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刘诗白文集(第十卷)
8012500000021

第21章 现代财富的性质、源泉及其生产机制

人类从事生产的目的就是通过创造财富,满足自身和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一般而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越是先进,经济形态越是完善,就能创造出数量越大、品类越多、质量越高的社会财富,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社会主义社会,更是要寻求一种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最佳财富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使财富增值极大化,实现社会成员对社会财富的共享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财富是人民财富,人民财富的最大增值、合理分配、优化使用,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主题。

主要依托科学力、知识力创造财富是当前财富生产的新方式,也是财富创造效率最高的模式。为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广阔的历史视野,对当代财富创造的新特点、新模式及其利弊进行经济学的考察,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人民财富丰裕化、实现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宗旨,提供一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

一、现代社会财富的性质、形式和结构工场手

工业时代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认为物质财富是国民财富的基本形式,而分工和市场,可以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250年后的今天,当代人类社会出现了传统工业经济的高科技化和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伴随着这一趋势的迅猛发展,现代财富的性质、结构、形成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现代财富的性质及其形式。社会财富,抽象地说,是一个具有使用价值,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是劳动产品的总和。在任何社会形态和任何经济运行机制下,社会财富都以使用价值为其实在内容,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则是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商品所构成,是商品的总和,主体是商品财富。在市场经济的初始时期,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最主要的商品财富生产形式,此时的家庭服务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主要保持着产品生产的性质。经济市场化的发展,呈现出服务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商品化;在当代发达市场经济中,科技知识和文化资源商品化带来了更加复杂的财富生产形式和分配问题。随着市场化和商品财富生产领域的日益扩大,商品财富包括了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知识精神产品(即科学品、文化、艺术品等的总和)、价值物(即货币、价值凭证或虚拟财富)、商品化自然原生产品以及商品劳动力等等丰富内容。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一般形式,商品财富也成为社会财富的占据统治地位的内容。但是,社会公共产品性生产仍然存在,不从属于市场机制的、社会公共产品形式的所谓产品性财富,如基础教育产品、基础文化设施、社会福利、国防产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仍然是现代社会财富的构成要素。此外,由于当代市场经济形态下的科学品、文化品、艺术品等精神产品,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将是一种产品性的公共物品,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存在多样的、非交换性的劳动生产物的创造活动。为此,从财富的社会经济性质着眼,现代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仍然包括商品财富和非商品财富两大类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其制度本身就为两种类别的现代财富生产互促、互动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基础。人们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财富的最大增值的同时,要有效地组织产品性的公共物品生产,通过两种财富生产的协调互动,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财富最大化并发挥财富“富国裕民”的功能。

2.现代社会财富结构的多样性。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生产力、社会生产的状况和产业结构决定的。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生产全面发展的时代。

(1)物质生产在高技术基础上迅猛发展;

(2)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成为最大产业的服务业由于信息技术的引进,发展势头迅猛;

(3)高技术经济固有的科技创新机制促进了科学知识产品的扩大再生产。同时,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文化品、艺术品的生产的发展,促使文化产业快速兴起。由此决定了社会生产活动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具体形式,决定了生产品和社会财富结构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富结构的多样性从来都是社会财富的特征,但它更是现代财富的鲜明特色。

基于现代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下产品体的性质及其功能,现代财富结构的多样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物质财富、服务财富、精神财富的三维结构日益凸显;

(2)服务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快速增长及其逐渐成为社会总财富主导形式的趋势;

(3)知识和科技密集型的现代财富的出现、大规模生产和对传统财富替代的加强;

(4)对自然资源、生态财富的维护和创新愈加成为财富生产的重要内容。现代财富结构所表现出的上述多样化特征,事实上反映了现代发达的社会大生产的性质,即这是一种将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精神知识生产以及自然生态创新包括在内的大生产,这一现代大生产将多种多样的实在要素纳入加工对象,使其转化为对人具有有用性之物——多种多样的商品和产品。

