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领域的新气象:经济学的繁荣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大体说来是: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结构;拓宽了研究范围,更紧密联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精神等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特别是把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在方法上除了坚持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法,还适当引进了现代数量分析工具与方法。上述一系列的创新,大大增强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实践功能。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家的服务社会的能力,人们不只是从事于抽象的学理研究,而且积极参与改革开放的重大实践和政策问题的研讨,不少理论成果获得采纳,转化为政策方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针。以科学理论来推动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要求。在30年来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了最富有影响力的一门学科,成为时代的显学。
二、找到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研究取得的最重大的成果。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中国成功实现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带来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的宏伟起飞。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毛泽东提出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主张,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主要是师承苏联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的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其理论支柱是:(1)发展论上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速成论;
(2)所有制上是单一公有制论;
(3)交换上是主要产品调拨论。以上述理论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为我国50年代中叶以来发展、构建中央计划体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传统经济体制的决策后,为启动和推进改革向前发展,大力破除传统经济理论对人们思维的束缚,进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中国经济学家是积极响应时代呼唤的一支学术力量,1978年以来,在老一辈改革理论家孙冶方、薛暮桥等的引领和启发下,经济学界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学术讨论,包括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所有制,物质利益,物价体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组与明晰产权,金融体制改革,等等。经济学领域活跃的学术争鸣,成为80年代的中国理论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们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一个讨论问题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的对立和争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论题上还存在激烈的争论。由于党执行百花争鸣政策,倡导学术自由讨论,坚持实践检验真理,更由于走在前面的改革实践对人们理论思维的启示,经济学人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共识。(1)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产品经济论,形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商品经济的理论;
(2)突破了社会主义实行单一公有制理论,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样所有制结构论;
(3)突破了国有国营、政企不分的企业论,形成了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论;
(4)突破了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合一的大一统国家财产权理论,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财产权理论;
(5)突破了以指令指挥经济活动的政府统制理论,形成了依靠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职能理论,等等。上述经济理论的变革和创新可以归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主义产品经济论。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的形成,既是我国众多经济学家的集体智慧,更有赖于改革设计师邓小平的睿智与政治魄力,他最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和科学地阐述了它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这一崭新理论的确立,使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得以明确,而各项重大改革措施才得以有序的和顺理成章的推出;这一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理论阐明和创新,也为众多经济学家参与和正在从事的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编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新时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我国30年的改革,实现了所有制多样化,放活了市场微观主体,形成了要素市场体系,产生了市场价格调节的经济机制,在我国出现了立足于市场力量和主体积极性和创意的活跃的竞争经济。在体制活力焕发的基础上,我国实现了生产力的飞跃和财富的迅猛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矛盾:(1)在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的不稳和时起时伏,2002年以来经济不断过热,2008年以来在美国和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又经历了外生性经济下挫;
(2)在发展方式上,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发展趋势,依靠对环境、生态、资源等自然物质过度耗用的工业增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滞后,等等;
(3)在分配上,收入差别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畸高,财富分配不公的矛盾突出,等等。上述一系列矛盾,从本质上看,是转型期体制、机制缺损所造成。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等新理论,要求人们通过坚持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于我国现阶段的新情况和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新要求,我认为,在当前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应该总结当代实践经验,深化对市场经济的理论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全面认识市场的功能和更加自觉地利用市场作用。市场体制拥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功能,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一方面,应该认识:市场经济是一种富有活力的组织财富生产的形式和体制,它能有效调动主体的积极性;能依靠价格形成机制使产品适销对路;能依靠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能依靠自我积累,实现自行发展。较之历史上出现过的自给自足经济、政府统治经济、传统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一个更好的经济组织形式。而实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也应看到:(1)市场机制在分配中存在收入差距拉大效应,在体制转型期,甚至会导致严重分配不公;
(2)市场导向的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失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会出现剧烈的运行波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
(3)市场经济的消极外部性和成本的向外转嫁,会引起环境、生态、资源等的过度耗用甚至破坏;
