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37

第37章 掌握好与下属的临界距离,树立权威

徐林刚三十出头,新到一家公司就任销售部经理。一上岗,他便与下属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想法。从下属那里,他了解到,前任上司很专制,一点不讲情面,弄得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总完不成规定的业务量。

徐林告诫自己,不要有架子,要与下属拉近距离。在工作上,他尊重下属,经常征询大家的意见;在工作之余,他常借吃午饭的机会与下属拉家常、开玩笑。偶尔下属犯错,只要没有影响到工作,他也就视而不见。

没几个月,他便与下属打成一片。整个部门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大家关系融洽,工作积极。在其他部门的同事面前,下属常常自豪地称他为“我们头”,对此,徐林感到很满意。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出现了。

也许是下属感觉他没脾气、好说话,慢慢有下属开始上班溜号、打公司长途电话聊天。

半年后的一天,总经理把徐林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两张单子,一张是他们部门半年来的销售量统计表,一张是电信局打出的长途电话费用单。

总经理告诉他,这半年来,他所领导的部门的长途话费翻了一倍,但是,业务量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了5%。

徐林的错在哪?错在他不知道与员工保持适当的距离。

距离可以有形,也可以无形,在人际交往中,距离常被作为一种控制手段,调节关系。

相信大家都看过马戏团的训狮表演。驯兽者要想随心所欲地驯化狮子,在驯服狮子时就要与其始终保持不近不远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狮子会蔑视驯兽者的存在,但如果太近,狮子会觉得受到侵犯而反过来攻击驯兽者。

行为学里将这种刚好可以避免狮子攻击的距离称为“临界距离”。

这个“临界距离”对所有需要控制对方的人都有用。

比如管理者,如果想让下属听任自己的支配,就要掌握好与下属的“临界距离”,让下属能强烈地感受到你的存在。这样,既不会因距离太远而听不到下属的心声,掌控不了下属,也不因距离太近,丧失权威,导致命令无效,工作难以为继。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这个“临界距离”呢?这需要在日常的管理中,从两方面着手,一个是心理层面,一个是空间层面。

在心理层面,要求上司避免与下属私交过密,避免过分信任下属。

与下属私交过密,上司难以对下属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比如前一天晚上还在一起推杯论盏的下属第二天迟到了,对此,上司会在批评与默许之间左右为难。

对下属过分信任,会使上司在某些事情上难以作出客观的判断甚至会轻易地听从下属的主张。这样不仅实现不了支配下属的目的,还可能反倒被下属支配。

在空间层面,作为上司,必须保有自己不容侵犯的“私人空间”。

在动物世界中,不难看到这样的场面:一只猴王和众多的母猴围坐在食物旁共同进餐,而年轻的公猴却不敢上前,只好躲在角落里等待。公猴为什么不敢与猴王、母猴一起进餐呢?因为猴王的私人空间不容侵占,年轻的公猴只要一接近这个空间就会遭到猴王的攻击。

其他的许多动物也是如此。比如狮子、老虎,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地盘,就会在地盘上标记,以此警告其他的同类,不要靠近。一旦有大胆靠近的,就会遭到威胁甚或攻击。

其实,“私人空间”不仅存在于动物王国,也存在于人类。

人类的私人空间是指别人接近时自己会呼吸困难或感到不快和抗拒感的距离或空间。它一般在以身体为中心、半径为50m的前部稍长的椭圆形球体范围内。一般来讲,进入对方的“私人空间”,我们会强烈地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在心理上感到一种无形的束缚。

通常,一个人的威慑力越大,其私人空间的作用也就越强。比如面对领导与同事,靠近领导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紧张,感受到很强的心理压力,靠近同事则不会。

这说明,领导者的私人空间的作用比一般的人强。这也说明,领导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私人空间管理下属。

比如,给下属下达某项任务,不是隔着桌子大声喊叫,而是将下属叫到自己的面前,然后再作具体指示。这时下属进入了你的私人空间,就会有一种强烈的被支配感,会紧张、乐于听从。

对于领导者来说,时时调整与下属的距离很有必要。当你发现下属不敢靠近你或不自觉地疏远你,你得采取行动,缩短彼此的距离;当你发现下属与你过于亲密,或者仗宠放纵,你得有意地拉大彼此的距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有下属的紧张度与忠诚度。

人关系心理学

一般来讲,进入对方的私人空间,我强地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并在理感到一种形的束缚上可有意地利用私人空间管理下属,乐于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