3.社会主义人民财富观的形成。社会主义财富就是人民财富。其主要特征有四:

(1)社会共同的财富;

(2)高度丰裕的财富;

(3)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新的健康需要的财富;

(4)丰裕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基本任务是实现现代财富的最大丰裕和共同富裕。基于现代财富结构多样化的性质,正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人们,应以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财富,既讲求社会财富量的增大,又讲求财富质的提高,还要讲求财富结构的优化。人们应该确立起一种全面的财富观念,特别是整体的财富观念,统筹商品财富和产品性财富二者的共同增长和谋求物质财富、服务财富和精神财富三者结构的优化,争取实现多样财富形式的协调发展和互相促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体制创新,依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文化体制,依靠生机勃勃、活而不乱的包括物质生产、服务生产、精神生产在内的社会生产机制的构建,我国完全可能做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加快人民财富的创造,从而加快推进社会财富丰裕化和共同富裕化。

二、现代社会财富源泉的多样性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将财富的形成归之于劳动;威廉·配第认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点出了财富源泉的多样性;而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既科学阐明了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本源,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又科学阐明了商品及其使用价值是多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明确提出和阐述了社会财富源泉多样性的科学原理。他还说:“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程度上具备,财富就越容易创造。”将马克思关于使用价值财富生产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现代发达市场经济和高技术经济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分析,劳动仍然是社会财富的始源,而参与生产过程的工具和自然对象——从广义的土地(地表、地下)到被使用的宇宙——也是财富的源泉。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升级,生产要素呈现出多维化特点,除了劳动力、工具力、对象力、科学力而外,管理力、环境力等等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效因素,并且对产品使用价值和社会财富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从而表现出生产方式进步中社会财富新泉源得到开发以及富源的多样化。基于现代大生产中生产要素的多维化,充分动员、聚集和整合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发挥要素力,是促使财富快速增长的先决条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为了形成社会财富最快速增值的机制,要致力于“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经历过的不同劳动方式中,生产要素的性质和要素的组合方式是不相同的,从而要素在财富形成中的功能也会有所不同。大体地说:由主要依托于人力,到主要依托于工具力,再到主要依托于科学力,体现了人类的财富生产力提高的历史轨迹和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财富生产也呈现出由“用手工工具生产财富”到“用机器生产财富”,再到“用高技术生产财富”的递进发展。在当前的高科技经济时代,科学越加广泛和深入地合并于生产过程之中,成为强化生产要素力的积极力量,也就是说,科学力成为财富形成的主要动因。它表明:主要依托于科学力、知识力的这种人类财富创造最先进方式的到来。基于时代的特征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致力于推进科技进步,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换,在财富创造中既要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更要着眼于推进财富创造主要依托由人力向工具力、科学力的转换,最有效地发挥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在财富创造中的功能。

三、自然财富

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功能自然财富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物质基础(或物质源泉),而且其本身也是人类的财富。自然财富主要是指:(1)自然物质,如土地、河流、森林以及地下的矿藏;

(2)自然力,包括水力、风力、阳光、核能、宇宙能等等;

(3)生态、环境、气候。凡是用来满足人的生产需要以及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和自然生产条件,都属于自然财富范畴。自然财富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自然财富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从而自然财富的高存量和优质,成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积极动因;

(2)保持良好的生态循环,是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循环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3)自然生态是人类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要素。