(4)盈利最大化的生产机制不能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包括公用品、福利品与公益品),从而不能满足弱势群体与低收入者的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
(5)面向市场的竞争性生产与营销,总是激励过度消费,甚至导致滥费资源的畸化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的物质文明。
完美无缺的体制从来不曾存在过,在认识和对待市场时,人们应该持有全面的观点。而在利用市场时,更要持兴利除蔽的态度,关键是做好市场功能与政府作用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自主地驾驶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其积极功能。第二,发展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
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经济与非公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1)能防止财富占有中的私人垄断,从根本上保障分配公正;
(2)能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发展;
(3)富有竞争力的公有大企业是实现科技进步的带动力量;
(4)我国应对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实践还表明,公有制经济具有启动快速和对国民经济实施强拉动的功能,特别是公有金融体系本身具有宏观调控手段的性质,而一个保有恰当的公有制的经济结构,则能成为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体制保证。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不能单纯依靠政府“帮扶”,必须深化改革,着眼于搞好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创新。国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度,还要搞好资本经营管理母公司的构建。在农村,要大力支持和发展多样新集体经济。总之,发展公有制经济,要使企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充分适应于市场,要通过具有产权主体性质的公有企业的构建,确保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活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由此把公有企业做大做强。第三,构建拥有强有力宏观调控能力的市场经济市场自发调节的经济运行中,盲目扩张、结构失衡、发展过热或是沉滞不起等等现象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实现经济自我调适和实现宏观均衡。这就要求把发挥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和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相结合。20世纪30年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行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的有调节的市场经济。
70~80年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政策,削弱“国家干预”,听任大资本,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自由活动;
80~90年代美国经济中更呈现出过度的经济金融化,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而实体经济则出现萎缩。过度膨胀的金融信贷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而金融监管薄弱更使金融运行的风险大大增强。美国式的金融主导的市场经济模式,在生产能力与内生需求不足的矛盾和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的相交织中,特别是金融、信贷矛盾的激化,导致了2008年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化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采取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下,经受住了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的考验。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也出现了三次(1988-1989,1993-1996,2008-2009)经济大波动,呈现出经济增长不稳。仍在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危机和我国经济运行的势态,给我们的启示是:经济体制越是市场化,越是要求对宏观经济运行实行调控,而我国新时期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切实建设好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增强科学调控能力。也就是:要着眼于建设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发展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立足于和依靠盈利趋动的竞争性商品生产。也就是:产品的生产与人们的需要的满足,主要依靠受市场力量调节的“私人物品”的生产以及市场性的分配机制。但是市场存在失灵或缺陷:(1)一些物品在物质技术上具有消费和占有非排它性,依靠市场性生产会发生供给不足。
(2)一些产品的生产,具有自然垄断性质,需要有生产中的政府干预。
(3)市场只承认有购买力的需求,而众多穷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需要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获得满足。亚当·斯密因其对“看不见的手”的功能的过度推崇和“市场乐观主义”,使他忽视市场的诸多失灵和缺陷,他向世人推荐一个只会使财富与贫困相并行的主要依靠私人物品生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大萧条发展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不再遵循斯密的市场经济模式,出现了向劳工和低收入者提供社会保障品的当代福利国家。80年代兴起的环保运动下,有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等也被纳入公共物品生产的范围,因而当代世界发达的市场经济,超出了斯密模式,成为私人物品生产与公共物品生产共存的体制。当然,西方的公共物品生产被桎梏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内,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特别是公共物品生产并未能根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贫富对立。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行依靠市场决策性的竞争性生产和非市场决策性的公共产品生产并举,来实现财富的最大创造。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福利品的生产和提供,来充分有效地满足低收入者、弱势群体,以及遭遇困难者的需要。在我国当前正在大力从事的包括教育、医卫、文化在内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现阶段迫切的民生问题和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这一大规模福利公共品生产与提供计划,其深层内涵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低收入者进行劳动报酬的补偿,由此弥补市场机制作用下按照要素市值贡献分配的缺陷,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完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还包括用来改善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用来改善落后地区、领域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来进行当代尖端性、战略性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公共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来维护人类的自然生存条件的环境、生态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它意味着:人们通过市场决策性生产和公共产品生产两种机制,实现财富生产最大化;又通过市场性的产品分配和福利性产品分配来实现财富的人民共享和共同富裕。我国实践中的公共产品生产范围扩大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拥有发达的公共产品生产的市场经济。综上所述,基于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理念的要求,以及基于我国当前改革的现实状况及其趋势,我们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拥有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具有发达公共产品生产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出现在我国大地上。而对这一崭新的经济体制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理论阐明,则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