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92

第92章 苏小妹三难新郎 堪笑世间多才俊聪明女子胜公卿

《苏小妹三难新郎》出自《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这篇小说与“三言二拍”中的其他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在内容上它没有展示当时市民社会的风情画,在艺术手法上它也不以曲折的情节吸引人,在语言上它也不涉及性爱秽笔,小说展示的是文人才女间的吟诗逗趣,笔墨集中于他们机巧的对对子、猜谜游戏等。作者巧妙地串联起几个原本分散的小故事,令故事与故事间具备了某种因果关系,这样做不仅使上下文衔接自然,也使小说情节紧凑,形成了一个整体。秦观为察看苏小妹人品,在庙前与她对诗的情节,与后面新婚夜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情节,形成前后映照,读来令人莞尔。

小说通过正侧面描写、人物对比等艺术手法,着力塑造了苏小妹这样一个光彩的艺术形象。笔者通观全篇,觉得她是这样一位女子:

首先,她聪明机智,思维敏捷。从十岁续诗初露才华起,小妹在批阅王雱文字、与兄苏轼嘲戏、与秦少游对诗、新婚夜三难新郎、婚后解读佛印怪诗等方面,一次次展露了她的聪慧。横溢的才华还衍生出准确的判断力和高远的眼光。小妹批阅王雱文字后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作。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结果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不多时便早逝。苏小妹的判断力可见一斑。

其次,小妹心胸开阔、幽默风趣。小妹与东坡互相嘲戏对方相貌,“东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小妹额颅凸起,东坡答嘲云:‘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小妹又嘲东坡下颏之长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东坡因小妹双眼微抠,复答云:‘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古代闺中女子的性格多含蓄矜持,而苏小妹却十分坦荡率真,嘲讽长兄苏轼不留情面,自己的相貌被嘲笑也不生气恼怒,幽默的嘲戏话语下可以见出小妹活泼幽默的性格和开阔的心胸。这几句将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对句,也广为后人传诵。

再次,苏小妹勇敢大胆,有着些许叛逆精神。小妹在寺庙门口遇到打扮成游方道人的秦观,面对他步步紧逼的对句,小妹应对得十分从容镇定,洒脱大方,毫无传统大家闺秀矫揉矜持之态。当小妹与秦观经过互相了解、两相满意后,秦观急欲完婚,小妹却定要他高中之后才能娶亲。这既是小妹对秦观的考察,也从侧面表现出小妹表达自己内心需求的勇气。后来秦观不负小妹所望,果然高中,然而在新婚之夜,小妹一反传统新娘的娇羞,表现出一股有些刁蛮却不失可爱的叛逆精神,在婚房前出题刁难新郎,规定新郎答不出来就不许进婚房。秦观虽聪明,但还是在最后一题对对子上卡壳了,小妹出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看似容易却很机巧,“若是对的平常了,不见本事”。秦观急得在月下团团转,最后还是在苏轼的提示下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才得以进洞房。作者特意强调东坡解围这一细节,可见秦观的才华还是略逊小妹一筹,再次升发了文章主题——巾帼不让须眉,聪明女子胜公卿。

在男子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社会,作者塑造了苏小妹这样一个聪明机智、诙谐幽默、勇敢大胆的女性形象,是对封建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胆抨击,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时代新声,这是作者的卓越贡献。当然这种观念在文章中大多止于表面,并没有作深度发掘,这是时代对作者的局限,我们不能因此苛责作者。为了将苏小妹这一艺术形象塑造得完美,小说运用了一些理想化的手法,也就是“传奇模式”——“这是一种依据信仰、理想来塑造人物的模式”,比如文中苏洵允许苏小妹自由选择自己的婚姻,小妹可以在新婚夜出题刁难新郎而不受任何阻拦等,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能出现。小说这样写当然可以增添小说的趣味,让情节更符合读者的审美理想,达到通俗小说娱乐大众的目的,但也导致小说人物类型化、概念化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这篇小说中只能看到苏小妹的聪明才华,却无从知晓她的内心想法,因为小说几乎没有笔触写到苏小妹的内心波澜。也就是说,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扁平人物而非圆形人物,我们知道的只是她性格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所以“她令人钦佩,但并不使人觉得可亲”。当然,如果我们考虑到这篇小说的重点在展示文人才女间的吟诗逗趣而非曲折的情节故事,主要人物仅仅是对对子、猜谜游戏的主体而非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那么作者削弱人物性格的写法也许可以使文章的重点更突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