然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能现实参与财富生产的地球自然资源,总是表现为一个有限的存量。自然物会随着生产中的物质耗费而发生耗损和减少,财富生产与自然物存量耗损的矛盾,就是社会生产所固有的一般矛盾。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深重的资源耗竭和在当代日益深重的生态环境危机,表明了存在自然财富边际有限性的经济学命题。上述情况要求人们大力寻找和实行节约自然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和发展模式,把经济高增长和自然资源节约、环境的维护和优化相结合,以保持人和自然相协调和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自然财富有限存量的命题,是以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不变的假设为前提的。但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自然开发在广度深度上发展的条件下,人们不仅以开发劳动来扩大现实的自然财富,还以科技进步来创造人工自然财富,因而可利用的自然财富会相应扩大,当代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开发出不竭的财富新源泉。基于此,自然财富存量又具有界限或边界的可扩展性是经济学的另一命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然财富是人民财富的一部分。自然财富虽然边际有限,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将有可能借助于知识、科技、文化的更快发展,有效地开拓财富生产的新源泉和经济增长的无限美好的前景。因此,在当代中国,人们应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进行自主创新,寻求一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和塑造节约自然的理性的生活消费方式,探索和走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并举的新型工业化、现代化道路,实现一种理性的、社会与自然相协调的、世世代代造福于人民的持续的社会财富增长。

四、当代最新的财富生产方式——高科技

生产方式财富的内涵和结构、源泉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功能的变化,无不是由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引起的。当代世界出现了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升级,对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我们称之为高科技的生产方式或高科技经济。当代高科技经济是20世纪末信息革命以来,在经济发达国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日益被广泛使用,成为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并引起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发生新的变化,这是西方传统工业经济的一次组织重构和升级,这一经济组织的演进也可称之为经济的高科技化。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带来一系列变革,譬如生产工具革命、现代使用财富的创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效需求的扩大、企业组织的重构等等,并对人类的经济、社会变革发生着深刻影响。中国当前的重要任务是把握世界高技术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潮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壮大自身的高新技术产业,将其作为桥头堡和制高点,带动工业化和促进现代化。搞好高科技的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五、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

在人类历史上技术的演进表现为:人类早期社会千百年发展中细微的技术渐进,到工业经济时代技术间歇性进步,到当代高技术经济中的技术飞跃。现实经济中的技术进步不仅是一个新技术本身具有更高效率的问题,也不只是对新技术知识的掌握问题,更是一个经济体制问题。历史表明,商品经济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知识产品向物质生产的转化。更具体地说:市场经济固有的使高效率的技术转化为主体净收益的机制,从来都是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推动科学知识产品转化为财富创造的动因。其原因在于:(1)市场需求和原有物质生产能力的矛盾,是技术进步的经济动因;

(2)市场经济奉行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促使技术进步有了主体利益驱动,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强大的内生力量;

(3)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是促进技术进步的另一强有力的内在力量;

(4)市场经济中,股份制企业组织和信用、金融体制,为进行技术革新提供金融支撑。我国当前需要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有关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机制,与此同时建立起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此推动和催化全面而快速的技术创新。

六、现代知识生产及其经济、社会功能

如前所述,当代高科技经济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物质财富生产和知识财富生产并举、并以知识生产促进物质生产的经济。当代发达的知识生产,是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大知识生产机器,既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科学知识生产,还包括文化、精神生产。

现代知识生产不同于一般含义的知识生产,其特征是:

(1)立足于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精神生产、知识生产的性质、特征、规模、方向都要适应物质生产的要求;

(2)一部分知识生产立足于市场体制之上,转化为商品性知识生产;

(3)众多的知识生产部门出现,形成了新的知识产业;

(4)发达的商品性知识生产与产品性生产并存和共同发展。在当代,一部分知识生产是商品性知识生产,带有鲜明的盈利特征。虽然传统政治经济学将精神生产劳动视为一种完全摆脱了物质利益动机的“纯洁”劳动,无需经济利益的驱动,但是,在当代,部分精神、知识劳动已经从属于商品机制和经济利益,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新发展与生产新变迁。

当代商品性科技知识生产主要有四种形式:

(1)企业本身进行的知识生产,例如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开发的科技成果及提供的科技服务;

(2)由专业性科技研发公司进行的知识生产;

(3)以合同形式由各种科研单位从事的知识生产;

