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35

第35章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恻隐仁慈行善事今日李元逢称心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又名《李元吴江救朱蛇》)主要讲述的是文人李元在探父途中偶救一“蛇”(龙),返程途中被龙王邀至龙宫一游,后与龙女“称心”喜结良缘,并在“称心”相助下仕途亨达。

小说入话部分是“孙叔敖杀两头蛇”的故事。孙叔敖为什么要杀“两头蛇”?原因有二:其一是“横截其路”,拦路者,你死我活的选择,不可不除;其二是民间传闻,“人见两头蛇者必死”,孙叔敖为了避免后人受其害,故杀之。孙叔敖不仅活了下来,还荣登楚相,为何?因他有救他人之心,也就是“此乃阴骘,必然不死”。

与“孙叔敖杀蛇”不同,李元所救并非真蛇。其貌:金眼黄口,赭身锦鳞,体如珊瑚之状,腮下有绿毛,可长寸余。其蛇长尺余,如瘦竹之形。从这里看,首先,并非双头蛇,因此不存在着见者必死的噩运;其次,此蛇非拦道者也,实则为顽童所获,戏打将近死,救之乃是救生。因此,李公子救“蛇”,实则是全心全意做善事,毫无贪念。

与其他文章不同,这篇文章没有过于离奇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也没有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作者采用平实的故事模式、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但就在读者看来缺少峰回路转之巧妙时,文章着意凸显出的“六喜六惊”却是扣人心弦。

李元的人生可以称得上是一帆风顺。全文在“惊”的主线中包含着六次大“喜”。读书人李元,初到吴江,为沿途的美景所喜,感觉“吴江风景,不减潇湘图画”,令他有“观之不足”之感,此为喜;在美景之中,闻说三高士祠堂,三高士为范蠡、张翰、陆龟蒙,李元亦大喜,此则为文人雅士之同喜;原本只是顺口而出的话,“平生但得称心足矣”,却偶得“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称心姑娘,特别是似梦中方觉,回观女子在侧,此为一大喜;后升堂参见老母,引称心女子拜见老母,合家大喜,此亦为一大喜;科举考试中,得称心女子相助,果中高科,走马上任,此乃又一大喜;三年约期已满,泪面话别,后除秘书,王丞相招为婿,累官至吏部尚书,此为最终之喜。

李元经历六次“惊”,可谓是本文的亮点。当拜见完父亲后,返程中路过吴江时,李元想要留住一夜,一位青衣小童前来拜谒,引一秀才相见,朱秀才邀李元至舍下相叙,李元随朱秀才登船,“见船内五彩装画,裀褥铺设皆极富贵”,如此富贵,对于未明来者身份的李元来说,甚是惊异,此为第一惊。“见一带松柏,亭亭如盖,沙草滩头,摆着紫衫银带约二十余人,两乘紫藤兜轿”,如此排场,已是第二惊,“不得已上轿”。后至宫门,见两人出迎者,“头顶貂蝉冠,身披紫罗襕,腰系黄金带,手执花纹简”,李元已经惊得是“半晌不能对答”,只能勉强随二臣宰行,此为第三惊。接下来上月台,见数十人皆锦衣,簇拥一老者出殿上,“方悟此处是水府龙宫,所见者龙君也;傍立年少郎君,即向日三高士祠后所救之小蛇也”。知道是“小蛇”报自己救命之恩。然龙宫之中,“李元惊怕而不敢坐”,此为第四惊。大醉酒醒之后,于第二日“惊起视之”,恍然如梦,是为第五惊。后龙王问李元欲索取何物酬报,李元随口道:“安敢过望?平生但得称心足矣。”“称心”却是龙女之名。龙王即将龙女许为李元妻子,约定三载复回,叫龙子送两人离了龙宫,于长桥登岸。“元似梦中方觉,回观女子在侧,惊喜”,此为第六惊。

关于龙与龙宫的记载亦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这方面的文学创作应追溯到唐传奇的《柳毅传》。在《柳毅传》中柳毅接触到的龙女与龙宫,作者无论是对龙宫的建筑、龙宫生活环境还是龙族谱系的勾勒,都做了很好的铺垫描写,以至于其后这类小说的写作,都难以突破已有的高峰。本文的李元游历龙宫,见识了龙宫景象,上轿入松林后,见到的环境让他吃惊:宫殿是背山朝水,水上有列花石栏杆的桥;宫殿上盖琉璃瓦,两廊下皆为捣红泥墙壁;朱门三座,上有金字牌,题曰“玉华之宫”。在李元见过龙王后,“随王转玉屏,花砖之上皆铺绣褥,两傍皆绷锦步障,出殿后,转行廊,至一偏殿。但见金碧交辉,内列龙灯凤烛,玉炉喷沉麝之香,绣幕飘流苏之带”。等到李元入座后,“台上果桌,眝目观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琥珀、玛瑙为之,曲尽巧妙,非人间所有”。可以看出,这宫殿绝非等闲之处,外面可谓是世人难得的风水宝地,宫内的装设更是高贵典雅。文中对“花石栏杆”、“绣褥”、“绷锦步障”、“金碧交辉”、“龙灯凤烛”、“沉麝之香”、“流苏之带”、“玻璃”、“水晶”、“琥珀”以及“玛瑙”等细致的描写,能让读者如入其境。

对抽象的“龙”的相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冯梦龙的想象中,小龙的形象是“金眼黄口,赭身锦鳞”。“金”、“黄”、“赭”、“锦鳞”这些颜色在世俗家庭是难以常见的,是古代皇家专有之物。龙作为古代王权富贵的象征,这些人间富贵之色便自然而然被冯梦龙接受,和其他作家一样,冯梦龙也从龙的外貌上突出他们的“王侯”之位。在对龙的原形的描写中,冯梦龙来得更加直接,龙变化成人形后又会怎样?“李元仰视王者,满面虬髯,目有神光。”这里描写龙王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满面虬髯”,而所谓“目有神光”明显就过于抽象。但冯梦龙马上在后文对小龙进行了细致描写,“头戴小冠,身穿绛衣,腰系玉带,足蹑花靴,面如傅粉,唇似涂脂,立于王侧”。按照这里的描写,在读者眼前的龙子俨然是一富家公子哥。次日李元从床上惊醒后,见到龙子朱伟:“不穿世之儒服,裹球头帽,穿绛绡袍,玉带皂靴”,依旧可以看出朱伟身上的“龙气”,而这也正是作者希望展现给读者的富贵王侯之气。

鲜花还需绿叶配,龙宫生活的富贵程度如何,女性(龙女和侍女)的数量和装饰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如此富态的龙王,旁边的侍从自然也不可低估。在《柳毅传》中,柳毅初见龙女的外貌,“视之,乃殊色也”,对龙王身旁侍从的描写只是“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溢,立于君左”。本篇小说中则有更为细致的描写,如李元初次见到从宫内走出的两个宫女,“头顶貂蝉冠,身披紫罗襕,腰系黄金带,手执花纹简”。当然,除了龙宫内的侍女之外,龙王的女儿自然更应当值得重视,当众侍簇拥一美女至前,李元就偷眼看她,“雾鬓云鬟,柳眉星眼,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纵观全文,“称心”一词最能代表作者和大众的仕途追求。李元原本欲求一生平淡如意,无争无怨,而意外之处,便是龙王赠予的有“倾国倾城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称心姑娘,不仅为其妻,更助他求得功名利禄。这种人生、事业的一帆风顺,正好反映出当时市井大众的人生愿望。

(张志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