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06

第6章 克服心理定势,切忌以点代面,用老眼光看人

下面是一个脑筋急转弯: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

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

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都无法及时回答出来,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对如此简单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解答不了,反而不如小孩子呢?

因为,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这种现象揭示的是“定型效应”。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应”便是由此所产生的影响。是指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

比如,人们常说北方人豪爽大气,南方人含蓄多情,说商人奸狡巨猾,教授文质彬彬……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

一个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型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科学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归根到底,形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客观地说,“定型效应”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它的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他人的一些信息时,常根据该人所属的人群特征来推测他所有的其他典型特征。这样虽然不能形成他人的正确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认识过程,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但同时,心理定势也存在负面效应。一方面,束缚我们的思维,让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另外,以点代面,用固定的眼光看人,容易产生判断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错觉,阻碍我们正确地认知他人。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疑人偷斧》,揭示的就是这种现象:一个猎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他看到邻居后,越看越觉得邻居像个小偷,他走路的样子、说话的神气、干活的背影,就连他的笑容也都透着贼气。第二天,斧子找到了,原来是自己不小心给丢在了山坡上。这时他再去看邻居,怎么看也不觉得邻居像个小偷了。

身在职场,一方面我们要尝试着利用“定型效应”的积极作用,更准确地判断身边的同事的性格类型以及企业文化,更快地溶入周围环境中。另一方面,我们更要警惕“定型效应”消极影响,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人际关心理学

“定型效应”指人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易心定势的影响,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评价一个人。该效应既有积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一面以简化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可能束缚思维,让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其他“捷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