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33

第33章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该管的别管,不该做的别做

胆大心细,胆大即自信,有野心;心细指要注重细节。一般后面还要加一句,脸皮厚,而脸皮厚则指要执着。无论是在情场还是在商场,只要你将“胆大、心细、脸皮厚”七字真经发挥得恰到好处,你都会是个成功者。

郑明在某厅级单位的秘书科工作,是单位里的一支笔,厅长的发言稿、机关的年度工作报告,基本上都由她执笔。

勤勤恳恳工作了10多年,郑明自觉表现不错,以为自己能升职,却不料被调到一个下属单位的资料室当副主任,表面上是升了职,实际上是降了职。

对此,郑明很不理解。她认为是有人嫉妒她,看她不顺眼,故意把她整走的。

不过,郑明的上司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单从业务的角度,郑明的确不错,有经验,有能力,但她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原来,郑明的职责范围只是协助领导做好文字工作,但到了基层,她常常把自己当成领导,对别人的工作指手划脚,令基层单位误以为是领导的意思,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此外,因为经常与领导接触,很多消息她都比别人先知道,比如人事安排、评优评先等。这些消息在公布之前往往是需要保密的,可她似乎没有这种意识,只要别人在她面前美言几句,她就一股脑全说出去了。

郑明所犯的错误是什么?

就是职场人常犯的错误——越权。何为越权?

就是指不该说的说,不该管的管,不该做的做,实际权力超越职位权力。

在实际工作中,越权很容易遭致他人的反感,哪怕是好心。

用句通俗的话来讲,越权是“种别人的地,割别人的庄稼”。越权侵犯了他人的权力,无形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对对方不够尊重的表现。不论是下属对上司越权,还是上司对下属越权,都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有的下属自以为与上司的关系密切,先斩后奏,把本不该由自己定的事定了,然后汇报,迫使上司就范,甚至斩也不奏,封锁消息,自己说了算。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地降低了上司的威严,自然会引起上司的不满。

而有的上司,不能容人之短,因为看到下属的某些缺点或弱点而无法信任下属,总是“越权”干预事务,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殊不知,“越权”具有很大的危害性。首先,不利于工作正常开展。如果有人“越权”,对工作横加干预,或有意无意地过问、插手、表态,这就打乱了正常工作秩序。

其次,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如果“越权”行事,包办一切,会影响下属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就影响了人才的锻炼和成长。

再次,不利于于团结。“越权”,实际也是一种“侵权”现象。对下“越权”,使下属有职无权,下级会认为上级领导对自己不信任,感觉自己不被重用。如果下属对上“越权”,上级领导会认为下级目无领导、不自量力,结果都会影响工作和团结。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呢?

最关键的是增强自我角色意识,时时检查自己应该干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中年人,是个中层干部,他要有这样的意识:在孩子面前是家长,在家长面前是晚辈,在上级面前是下级,在下级面前是领导。如此按客观实际认识自己,才叫有自知之明,才能把自己放到适当的位置,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果你是上司,下属“越权”,你不妨采用以下措施:

明确职责范围,进行“一级抓一级”的教育。有的“越权”,动机是好的,但行为不当,必须指出越权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与严重性。

维持现状,下不为例。有的下属“越权”,决定和处理的问题可能与主管领导的思路、决策相吻合,是正确的,有的地方可能还干得更漂亮,成绩更突出。这类“越权”的结果可以自然维持下去,但要告诫下属下不为例。

因势利导,纠正错误。下属“越权”处理的问题有错误,要予以纠正,还要就问题的重要性进行相应的批评,使下属吸取教训,认清越权危害。

如果你是下属,上司“越权”,你可以这样做:

主动承担责任,表现自己,赢得信任。在职场,上司往往会因为担心下属的能力有限或人品不好而不信任下属,导致不敢放权,还频频“越权”。作为下属,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以实际行动说话,主动承担责任,让上司看到你的能力,相信你的品行,从而消除顾虑,大胆放权。

