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8027800000019

第19章 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杰克·韦尔奇说过:“世界是由那些有梦想的人改变的,尤其是那些受了很多挫折,经历一番艰难的努力与付出,但是仍然有梦想的人。”经历了创立3721的失败和雅虎中国的失意,周鸿祎并没有丧失对梦想的追求。不过,这一次,他改变了实践路径。

有一个段子说:在1978年之前,国人见面最常说的问候语是“你吃了吗?”改革开放后,温饱解决了,开始“思淫逸”,问候语变为了“你离了吗?”等到互联网来了,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变成了“你VC了吗?”有点夸张,但足见当时VC的影响力。

早在创立3721的时候,周鸿祎就曾经得到过美国IDG和日本第一大风险投资企业JAFCO的大力帮助,通过与这些风险投资人的合作,他很清楚风险投资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创业阶段的巨大意义。互联网创业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异常残酷。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完成了创业项目选择、企业治理结构、经营模式的制定,只是走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多的考验将在后来的实践中接踵而至。其中,资金断链是最令互联网创业者头疼的瓶颈制约。成千上万的网络创业者,就好比辛苦跋涉在沙漠中的淘金者一样,能够最后淘到黄金的所剩无几,更多倒在了前行的路上,而拖垮、击倒他们的,正是资金短缺。

周鸿祎曾感慨:“作为一个热衷创业的人,我始终认为,创业本身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从雅虎中国出来的那段时间,我忽然意识到:投资、帮助别人融资比创业更有意义。道理很简单,我自己创业,只能做一件事;但如果我学会了投资,通过投资很多创业企业,帮助他们完成融资,就等于同时做了很多事。”在2005年8月正式离开雅虎中国后,周鸿祎进入全球知名的VC机构IDG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投资合伙人。为什么就是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公司呢?这归功于周鸿祎与王功权的私人交情。

早在3721最艰难的时候,IDG合伙人王功权的投资帮助3721渡过了难关。当时的3721一穷二白,缺资金,缺管理,根本入不了VC的法眼。是王功权慧眼识英雄,看到了周鸿祎和3721的潜能,为其投了25万美元之后,又成功融资400万美元。这一次,又是王功权的大力引荐,周鸿祎进入IDG公司。

当时,IDG在中国新设了两个基金,每个基金2.5亿美元,其中一个用于技术创业投资。新基金增加了对创业企业的投资,非常需要像周鸿祎这样有创业实战经验的人。他做企业的经验以及对技术创业的了解,既能对投资对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让创业者少走弯路,也能让IDG的投资少一些风险。

在IDG待了大半年,周鸿祎意识到自己一点也不适合做复杂的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多投资于初具规模的公司,所以比较专业,需要经过复杂的财务调查,其程式化的繁琐过程让周鸿祎不胜其烦。相比之下,周鸿祎更愿意、也更适合去投资一些比风险投资关注的还要早期的微小公司。于是,周鸿祎很快离开IDG,化身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专门帮助那些刚起步、规模小或者仅仅空有创意的互联网创业者。

当年,谷歌的两位年轻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肖恩·安德森找到美国太阳公司创始人安迪·贝克托森,寻求投资。后者只说了一句话:“我一点儿也听不明白你们刚才所说的复杂商业模式,但这不妨碍我接下来的决定,我会先给你们一张支票,请半年之后再告诉我你们到底在做什么。”说完就爽快地开出了10万美元的支票。

这个经典投资故事深深影响了周鸿祎,在他看来,中国太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天使投资者,他说:“带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我不认为谁有钱谁就叫天使投资。说到钱,现在中国有钱的人确实很多,但是,首先,这些钱不一定肯投资给充满风险的草根创业者;其次,这些有钱人因为自身没有开公司的实战经历未必就能帮助到创业公司。仔细研究硅谷的那些天使投资者,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投资谷歌和苹果等公司之前,都曾经在硅谷摸爬滚打过,因为有实战经验,所以才在创业帮到大忙:首先,他们对产业比较了解,能帮助创业者理清思路,规划方向;其次,因为有过或成功或失败的创业经历,清楚创业是怎么一个过程,能够适时给创业者一些具体到位的指点;另外,他们本身在VC圈有很广的人脉关系,可以轻松找到下家,给创业企业进一步融资。硅谷已然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创办公司——退出创业——天使投资——培养新一代创业者——新一代企业家继续投资。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创业生态环境,每个创业者在创业早期都要靠自己摸索,所以成长的代价很高,有幸存活下来的企业发展也特别慢。”

周鸿祎认为自己具备做“天使”的资格:首先,他对互联网很熟悉,市场嗅觉灵敏;其次,他创建过3721,有实战经验,可以理解和帮助到创业者;第三,他融资过,也在融资公司待过,人脉和牵线都不成问题。

“我出来做投资,帮助小企业成长,就不会把3721所走过的路再让他自己摸索一遍,至少能缩短一半时间。如果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人出来,不仅把所挣的钱投入企业再循环,而且把做企业的经验教给他们,可能再过10年,经过不断循环、过滤,你会发现中国可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周鸿祎在指导帮助企业,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就会取得一种链式反应的效果。”

显然,化身天使投资人,周鸿祎并不是把梦想搁置了,而是把梦想放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