(4)由个人(包括大学生及其他科技爱好者)进行的知识生产。在市场性知识生产领域,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恰当引进,会激发主体知识、精神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知识产品生产力的提高。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除了对知识生产产生利益激励功能而外,还拥有促进知识劳动分工的功能、科学活动导向和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以及解放和发展科学知识生产力的功能。当然,市场性知识生产领域仍然存在市场失灵,也会出现市场驱动知识生产畸化、知识垄断、商品性知识生产中固有的分配与财富占有不公,过度的知识生产商品化也会导致作为公共产品的非商品性知识生产领域(尤其是科学基础知识生产)的削弱等等缺陷。基于知识生产的上述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知识生产体系过程中,应当辩证地认识商品性知识生产的作用及其特点,兴利除弊,既有效发挥商品关系和市场机制促进知识财富生产力的功能,又能够正确处理市场性知识生产的矛盾,以及处理好市场性知识生产和作为公共产品的非商品性知识生产的关系,通过完善的制度安排,促进知识生产的快速、健康发展。

七、现代文化生产的性质、机制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生产体制的构建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达市场经济中,文化正在被大规模地合并、嫁接于生产,商品性文化生产成为当代社会大生产的新组件,文化产品成为现代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财富增值的支柱产业。上述情况意味着文化已经具有了生产力的性质。文化生产在近现代之所以能迅猛发展,并能变为一种经济生产,原因就在于商品经济机制的引入。发达的市场经济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文化生产发展成为由数量庞大的文化生产者参与、分工细致、专业众多的大产业。我们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被他们称之为“创意产业”的一系列知识密集型的文化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乃至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迅速跃升。美国商业电影大片、大众传播、时尚设计等文化商品的出口收入已经超过了信息产业、甚至石油等产业的出口收入;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汽车产业;包括东南亚经济危机之后的韩国,一批在全球范围配置文化资源的跨国企业成为文化产业的“巨无霸”。当然,文化生产只是部分地成为商品生产,而且文化生产毕竟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进入市场的文化、精神产品是具有意识性和商品性的特殊商品。并且,文化产品的艺术、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这两个因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了“商品性文化产品的内在矛盾”。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是:在文化生产过程中,一些文化创作者“对文化产品商业价值的追求,超越和脱离于文化产品艺术、社会价值的创造”的非理性行为。这种由于文化生产偏离艺术、社会价值创造的本质目标,文化工作者陷入“市场陷阱”,导致的文化生产“畸化”现象和文化市场上“庸品驱逐良品”的现象。上述情况近年来在我国的文化生产中也随处可见甚至日益突出,这些现象体现了文化产品在商品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市场负效应。可见,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进文化生产发展的有力杠杆,但也有诱发文化艺术创作畸化的负效应。并且,商品经济中固有的文化垄断及垄断价格机制,还将倍数地放大、强化市场机制对文化生产的双刃剑作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出现的物质文明繁荣与精神“文化危机”并存的社会畸形发展,正是全面市场化的文化生产的矛盾的体现。因此,文化生产、特别是商品性文化生产,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制度约束的、政府有调控的、能实现“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完善的市场体制。

为了求得文化财富又多又好的创造,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在商品性文化、精神生产领域,应该实行政府主导和有规制的商品生产模式,实行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和先进思想指导作用相结合。这样,人们就能够在发展商品性文化生产中兴利除弊,既有效改进和克服市场负效应,又形成生气勃勃、“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市场性的文化生产。此外,还要大力发展好文化事业,大力推进和有效利用文化生产的这一新的杠杆,我国文化生产将由此获得新的动力。借助于文化生产力功能和文化与经济互动,既能够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优化社会财富的结构,更能够实现文化发展和文化育人。

