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大全集
8030200000018

第18章 先否定,后肯定,效果会最好

俗话说:“有一百个好,最后一个不好可结成冤家”,“磕一百个头后放一个屁,效果全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先肯定后否定,还是先否定后肯定,最后的决定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在心理学上,这叫“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兰迪曾经做了一个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近因效应”的存在。

阿伦森将被试者分为四组,结果发现:

如果对被试者始终否定(-,-),被试者不满意。

如果对被试者始终肯定( , ),被试者表现为满意。

如果对被试者先否定后肯定(-, ),被试者最满意。

如果对被试者先肯定后否定( ,-),被试者表现为最不满意。

近因效应不仅存在于批评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说,一般在交往初期,即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第一印象产生的“首因效应”特别重要。

而在交往后期,也就是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近因效应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彼此熟悉的人们更习惯把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比如一位同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最近发生的一两件事,这就是近因效应的表现。

因为近因效应,最后一次印象也常常使得人们的人际关系发生质与量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与近因效应有关。

客观来说,“近因效应”既可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

如果我们对“近因效应”善加利用,也可以扭转事态,让事情由“不好”变“好”,实现良性发展。

比如上级批评下属时,只要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效应。

“……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可能我对你的期望太高,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

“刚才我情绪有点激动了,其实我也知道你很努力,我也看到了你的进步,希望你再接再厉!”

进行严厉批评后,用这种话作结束语,安抚对方的情绪,被批评者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自己好的。

宁可先严后宽,先威后德,而不先松后紧。先表彰、奖励,后又免职、惩罚,只会重重地打击对方的积极性,滋生对立情绪。

对那些曾经表现不好的下属来说,“近因效应”也非常有用,通过改过自新,可让上司另眼相待。

此外,“近因效应”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时刻注意近期的表现,否则可能让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毁于一旦。

人关系心理学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为该效应的存在,论先肯定后否还是先否肯定,的才是起决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