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刘诗白文集(第十卷)
8012500000020

第20章 知识是财富生产的精神力量

一、知识及其生产功能

政治经济学分析了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内涵,把它规定为产品拥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这一规定适合于物质、实物产品,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也适合于作为特殊产品的劳动力。基于现代经济的特征,我们在这里要分析知识或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知识产品是一种精神存在,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产品,文学、艺术产品,都是人的理性思维活动或情感活动的结晶,是一种非实物形态的精神存在。即使是采取具体形象或声音形式的艺术作品:舞蹈、歌唱、绘画、书法、雕塑等,它的本质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因而,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效用,也就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实在的精神生产物的有用性或效用。

知识产品具有多样的社会功能,它被使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生活之中。一般地说,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认知,它具有提升人的认识世界的能力。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知识是增强人类多方面活动——包括社会生产、个人生活、社会生活——效果的工具。因此,我们可以把知识产品的效用或使用价值归结为:增强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能力的工具,是财富形成的根本动因和精神力量。知识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在原始农牧经济中,石器是一般生产工具,由于物质工具的简陋,人类进行生产的最重要的工具是“人身工具”——主要是人的体力,如像原始人拥有在艰苦地向自然开战中锻炼、育成的强劲的手力、臂力和灵巧。强劲的人身工具力和简陋的物质工具力的复合结构,是原始社会农牧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尽管原始人经历了漫长的年代,极其缓慢地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如在有关气象、季节变化,以及有关放牧、耕耘、种植、育种、收获等方面的知识进步,但是总的说来,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突出地表现出“知识匮乏”的性质。原始农牧经济的生产要素主要是人力、土地和简陋的工具,知识远未成为有现实意义的生产要素。中古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铁制犁铧的普遍使用为物质技术基础,城市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是以风箱、冶炼炉,以及多种多样的手工工具为物质技术基础。在中古时期,人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手工工具的进步,体现了以经验为基础的生产知识的进步。另一方面,生产知识的进步和积累也表现在代代相传和越发高明的手工劳动的技巧上。但是毕竟作坊手工工匠的知识进步局限于经验积累而不能实现理性上升,成为科学知识。中世纪在一般生产者层面上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活动,由一些知识分子来进行的科学活动和实现的十分精湛的科技创新,又由于自然经济制度的桎梏,很长时期都只能作为实验室活动而被隔离于现实生产之外。总之,中古时期农业经济制度和桎梏商品经济的政治权力结构,造成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技术墨守成规和人类认识僵滞,其结果是知识进步缓慢,知识匮乏仍然是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鲜明特征。

知识大规模合并于生产和转化为生产力由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换,标志着知识在财富生产中起重要作用的时代的到来。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本身是科学知识的结晶。现代工厂中最早的大机器——蒸汽机——的得到改进和普遍使用是近代物理学和机械力学发展和应用的结果。

17世纪以来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特别是牛顿的力学理论,孕育和启动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近200年来各门类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应用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机器、原材料的日新月异的进步,促进了技术、工艺的更新;当代管理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进步和革新;此外,科学进步要求和启动了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而,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科学)渗透于质量更高的生产要素、生产方法和劳动力素质之中。科学是强大的生产力,物质设备、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方法一旦凝结了科学知识,就获得了高生产能量,成为威力强大的生产工具,它不仅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十倍、百倍地飚升,而且还创造出全新的、高质量的现代使用价值。科学越是进步,对客观事物认识越是深入,越是进入到世界深层次的领域,科学的真理性越增强,它的应用功能和有用效果就越大。有关火的知识,曾经是在漫长的、以数十万年为时间单位的农业经济时代,实现并推动了极其缓慢的、渐进的生产进步,产品使用价值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18世纪末有关蒸汽动力和蒸汽机的科学知识、19世纪有关电力和电动机的知识、20世纪空气动力学及喷气动力的知识,都带来了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工具生产能力的提升,加快了经济增长,创造出新一代的工业品。科学知识产品的加强物质生产工具的能力和创造出高质量的崭新财富,最鲜明地表现在当代高科技经济中,人们可以看到以信息科学、生物科学,以及航天科学、纳米科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的科学革命,创造出工业经济时代所未有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高技术手段,引起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创造出以家用计算机、各种智能机——从机器人到自控生产线,从电子猫到智能住宅——以及基因药品、转基因农产品、航天器等等具有崭新功能的现代产品。可见,当代高技术经济迎来了最新科学知识被合并于生产和转化为强大生产工具和高效消费品的时代。这种情况表明,知识成为推进社会生产进步和生活进步的首要因素,用经济学的表述方式:知识产品获得了极其重大的经济、社会功能和使用效果,成为现代财富的重要内容和现代财富形成的主要泉源。一句话,在高技术经济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财富增长的最强大的动因。

