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本书读懂大秦史
8025600000050

第50章 统一货币

时间?公元前221年

人物?秦始皇

金属铸造货币在春秋后期已广泛流通于中原地区。战国时期,铸造的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直到战国末年,由于各诸侯国长时期的并立,各国铜币的形制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很不一致。每个诸侯国都有很多铸造货币的城市与地点,这就使得币制更加不统一。从总体上看,当时各国通行的铜币可分为四大系统:

一是布钱。布钱的形状如同金属农具铸,是从铸这种农具在商品交换中演化而来。这种布钱主要流通于三晋即魏、赵、韩三国。布钱的种类很多,有空首而形式比较原始的古布;有圆肩、方足、圆跨的布;有方肩、方足、圆跨的布;有方肩、尖足、圆跨的布;有方肩、方足、方跨的布。

二是刀钱。刀钱的形状如同刀、削,是从刀、削这种工具在商品交换中演化而来,主要在齐、燕、赵三国流通。有形状比较原始的古刀;有形制较大的尖头刀,主要流通于齐国;有形制较小的方头或圆头刀,主要流通于燕国和赵国。

三是圆钱。圆形铜钱有圆孔与方孔的区别,方孔出现较晚,主要流通于秦国、东周、西周以及魏国的沿黄河地区。

四是铜贝。铜贝的形状是沿袭古代用贝作货币的习惯演化而来,状如海贝,宋代以后又被称为蚁鼻钱。

以上四大系统的铜币,千差万别,其铸造地点又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不仅形状不同,而且计算单位也不一致,有的用斤(16两),有的用镒(20两)。在七雄并立时代,已经给人们使用时带来诸多不便。秦统一天下后,币制上的这种状况,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统一币制已成了刻不容缓、势在必行的事。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公元前221年,下达了统一货币的法令。法令的中心内容,便是用方孔的半两圆钱取代以往一切形制的铜币,使方孔圆钱成为流通领域中的惟一的一种铜币形制。

秦统一六国前所使用的圆钱,是布钱、刀钱在形制上发展的必然结果。秦统一六国前夕,圆钱已在秦国之外的东周、西周、魏国的黄河沿岸、赵国西部的沿黄河地区、燕国与齐国的部分地区广为流通。可见圆钱是当时后起的一种铜币,在形制上有布钱与刀钱无法比拟的优点,是当时在形制上最为先进的货币,并且已在山东六国逐渐地广泛流通开来。圆钱代替布钱、刀钱,已是铜币在形制发展上的大势所趋。

秦始皇正是为着整齐帝国制度、发展帝国经济的需要,同时在客观上也是顺应了铜币币制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才推出了以方孔圆钱来统一天下货币这一法令的。

正如秦王朝在以小篆、隶书来统一天下文字的同时又对小篆、隶书本身进行整理、规范所做的那样,秦始皇在以方孔圆钱统一天下货币的同时,又对秦国原有的币制从法规上做了如下的调整:

废除秦国原有的圆孔无廓圆钱;

废除曾在秦国小量流通的圆肩圆足有孔布钱;改铸秦国原有“重一两二十铢”、“重十二铢”、“两甾”、“重一两十四铢”、“重一两十三铢”等旧制圆钱;以出现较晚、较为先进的方孔半两有廓圆钱(钱文仅记铢两,不记地名)为法定铜钱的惟一形制。

另外,秦始皇的统一货币还包括如下三点内容:废除山东六国所流通的布钱、刀钱、蚁鼻钱以及郢爰(金币)等货币,令天下一律使用法定的方孔半两有廓圆钱。

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方孔有廓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珠玉、龟贝、银锡等物不得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秦始皇的统一货币,消除了秦帝国各地区之间在币制上存在着的严重不统一状况,减少了货币流通中的不必要换算,为货币的使用提供了方便,对于商品交换和经济交流无疑是一件有利的改革。

延伸阅读

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战国时期,七雄割据,关卡林立,币制十分复杂、币种达到了一百多种。币币之间的转换十分烦琐。给各国间的贸易交往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一币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便于国家赋税的征收,也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利用其原来的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2)秦始皇统一货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捍卫王权,巩固国家统一。追求大一统是历代君王的梦想。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王权就是要在天地人中贯而通之,追求政治、经济乃至思想、行为、社会生活的统一圆融。

秦始皇已经意识到货币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更是皇权和统一思想的载体,所以他要统一货币。

世界历史大事记

罗马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2年)初期屡战屡败,所以意大利南部不少城市纷纷倒戈。公元前216年,坎佩尼亚地区投降了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并发行自己的标准货币。罗马人遂于公元前212年左右创立新的第纳里乌斯银币标准。第纳里乌斯银币体系有第纳里乌斯(denarius)、奎纳里乌斯(quinarius)和塞斯特提乌斯(sestertius,或者简译为塞斯退斯)三种银币,罗马从此确立了银本位制度。1第纳里乌斯(重约4.5克)相当于10个重阿司,1奎纳里乌斯相当于5个重阿司,1塞斯特提乌斯相当于2.5个重阿司。最早的第纳里乌斯银币(参见图五)正面是戴头盔的罗马女神头像,旁边标有拉丁数字“X”(代表十);背面是卡斯托和波吕克斯这对孪生兄弟神骑在马上,下方标有“ROMA”的拉丁文字母。起初84个第纳里乌斯的重量为1罗马磅,后贬值为96个合1罗马磅。另有一种不属于这个体系的胜利女神像银币(victoriatus),背面图案为胜利女神像和战利品,最初重3.8克,与第纳里乌斯银币等值。这种银币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与意大利南部传统上使用的德拉客玛等值,可能主要用于与这个地区的贸易往来。而重阿司的重量不断变小,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减少到最初重量的六分之一,到公元前217年的时候只值十二分之一。最终罗马于公元前84年颁布法律,规定1第纳里乌斯相当于16阿司(as),不过军队中仍旧按照1第纳里乌斯相当于10阿司来支付军饷。随着阿司重量的减少,制造方法由原先的打制法改为铸造法,较小的几种辅币也不再制造。此后罗马人也制造塞斯特提乌斯铜币,使用的材料是一种拉丁文中称为“orichalcum”的金属,估计是铜、锌、砷等的合金,1塞斯特提乌斯铜币相当于4阿司。第纳里乌斯在这种货币体系中是主币,但是罗马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用塞斯特提乌斯或者阿提卡德拉客玛作为货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