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学生品读“三言”
8036300000010

第10章 裴晋公义还原配 唐璧不舍情义寻小娥裴度慷慨仁心施恩德

《裴晋公义还原配》,写的是唐朝的裴度,少年时生活很穷困,有一位相面的先生觉得他面相奇特,可能会穷饿而死。后裴度在香山寺游逛时,拾得三条宝带,原来丢失宝带的妇人正要用此物给其父亲赎罪。裴度拾金不昧,将宝带交还给失主,积了阴功,已无之前的饿莩之相。后来裴度果然进身及第,位至宰相。裴度富贵之后,仍不断行善积阴德。削平淮西后,裴度官拜晋国公,威名赫赫,不免功高震主,遭小人进馋。为避嫌疑,裴度不谈国事,每日纵情酒色,以乐天年。手下投其所好,四处寻美女进献。一日,唐璧未过门的妻子黄小娥被人抢去献与裴度,唐璧上京城一面求官,一面寻访黄小娥,路上遭遇强人抢夺银两,还丢了历任文簿和告敕,而这些正是赴任的执照,结果他连官也做不成了。正在穷困潦倒之时,偶遇私行的裴度,唐璧向他诉说了自己的伤心事。裴晋公知晓原委后,不但将黄小娥归还给唐璧,还设法恢复了他的官职,最后皆大欢喜。

裴度(765~839)是唐朝名相。唐宪宗元和时期拜为宰相,平定淮西割据者吴元济后封晋国公,世称裴晋公。他身为宰相,不畏权贵,打击宦官,因其性情耿直,直言极谏,而多次受皇帝冷落和权臣排挤,虽然三次为相,却五次被排挤出朝廷。尽管如此,裴度的“威望德业”一直为人们所推重,《新唐书》本传称他“事四朝以全德始终”,“其威誉德业比郭汾阳(郭子仪)”。

唐朝的宰相如狄仁杰等都有不少传奇的故事,裴度是其中故事较多的一个。有关“裴度还带”的故事,很早便在民间广泛流传。唐朝王定保《唐摭言》卷四“节操”一条就是记载这个故事。后收入宋李昉编的《太平广记》第一一七卷中。以上文言小说只是单纯地叙述故事,文字十分的简短粗糙。到元代,关汉卿有《山神庙裴度还带》的剧作(一说是贾仲明之作),将“裴度还带”故事改编成了一个四折一楔子的剧本,而且裴度这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更加生动,故事情节也一改原来的平铺直叙,加入了许多抒情的成分。

“三言”中,冯梦龙在对“裴度还带”的故事进行再加工的同时,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情节,那便是“义还原配”。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将大量笔墨都集中到了“义还原配”这一情节的描写上,重在凸显主人公的“义”。

“义还原配”作为小说的主体情节部分,一改全知叙事模式,采用了限知叙事的写作手法。小说写到裴度因功名太盛,连皇帝都心生疑忌之心,于是闭口不谈国事,开始纵情酒色。手下有谄媚之人为博裴度欢喜,往往寻访歌儿舞女献于相府。接下来将裴度在相府中的生活搁置,而叙述起唐璧与黄小娥的悲欢离合。唐璧和黄小娥早有婚约,因唐璧在外游宦,加上黄小娥年幼,婚事蹉跎。晋州刺史为奉承裴晋公,欲选一队美貌歌姬进奉,听闻黄小娥容貌美丽兼工音律,于是托万泉县令以三十万钱身价强买入官,致使鸳鸯拆散,父女分离。另一边唐璧在会稽任满,欲回家乡完婚,听岳父诉说未婚妻遭此大难,心中痛苦万分。唐璧上京师听调,官职得以升迁,授湖州录事参军。在离京赴任途中,却因一伙强人贪财抢去行李和赴任执照。幸亏好心的苏老助其盘缠,使他重新回到京城,欲往吏部投诉,却苦无对证。唐璧正在店中一筹莫展之时,“只见外面一人,约莫半老年纪,头带软翅纱帽,身穿紫裤衫,挺带皂靴,好似押牙官模样,踱进店来”。这位“紫衫人”与唐璧攀谈,听他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指导他前去投奔裴晋公。唐璧却听到“裴晋公”三字,更加悲痛,将未婚妻黄小娥被强夺一事和盘托出。“紫衫人”闻言“大惊”,详细询问黄小娥的姓名以及二人信物,并自称是裴晋公的亲信,愿意帮助打听。后来唐璧被引见到相府,才发现“紫衫人”正是裴晋公本人。最后裴晋公玉成二人婚事,唐璧也得到官诰,重新赴任。

在“义还原配”故事中,有“义”之人还不止裴晋公一人,唐璧、黄小娥、黄小娥的父亲黄太学,个个都是情深义重之人。唐璧得知未婚妻被抢之后,岳父黄太学劝他不要因其女儿而误了前程,他听从黄太学的话去京师听调,黄太学偷偷将那夺她女儿换来的三十万钱带给他,以备路途之用。“唐璧见了这钱,又感伤了一场,分付苍头:‘此是黄家卖女之物,一文不可动用!’”之后他还一直想尽办法去寻找黄小娥。小说描写黄小娥,着墨并不多,只是简要地带过,即使如此,文中有几处描写仍是让人印象深刻。裴晋公在试探黄小娥时,“问其来历,与唐璧说话相同;又讨他碧玉玲珑看时,只见他紧紧的带在臂上”。后又问到是否要见一见其未婚夫时,她流泪道:“红颜薄命,自分永绝。见与不见,权在令公,贱妾安敢自专。”黄小娥深知无力反抗挡在她面前的重重屏障,但是在她的言语动作间,不难看出她为情之专一、性格之坚强。

小说中作者对众多形象的细致塑造,不仅是出于叙述故事、讲述情节的需要,同时也是作者传递其思想的一个媒介。在小说首尾各有一首诗,篇首:“官居极品富千金,享用无多白发侵。惟有存仁并积善,千秋不朽在人心。”篇尾:“无室无官苦莫论,周旋好事赖洪恩。人能步步存阴德,福禄绵绵及子孙。”这两首诗中都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前面一首是说富贵权势固然让人流连忘返,但一个人活在世上,生命是短暂的,又能享用多少富贵,若是处处行善积德,美好的名声却可以常驻人间;后面一首是说不要抱怨权贵与你无缘,唯有多行善事,你的人生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富贵也将长绕于你身旁,惠及你的子孙后代。这两首诗都对后人有着警示的作用,告诫人们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懂得与人为善,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杨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