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由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到现代科学知识

知识是人类的思维工具——大脑,对作为原材料的实践经验进行思维加工后得出的成果和生产物。人从他所从事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获得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印象,经过多次的,甚至是长年累月的实践,人们对头脑中获得的客观事物的印象,进行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此把头恼中的原发性的感知提升为有条理的知识。实践是知识的泉源,人的知识不可能超越实践而先验地获得。原始人经过千百次琢磨燧石引起火花、点燃干枝的实践活动,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了燧石撞击→火花→点燃枯枝的因果联系,即“生火”的知识。此后,通过长期农业经济的生产实践,人们才获得了关于历法与季节变化以及关于耕耘、施肥、休耕等农作知识;通过长期手工业生产的实践,人们才获得了对金属矿物进行冶炼的知识。人的认识立足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人们在实践中对活动状况与效果进行比较,通过群众性的自发的认识,特别是通过有思维能力的人,即智力劳动者的理性思考和总结,人们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即“从经验得出的成规”。在古代和中古时期有关生产和生活的知识,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采取粗放形式的、由经验得出的知识。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改变了人类认识和获得知识的方式,产生了立足于实验的、以反映事物本质的科学范畴为基础,以理论的系统性、实证性为特征,并往往具有计量内容的“精密”的科学知识,其典型形式是自然科学。人类知识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科学的到科学的,由片面的到全面的,由不深入、不完善的到深入和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也是知识逐步积累,特别是知识的质量逐步的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现代人已实现了由获取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知识向获取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知识的转换,这也意味着人类知识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和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科学的发展及其认识功能和生产功能的增强科学的功能的与日俱增,表现在18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以来200多年的世界经济发展中。20世纪末的信息革命以来,随着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科学促进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功能表现得更加鲜明。

科学是人类的“一般”或“通用”工具,它拥有多方面的功能:认识功能、生产功能、完善人类行为功能、组织和优化社会制度功能等。科学的根本功能是认识功能,它使人类得以日益深入和全面地认识世界。科学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生产功能,它越来越成为现代财富创造的主要泉源。1.科学的认识功能。科学知识使人们拥有照见世界的镜子,从而能够透过扑朔迷离的事物的表象,认识事物的“真像”——获得真理。17世纪以牛顿力学肇始的近代自然科学,经过200年来的发展和提高,形成了20世纪以量子论、相对论、信息论为基础的更加系统、深入、全面的当代自然科学。它是深化人们对微观和宇观世界规律的认识的犀利工具,是当代技术不断进步的精神基础。知识积累越多,意味着人们能加以使用的认识工具的增强,从而使科学劳动生产率提升,当代各门类科学知识取得的丰硕成果不断引发出新的创造、发明,而且,获得知识新成果的时间大大缩短。2.科学的生产功能。科学的物质生产功能表现为: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方法以及劳动者的能力,由此增强人类生产活动中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已经指出,人的生产具有知识指导的性质,任何一种生产活动,即使是十分原始的生产活动,也是体现有一定的知识的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很长的时期,由于并入生产的知识的贫乏,因而,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社会生产成果少、质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步地有了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的积累,更多知识开始并入生产过程,中世纪农业经济中畜力动力的使用、工具和农耕技术的进步,体现了知识的进步和知识生产功能的增大。但是在近代科学产生和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前,谈不上有真正的、完整的科学知识的合并于生产和科学力在生产中的发挥作用。18世纪以来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标志着科学向生产要素、生产方法转化和被合并于生产过程的时期的到来。首先,机器以及工厂中的物质生产手段是自然科学的转化形式;其次,对产品质量提高和数量增大攸关的优质原材料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结出的果实;此外,工艺方法和流程的改进以及劳动者智力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了科学的功能。机器大工业创造的以纺织品、机械、火车、汽车等为代表的工业品和工业财富的快速增长正是科学的物质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在当代高技术经济时代,科学的生产功能前所未有的增强。20世纪末以来出现了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新兴科学、技术知识的快速进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有力地驱动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创新和转化为技术不断创新,产生了智能机自控的新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流程,推动了企业组织形式、营销方式的革新。而拥有多种全新功能的智能产品——从作为消费品的计算机、电子玩具、智能房屋,到作为生产手段的智能机械、自控的高速列车、航天器,以及正在兴起的生物基因产品——包括食品和药品——这些高科技含量产品和高效用的新使用价值正是现代科学的生产功能的集中体现。