主动与上司沟通,让上司明晰权责。上司越权,很有可能是习惯使然。也许在越权时,上司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越权。遇到这种情况,不妨主动与上司沟通,确认自己的任务及责任。在不经意中,让上司容易意识到你们各自的权限。

这样,上下级就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照章理政,较好地防止“越权”现象的发生。

人关系心理学

越权,就是指不该说的说,不该管的管,不该做的做,实际权力超越职位权力。在实际工作中,越权很容易遭致他人的反感。越权侵犯了他人的权力,无形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是对对方不够尊重的表现。不论是下属对上司越权,还是上司对下属越权,都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2第一印象往往是不可靠的,避免仅凭第一印象判断人“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咱俩半斤八两,你也好不到哪儿去!”

“我怎么会找你这样的人结婚?”

“只怪你当初瞎了眼?”

“不是我瞎了眼,而是你太善于伪装!”

“伪装,我伪装什么了?”

“明明脾气暴躁,却装得文质彬彬。”

“你不拿镜子照照自己?明明是只母老虎,却扮成一只小绵羊!”

现实生活中,夫妻间这类的争吵很常见。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夫妻双方婚前接触时间太短以致了解不够?

事实并非如此。很多青年男女走在了一起却相互不了解,往往不是接触的时间太短,而是受第一印象的误导。

试想,两个年轻人,偶尔相遇或是经朋友介绍而相见,两个人初次约会或见面,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期盼?

是不是希望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当然是。

为什么?

因为双方都知道第一印象对彼此是否继续交往以及后续交往是否顺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为此,在初次见面时,他们总是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或许有意地伪装自己的缺点,或许无意地掩饰自己的不足。结果总是,男的表现得很绅士,女得表现得很淑女。

在接下来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随着关系的深入,双方都会发现另一方给自己的感觉与最初的不吻合,但是,因为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双方都以最初的印象去纠正后面的印象。

后来两人结了婚,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再伪装、掩饰了,露出了真实面目,结果双方都大呼上当。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争吵。

社会生活中,含有许多不真实因素的第一印象不仅仅存在于相互取悦的恋人之间,也存在于不同的关系之中,比如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上司与下属、亲戚与朋友,等等。

一个文字编辑去应聘一个职位——记者,其实他并不喜欢外出与人打交道,也不擅长,但考虑该工作待遇诱人,他提出了申请。

为了求职成功,他把自己从内到外装饰了一番,装扮自己的着装,操练自己的举止,修改应聘材料上自己的特长与性格爱好。

结果,招聘者被他迷惑了,他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获得了这份工作。但是,不到一个月,他就离开了,因为他不仅不喜欢这份工作,也胜任不了。

谁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因此,一个人第一次去见某个重要的人,总会精心地打扮自己,在言语方面加以注意,有意或无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这样的掩饰下,第一印象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通常,第一印象对于两人的关系发展越重要,其真实性就越可能打折。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仅凭一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这个人是冒险的。

为了能对初次见面的人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在观察对方时,我们应该综合更多的因素。

一般而言,与对方初次见面,判断对方的性情与才能,我们通常是通过“听”,即以对方所说的话为依据。然而,作为判断依据,口头语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是传递的信息有限,二是真实性有限。

相比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要多很多,而且往往更真实。因此,我们要多留意对方的肢体语言。

不过,肢体语言不是靠“听”,而是靠“看”,所以,观察一个人,我们既要“听”又要“看”,而且要“看”重于“听”。

那么,看的时候,重点看些什么呢?

人们看的通常是一个人的面相。不过,仅从一个人的面相去判断对方同样容易犯错。

美国总统林肯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广招人才的孙权也因相貌丑陋,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实验也证明面相学并不具有足够的科学性。

因此,除了看人面相,我们更应多观察对方的表情、举止、行为习惯,留意对方的言行举止是否一致。

如能做到这一点,定能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作出更正确的判断、更明智的选择。

人关系心理学

仅凭一个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这个人是冒险的。因为第一印象里通常含有许多不真实的元素。为了能对初次见面的人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与判断,在观察对方时,我们应该综合更多的因素,既要“听”又要“看”,而且要“看”重于“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