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周鸿祎:人生就是不停的战斗
8027800000010

第10章 背负“流氓软件之父”的骂名

在中国,做第一很多时候会一不小心成为“烈士”。如今,以“3721”为关键词百度一下,显示出来的大量链接多指向“流氓软件”;以“周鸿祎”为关键词百度一下,显示出来很多“流氓软件之父”的报道。

当年,为了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为了推广自己设计的中文上网软件,拿不出足够的钱在正规媒体上打广告的周鸿祎,想到一个省钱省力省事的推广方式:就是在IE浏览器地址栏做插件,当用户打开某个网页或安装某软件时,3721插件就强行安装进用户电脑,并向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般来说,软件下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程序:(1)用户点击下载;(2)下载文件存在电脑的磁盘里;(3)在文件盘里点击安装;(4)运行同时在电脑桌面的右下方显示一个小的图标。周鸿祎觉得这种传统安装方式过于费事,他比较欣赏Flash插件的安装方式:自动弹出“yes”或“no”的窗口,用户点击“yes”按钮,就可以快速安装,安装过程简捷方便。

按照这样的思路,3721将客户端软件大小压缩到100K,同时运用插件技术提高网络实名的安装效率。接着,与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展开合作,在网页上放上这个脚本。只要用户访问该网页,周鸿祎创业团队设计的这个脚本就会自动检查该用户是否安装过3721的插件,一旦发现网民没有安装,3721就会通过IE弹出一个对话框,点击“yes”按钮后自动完成安装。这种类似Flash插件的安装方式,安装神速,很快就给3721带来了客户端资源量的疯狂上涨。

插件推广模式是周鸿祎的首创,后来采用这个方式的还有百度、谷歌以及微软。这本是一种创新型盈利模式,但其本身存在的先天不足之处以及随后的疯狂滥用,却让周鸿祎始料不及。

从3721的角度来说,插件弹窗方式是在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安装的,因为按“no”意味着不同意,放弃安装,但是这样的方式忽略了用户的体验。如果用户不安装Flash,网页内容就显示不全,所以很多用户会选择安装Flash;与Flash网页不同的是,在网络实名的软件中,当用户看到相关提示时,根本不知道网络实名是一款什么软件,窗口提示的文字也十分有限,只能看到软件和公司名字。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不会看弹窗的具体内容的,所以最后的结果是网络实名的弹窗出来以后,一半用户选择点击“yes”,而一半人点击“no”。一些“小白”用户即便点击“yes”,也不知道自己装上了网络实名这个软件,他们也基本上没察觉到在电脑右下角有一个代表网络实名的图标。

在这个过程中,周鸿祎忽略了一个细节,对于那些选择“no”的用户而言,这种插件方式还有一个弊病。网页上的窗口由IE弹出,3721并没有技术去记录一个用户是否拒绝过安装。在3721看来,只有装过和没装过两种情况,没装的一律被默认为新用户,于是这些被看做新用户的就屡次被弹窗骚扰,这也是后来3721被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插件推广让3721获得了巨额利益。网络实名服务覆盖发展最好的时候,装机量超过7000万台,2002年,超过90%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使用了网络实名产品,3721达到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年度收入突破1.4亿,纯利润超过6000万。在当年的春节晚会上,周鸿祎更是一掷千金,在央视打起广告,“不管三七二十一,中文上网更容易”的广告语一度深入人心。

与之对照的是,2002年,马云的阿里巴巴、李彦宏的百度、丁磊的网易等公司还处于破产和盈利的分界线上,即使有盈利,也不过区区数百万,与3721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这一年正是互联网经济进入最低潮的时期,《IT时代周刊》忧心忡忡地描述道:“过去两年,北京的互联网企业就像电梯从天堂一层层地下落到地狱,几乎没有一个互联网英雄能够脱离集体疯狂,也没有一个能够逃离疯狂后的灾难。”

3721的大获成功,让很多人眼红,插件推广方式很快就成为互联网中小企业竞相效仿的对象。当时,只有IE浏览器一个地址栏,为了抢占客户端,当时几乎所有需要进行网络推广的公司都开始研发自己的插件产品,以至于用户的电脑有时候被不知情地安装了十余个插件。

“推广3721确实给用户造成很不好的印象,干过的事我认账。”面对“流氓软件之父”的称谓,周鸿祎曾公开说过:“虽然当年我发明了插件推广的方式,但并没有做弹出广告、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后来,那些学习我的徒子徒孙们把这种方式逐步异化为流氓软件,并横行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后继者研究了3721的“网络实名”和其他客户端技术,但在模仿中却严重走了样。不仅使得安装具有了强制性,而且软件在电脑里不断运行,删无可删,成为电脑肌体里的一个毒瘤,一个寄生虫。如果用户强行删除,这些强制软件会破坏电脑系统,造成死机或无法启动。获得永久驻留权只是一种途径,最终目的是大量弹出广告,或者偷窃用户文件,提供给广告主。这些插件最后演变得与木马、病毒非常接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整个行业一度陷入了癫狂,流氓软件开始地下产业化。据周鸿祎说,他曾经调查过中关村一家很出名的地下插件公司,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其负责人真实身份竟是竞争对手的一位高级技术总监。这位技术达人利用自己开发的流氓软件对外销售弹出窗口的流量,并向第三方提供捆绑插件业务。

周鸿祎深入分析后发现,地下插件公司有两个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一是帮广告主安装插件,也就是用自己的流氓软件推广别人的流氓软件,成功安装一个收4分钱;其二就是帮广告主做弹出窗口流量,每千个IP地址的市场价格为5~8元。这样,当他有百万台终端的装机量时,每天至少可以让50万个IP地址的电脑弹出广告窗口,每月至少可盈利50万元以上,而成本却相当低廉,他们每年只需支付托管4台服务器的2万~3万元成本。”

可以说,周鸿祎当初为了创业生存而采取的推广方式,在不自觉中造福了很多人。这些得益者一边赚着钱,一边把黑锅留给了周鸿祎。竞争对手为了打垮他,更是不惜通过“非常公关”,处处抹黑他,让3721和他个人的名声一落千丈。

因此,感到“非常不爽”的周鸿祎下定决心:“我要尽最大努力、最大责任来把自己亲手打开的这个‘潘多拉盒子’关上。”于是,才有了后来的360反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