三、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

知识(产品)创新是人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的“成果”。人在实践中加深认识,进行知识创新。基于经济的、社会的需要,实践中的人,利用作为思维工具的大脑,结合从实践或实验中获得的现实情况和形成的印象,借助于大脑中原来已经掌握和储存的知识原料,进行思维加工、整合,形成新范畴,新原理、新理论,实现知识创新。

人的思维能力是知识创新的决定力量

知识是人的大脑活动的产物。大脑是生产知识的人身机器,如像物质产品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器的质量和能力一样,知识创新能力取决于人类大脑的思维能力。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创造出内容精湛、篇轶浩大的学术成果,19世纪马克思创作出的不朽著作《资本论》,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1905)和广义相对论

(1914),这些人类精神活动史中光彩夺目的学术、科学创新体现了创作者的超群出众的思维能力。可以说,人的智力的发育程度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决定知识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丰度。人类脑力包括:

(1)对客观事物作出反映、形成感性知识的能力;

(2)形成抽象的概念、范畴和运用理论范畴进行抽象思维,包括分析、综合,形成假设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通称为理性思维能力;

(3)记忆和联想能力也属于思维能力。动物甚至某些植物也有对外在世界形成感知的能力,黑猩猩也拥有某些简单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发达抽象思维能力是高度发育的人脑的功能,它为人类所特有,而拥有思维的人身机器正是人作为万物之灵之所在。抽象思维能力既是人的先天的禀赋,但又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育成。在天体运行、地球形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产生和演化为高等动物的亿万年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从具有某些智能的灵长类生物中逐步分化出具有发育的大脑的原始人。原始人进行一种用体力又用脑力的、有目的的生产。如像地球上的生物及其器官是在长时期的生存活动中形成和发育一样,人类大脑是在长时期认识活动中不断发育和不断完善的。在艰难的物质生产和求生活动中,原始人不得不进行不停顿的思维——实践——再思维。人类在漫长的以数十、百万年计的历史中进行的脑力活动,促进了人类大脑结构的发育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终于形成了具有体力和一般智力的有劳动力的人。人的劳动力处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劳动力的具体品质、人的体力与智力要素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需要。大体说来,一般物质生产需要的是具有一般思维能力的劳动者。而科技、知识密集产品的生产需要具有发达的思维能力的智力劳动者——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高级的文化品、艺术品生产需要具有发达的感性思维能力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当代高技术经济时代,为了实现知识、科学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不断创新,需要具有高思维能力的科技精英,他们是形成强大的人脑机器的主要部件,是当代高、精、尖知识产品生产的决定因素。

先前知识是知识生产的原材料

知识创新要以先前知识为原料。知识生产从来不可能是主体单纯的自我知识创造,它离不开对该项研究课题有关的既有知识原料的占有和加工、制造。既有知识原料包括:(1)当代他人从实践中得出的知识成果;

(2)前人形成的,用稿本、书刊、文献资料等等形式保留和传承下来的知识成果。上述

(1)

(2)形成既有的知识,或原知。人们在掌握既有知识原料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对原知加以重新梳理、批判地汲取和重构,形成新知。可见,新知识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继承和包摄了“原知”。不过,不是对原知简单地继承、使用,而是对原知的有舍有取,加以重构,在“推陈”中出新。既然先前知识是创造新知的原材料,那么,做好先进知识的积累和既有知识的开发利用就是进行卓有成效的知识创新的必要条件。

知识的积累大工业时代的扩大再生产,需要和依托于物质积累:不是用于即期消费,而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资料——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知识产品的扩大再生产需要有知识积累:被保存的和可以加以使用的即期形成的知识和前期形成的知识的总合。知识积累是知识生产的原料和资源,它有如农业生产中的土地、矿业生产中的矿藏。有了自然财富的丰饶,人们就能开发出更多的物质原料和物质生产手段,实现工农业扩大再生产。可用的知识积累越多,意味着社会拥有和人们能加以占用的思维原料越加丰饶。从微观来说:(1)知识积累越深厚,知识门类会越加细分,它意味着专业研发领域越是宽广,在知识生产驱动力充分的条件下,就有可能形成众多主体从事的兴旺发达的知识生产;

