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55

第55章 故意沉默不语,让对方摸不着虚实

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沉默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一个印刷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

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

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也不能多给了。”

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

与人交涉,有经验的谈判者常用的方式是保持沉默。比如买方与卖方,如果卖方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会陷入自己跟自己谈判的泥沼之中,然后不断降价。这时买方只要用“嗯……”或“还是高了一点”这类的话,就可以让卖方持续降价。

与人交往,沉默也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心理学家认为,沉默可以唤起别人的关心,或者让人心生恐惧。

想想看,与人交往,什么样的情况能让你保持镇定?

一般而言,知己知彼能让你心安。比如对方滔滔不绝,或有问必答且答无不详。因为这样,对方的想法你大体了解,对方的目的你也清楚,便不会有所不安。

相反,如果与你相见,对方总是一味沉默,不主动表态,你问一句才答一句,或者回答过于简单、含糊,你会怎么样?恐怕多少会有些不安。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交流的某一方保持沉默,意味着交流的另一方被人为地断绝了沟通的渠道,无法了解对方的心理,于是,便会产生不安。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适当的沉默能够控制对方。因为沉默显示了一个人的“深藏不露”,令对方摸不着自己的虚实。

沉默的控制作用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要知道,最令谈判者恐怖的,不是那种大喊大叫的对手,而是一言不发、只顾自写自画的对手。因为对方一言不发,你就无法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不知道他们是否满意,是否不满意,更别说满意的程度是多少,不满意的程度又是多少,而那,恰恰是你要进或退,进多少或退多少的依据。没有依据,你如何确定对策?结果,对方三缄其口,你便惶惶不安,不知不觉陷入被动中。

最让商家疲惫的顾客,不是那种拿着产品就说这不好,那不好的主子,而是观看产品却沉默不语的主子。顾客挑剔产品,说明他(她)对产品有兴趣,同时你也知晓其不满,这样,你反而占据了主动。不过是说服顾客小毛病无关紧要而已。至于那不开口的顾客,你不知其好、其恶,只能费心思去琢磨,如果琢磨不到位,也就白花功夫。自然你会感觉累。

对父母而言,亦是如此。

让父母操心最多的孩子,不是那种无话不说的类型,而是那种“一棍子也打不出半个响屁”的类型。如果你教育了半天,孩子不吭一声,你心里难免发毛,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我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于是,你不安,你气愤,最终忍不住发了火,结果,情况更糟糕。

面对这类情况,人们应该怎么做?

以沉默对沉默,或者先简单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沉默。

比如,一个谈判者,在无法与对方谈下去的时候,保持沉默,让对方不得不主动开口说话。

一个售货员,在挑三拣四的顾客面前,保持沉默,让顾客自知没趣、不打自招。

一个长辈,在犯了错却不主动认错的晚辈面前,保持沉默,让晚辈因不安而主动认错。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沉默显示了一个人的“深藏不露”,让人心生恐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交流的某一方保持沉默,意味着交流的另一方被人为地断绝了沟通的渠道,无法了解对方的心理,摸不着对方的虚实,于是,便会产生不安。这也是为什么,适当的沉默能够控制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