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04

第4章 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有效

在许多人眼中,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事实果真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试验:先向被试者出示一些照片,有的出现了20多次,有的出现了10多次,有的只出现一两次,然后请被试者评价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被试者更喜欢那些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即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通过另一个实验,另一位社会心理学证实了上述观点。

在一所大学的女生宿舍楼里,心理学家随机找了几个寝室,发给她们不同口味的饮料,然后要求这几个寝室的女生,以品尝饮料为理由,在这些寝室间互相走动,但见面时不得交谈。一段时间后,心理学家评估她们之间的熟悉和喜欢的程度,结果发现:见面的次数越多,互相喜欢的程度越大;见面的次数越少或根本没有,相互喜欢的程度也较低。

这种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很好的人,往往将“多看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善于制造双方接触的机会,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然后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也许你会有疑惑,人与人的交往难道真的这么简单?

试想,如果你有两位关系一样近的亲戚,一位与你住在同一座城市,你们经常见面,每次聚半天;另一位在另一座城市居住,你们每年聚一次,每次呆在一起一个星期左右。几年过去了,你更喜欢谁,与谁更亲密?

一般来说,你会更喜欢那位经常见面的亲戚,你们的关系也会更亲密。为什么?

这就是“多看效应”在起作用。见面次数多,即使时间不长,也能增加彼此的熟悉感、好感、亲密感。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难以消除因间隔的时间太长而有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

显然,在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因为懂得了这一道理,一位推销员团体险的推销获得了良好的业绩。

谁都知道,如果想取得一家公司的团体保险时,必得先说服公司的领导,不过,这些领导通常都忙得没时间坐下来与人闲聊。因此,一般的推销员,只要遇到某领导有一点空闲时间,便抓住不放,结果,虽然是长谈了,却引起了对方的反感,导致推销失败。

而这位成功的推销员则不同,他不求与客户一次见面时间长,只求见面次数多。只要见到对方很忙碌,他便迅速地离去,对方心存感激,对他产生了好感,如此三番五次后,对方就被感动了,答应投保。

推销员的故事很具有启发性:如果想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增加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不妨多制造见面机会。

比如,你想赢得上司的注意与重视,向上司汇报工作,一次汇报很多,不如经常汇报。

有一句管理名言是这样的:下属的报告永远少于上司的期望。上司都希望从下属那里得到更多的报告。因为,下属及时的汇报能让上司觉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报告是一个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总结,也是与上司交流的一种方式。上司通过报告了解下属的工作状况、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是否经常向上司汇报,是下属能否得到发展机会的关键所在。

有的下属会想,如果经常向上司汇报,不如一次汇报的时间长一些,以便于与上司进行深入的交谈。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上司通常很忙,向上司长长地汇报一次,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并不容易。况且,汇报时间长,未必效果就好。相反,如果经常汇报,与上司接触的次数多了,向上司陈述你的成果、表现你的能力的机会多了,上司了解你、提拔你的可能性不就大了吗?

为此,你必须经常向上司汇报:完成工作时,立即汇报;工作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按时汇报;预计工作会拖延时,及时汇报。这样,与上司越熟悉,上司越可能喜欢你、提拔你。

如果你想与某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方法也适用。要知道,为了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你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话,效果反而不好。你不妨找机会多与对方见面,每次时间别太长。这样,给对方一个想念的机会,让他回味你的为人,期待下次的见面。

如果你去请求并不熟悉的人办事,道理也是一样。千万别一次把礼送完。想想看,把10万元分成10次,每次一万元送出去,是不是比一次送10万元效果要好很多?把礼物分成多份,这样可以加深对方的印象,混个脸熟。

人际关系的心理学

“多看效应”:一种自己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心理现象。很多时候,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见面次数多,可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的吸引力。相反,见面次数少,哪怕时间长,也不易消除彼间的生疏感,甚至可能因为相处的时间太长而产生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