(2)知识、信息积累越多,知识库存量越大,可搜集和利用的理论资料和实证资料越多,科研工作者进行思维判断和逻辑推理就越有可靠依据。在当前,信息的充分大大缩短了科技难题攻关的时间和提高了研发成果的质量。就宏观来说,知识积累越多,在其为众多研发人员有效利用的条件下,知识产品再生产规模就越大。而在知识大规模创新中,知识的相互碰撞加强,又会提出更多的新问题,推动人们从事进一步的知识创新。知识积累不仅仅为人们进行科学创新提供知识资源,而且,它还滋养和提高研究工作者的智慧与思维能力、思想道德素质。有如丰饶的土地以其充裕的食品资源滋养人和增进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一样,知识积累的丰裕,在知识自然传播效应下,使人们获得更充分的科学和文化知识滋养,提升研究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智慧,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由此,培育出具有高智力和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科学人和文化人。知识积累滋养、孕育,提高人的智能和精神素质的功能,鲜明地体现在教育活动中,如人们所说:名师出高徒。在当代知识积累量大的著名科学与著名大学,不仅出科学精品,而且出高素质的科学人才。某一专业知识积累量大的研究机构与企业,也是该类专业精品的开发、产出地和专业人才的摇篮。

总上所述,知识积累既扩大知识资源,又提升人的智能和精神素质,增强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可见,知识积累是一种生产力,达到一定临界点的知识积累,成为推动知识创新和科学进步的内在力量。人们可以看见,当代世界发达国家,由于知识积累越丰饶,涌出的科学人才就越多,这一国家知识进步就越快,而知识贫困的国家,科技人才少,文化科学越加落后。上述状况表明:积累——创新——再积累——再创新的累进式发展,是知识进步的规律,也是知识产品扩大再生产的规律。

四、知识进步的人身泉源:人类智能的开发创造

产品的社会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以自己的脑力、体力作用于自然物、改变其物质结构、创造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的过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相对立。”

拥有智力是人的劳动的特征,马克思指出:“最蹩足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指出:“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和自然物质相对立”,这里,人是一种特殊自然力:有智慧的高级生物——智能人,人与自然的对立是智能人对自然的有目的地利用和调控。人在和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不仅用手而且用脑,“头和手运动起来”,“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造自然”。可见,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生产的本质特征:依靠知识的力量和体力来利用自然、驯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人类脑力的发育、智力的开发、知识的增进,经历了以数十、数百万年计的漫长的历史,在太古人类所进行的初始的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未能真正体现出智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更多体现生物人与自然相对立。早期人类社会,人的智能还未能得到开发,人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粗浅,人的生产活动还是高度知识稀缺的。知识工具的极度薄弱使原始人求生艰难,不仅谈不上有效改造自然,而且难以应对狂暴不驯的自然力。原始人经常在大自然气象变化、狂风、暴雨、雷电袭击和河水泛滥中蒙受灾害。在原始人与自然的对立中人处在弱势地位,屈从于狂暴的自然力的统治,还未能确立起主人的地位。在作为思维工具的文字出现以来,随着知识的增进,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体现有更多的知识要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智能人与自然相对立的性质就开始显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主人地位的逐步确立,从根本上说,是依靠智能的开发和提高,依靠知识的进步。人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于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进步。由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手工工具——机器——到现代智能机器的工具进步的历史进程,以及由采集、狩猎、畜牧、农业、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到当代高技术的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由知识的进步和渗透、合并于生产,这是人类智能开发、知识进步和人由智能薄弱的生物人转化为发达的智能人的历史进程。信息革命和当代知识密集的高技术生产方式的到来,标志着人的智能开发和人类向发达的智能人的转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作为知识武装的强大的自然力与自然相对立,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不仅善于用手,但更善于用脑,依靠智慧,依靠知识的无限的力量,来改造和驾驭自然。高技术经济与知识经济,在充分发展人的智力和充分依靠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确立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人地位、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人地位,可以说一个充分依靠知识力来创造社会财富的新时代正在逐步到来。基于以上所述,为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跨越式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在创造财富中的功能。为此,加大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加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重视高智力、高创新力的骨干人才和尖端人才的培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