八、劳动始终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

1.“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和财富”的命题不变。市场经济中的财富主要是具有价值规定性的商品财富。商品是劳动生产物,即劳动财富,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当代生产过程中出现了机器、设备取代活劳动以及产品技术、知识密集化和劳动稀薄化的趋势,特别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自控化和自动化的水平,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也进一步提高,活劳动在加工制造业使用价值形成中的直接作用和功能的减少表现得越加鲜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劳动创造价值命题的失效。因为,单个生产要素本身不可能是现实生产力,只有各个要素被组合和整合于生产过程之中,只有使非人身要素和活劳动相结合,在劳动的启动、黏合、调控等等功能下,非劳动要素才真正发挥出使用价值形成的功能,即使在当代高技术经济中,任何产品始终是劳动产品,是对象化劳动的体现,可见,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原理并未失效。

2.智力劳动的价值创造功能的强化。当代经济的大趋势是高技术经济的兴起和走向知识经济,科学力日益成为现代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知识密集也就是现代财富的特征。知识是科学劳动的结晶。产品中知识密集性本身意味着有科学劳动体化于其中。创造知识密集的产品,也就是把原科学知识要素合并于生产和体现于产品之中,需要依靠人的活劳动投入,特别是需要有高智力的活劳动的投入。而任何一种科学知识密集的产品的形成就是既体现有原科学劳动的作用,又体现有活劳动,特别是高智力性活劳动的作用。高智力劳动是一种高熟练、高强度的劳动,它体现为创新知识产品的高价值。当代高技术经济的发展,尽管总体生产中仍继续着活劳动的节约,生产品中却是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密集,它意味着智力劳动的密集,特别是高智力劳动的密集。它表明,智力劳动在现代社会财富价值形成中的功能的大大强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形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财富主要表现为商品,从而具有价值。当代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知识产品为主导,由物质生产部门、服务生产部门和知识生产部门组成的现代产业,现代国民财富结构也已经是以服务产品、知识产品为主要成分。面对当代经济的新情况,计划经济时代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流行的只有物质、实物化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提出了生产商品的抽象人类劳动物化为价值的重要论题,但是劳动“物化”概念的含义并不等同于劳动“物质形态化”、“实体化”。马克思使用的“物化”概念本质是“对象化”。劳动“物化”指的商品生产中的抽象人类劳动这一商品关系的“对象化”,即“体现”、“依附”于某一“东西”或“对象”之中,从而使抽象人类劳动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生产关系或“社会规定性”“体现”于作为使用价值的一个劳动生产“物”或“对象”之中,并表现为这一个“物”或“对象”所拥有的价值规定性。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局限性在于他将商品价值范畴限制在“固定化”、“实物化”、“耐久性”的产品和具体劳动形式中,他还未进一步地把握到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无差别的抽象人类劳动”、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在考察商品使用价值时,马克思没有囿于物质固定化形态,他还将某些人类劳动活动的功能视为是使用价值。例如,他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的价值增值功能。马克思还将使用价值区分为“实物形式”和“运动形式”二类。马克思提到“唱歌的使用价值”。他明确提出:“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和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他说:服务业劳动者提供的随生随灭的服务业是一种“直接使用价值”。显然,马克思将劳动者生产出来的满足各种社会需要的多品类商品体的属性,都作为使用价值。可见,马克思提出和阐述了广义的使用价值的范畴,并且基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阐述了多样具体形式的商品生产劳动“物化”和“对象化”为价值的极其严谨、十分周全的劳动价值理论。基于马克思对使用价值的阐述和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论题,应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众多的商品生产部门,无论是物质、实物产品生产部门,还是商业、金融及其他服务部门以及科学、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它们的广大从业者和职能人员都参与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创造。当前我国出现了新型的生产、劳动关系和价值创造与分配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和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新经济关系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事求是的阐明,将有助于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利益关系的性质及其变动的规律,并为党和政府调解经济运行和生产、分配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总之,劳动仍然是现代财富生产的原动力,也是财富价值的唯一源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推进财富创造和价值增值,最根本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劳动积极性。因此“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

为了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和充分发挥科技在财富创造中的功能,要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培育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促使拥有高创造能力的精英人才脱颖而出。着力于提高和培育人才就是壮大财富的源头,由此也就抓住了劳动生产力提高和财富创造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