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14

第14章 张道陵七试赵升 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真人张道陵如何考验弟子赵升的故事。张道陵是江西龙虎山正一道的第一代天师,赵升是他的弟子。赵升投山拜门之时,张真人为验其是否真为道中之人,设计了种种考验,曾七试于他。而赵升最终通过了诸般考验。本篇题名是“张道陵七试赵升”,然纵观全文,乃知文中所述之事不仅是张道陵试赵升,亦是老君试张道陵也。

小说在叙写张道陵七试赵升之前,用大量笔墨描述张道陵访仙求道、为民除害的故事。小说开头就有这样两首诗:“但闻白日升天去,不见青天走下来。有朝一日天破了,人家都叫阿癐癐。”“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不是世人仙气少,仙人不似世人心”。第一首是世人讥诮神仙之说不足为信,为何不足为信呢?第二首就给出了答案,成仙难——“剖开顽石方知玉,淘尽泥沙始见金。”一代天师张道陵成仙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更何况平常世人?

张道陵乃张良第八世孙,其母梦见北斗第七星从天坠下、授仙药而受孕。张道陵自小就非同常人,“七岁时,便能解说《道德经》,及河图谶纬之书,无不通晓。年十六,博通五经”。张道陵与弟子王长二人相随至名山访道,行至豫章郡,遇绣衣童子指点,在龙虎山得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内有修炼之法。张道陵与王长二人入蜀,结庐鹤鸣山,制符水救人疾病,数年之后,炼成“龙虎大丹”。食用后,返老还少,还能分形散影(类似于“分身法”)。张道陵法术精进,于是除妖伐恶,造福世人:制服西城食人之白虎神,剿除广汉青石山中之大蛇,得老君授法诛杀益州八部鬼帅。张道陵与王长二人返回龙虎山,上升成仙指日可待;却又因杀戮太多,有悖大道好生之义,于是张道陵真心忏悔,与王长回鹤鸣山勤修。

张道陵的弟子之中,得其真传者唯王长一人,其余弟子具是俗气未除之徒。于是张道陵遵太君“数合三人得飞举”之说,收得弟子赵升,以辱骂不去,美色不动心,见金不取,见虎不惧,偿绢不吝、被诬不辩,存心济物,舍命从师七试于赵升。赵升已断除喜、怒、忧、惧、爱、恶、欲七情,通过了张道陵的考验。所谓“道意坚时尘趣少,俗情断处法缘生”,张道陵见王长、赵升二人道心坚固,于是将生平所学得的秘诀,细细指授。王、赵二人得真人秘诀之妙后,随真人同赴巴东除去神女之害。归鹤鸣山后,张道陵奉上清真符之命,游阆苑,得以朝见太上元始天尊。天尊授张道陵“正一天师”之号,为人间天师,劝度未悟之人,并密谕飞升之期。至期,张道陵与弟子王长、赵升在鹤鸣山中,白日升天。

以上乃《张道陵七试赵升》所述之事。小说以此言喻世人:不是仙家尽虚妄,从来难得道心坚。人心坚义笃,不为世务困扰,不为艰辛挫志,终得飞升。世人求仙不成,往往以虚妄之言加之,却不知乃是自己心意不坚定,以致所求之事不如己愿。世人求仙之心若皆如张道陵、王长、赵升之辈那般坚定,又何愁不能白日升天呢?求仙之事如此,天下之事莫不如此。

同为修道成仙,同是心诚意笃,冯梦龙的《张道陵七试赵升》中张、王、赵三人的求道之经历与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美猴王求道的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所谓“道”,不是隐于尘世之中,需远涉世外之所才能寻得。张道陵与王长二人相随名山访道,其间不知访过多少名山,方在豫章郡得绣衣童子指点至龙虎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在九江偏南,唐朝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写到“浔阳地僻无音乐”,可见唐朝浔阳(今九江)乃远离教化之所,那汉代的龙虎山就更不用说,肯定是人烟稀少之处了。再看美猴王求道。美猴王先是作筏随海波飘到南瞻部洲,后又行至西洋大海,直至西牛贺洲界才找到神仙居处。西牛贺洲界不知是何处,但在多部神魔小说中都有出现,而且无一例外都描写为仙道妖魔所居之处,可见也是世外之所。

其次,张道陵、美猴王求道的目的都是为求长生。“一旦,(道陵)喟然叹曰:‘流光如电,百年瞬息耳;纵位极人臣,何益于年命之数。’遂专心修炼,欲求长生不死之术。”美猴王亦是感叹“不得久驻天人之内”,遂听从老猿猴之言,云游海角,学一个不老长生之法。

再次,要求得道,必先经历一番考验。张道陵与弟子王长遍访名山,方找到龙虎山。在石洞门外端坐七日,洞门方开,得到“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后又在蜀地广施符水,教百姓为善,制服白虎神,剿除大毒蛇,杀伐八部鬼帅,收得弟子赵升,七试赵升,为巴东百姓除去神女之害……最后才得白日升天。美猴王更是乘筏来至南瞻部洲学人礼,学人话,八九年后又乘筏来到西牛贺洲界,百般恳求才进得师门,默默无闻六七年后祖师才授以道术。“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求道并非易事。

最后,张道陵与美猴王都访得真道,这正是他们“有坚于常人之心,异于常人之举,功成立于常人之上”的结果。小说意在劝世人专心于所攻之事,则一定会有所获。

(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