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强调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提出了在发展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论题。这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结合这一主旨对社会财富的自然源泉、自然财富存量、自然财富增量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自然财富命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基于使用价值或财富是“物”能满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这一定义,我们将上述能满足人的生产需要以及消费需要的自然对象、自然条件称为自然财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中很少有自然财富一词,其实,马克思早就把人类可利用的自然对象称为自然财富。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经常使用“生活资料的自然财富”、“劳动资料的自然财富”等命题,只是《资本论》中译本将其译为“自然富源”。自然富源一词在德文是Natur lichen Reichthum,在英文是Natural Wealth,更准确的译文是自然财富。可见,自然财富本身是马克思使用的术语。当然,这样的自然财富命题,使财富成为包括社会财富和自然财富的更广义的范畴。马克思把社会生产规定为“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阐述了一个将自然条件纳入生产要素的全面的社会财富形成观。这就是:社会财富形成过程是劳动者人身条件、工具条件、自然条件等等要素共同参与和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由此,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更准确的表述是:人以自身的活劳动,借助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对象,创造使用价值。而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无论是最简单的生产,如像原始人从森林中猎取动物,还是复杂的机器大生产,如像工人借助机器体系对原料进行加工,都是人用活劳动之“火”,引起自然原生对象物质结构的重构,属性的变化,由此使自然对象具有有用性。可见,社会财富生产过程既是人类劳动这一人身要素的发挥其生产创造功能,又要以拥有可以用来进行劳动加工、塑造的自然对象为基础。也就是说,社会财富是以人类劳动为其社会内容,以自然资源为载体。以上论述可以归结为: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形成的物质基础的命题。
这一命题旨在表明:社会财富形成和增殖的状况,不仅决定于人的劳动和劳动生产力,而且也要受到自然物和条件的影响。确立自然财富是社会财富物质基础的命题也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富裕,要立足于发挥劳动的创造功能,也要有效发挥自然财富的作用。自然财富的经济、社会功能,首先表现为自然财富的丰度提高劳动生产力。自然财富首先表现为资源,它是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的源泉,从而自然财富的丰饶,即它的高存量和优质,成为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积极动因。自然财富的丰饶对社会财富形成的积极功能,并不因当代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方式而消失。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当代最新的高科技生产方式,产品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的特征,物质形态越来越小;出现了以工厂式的农产品生产来取代土地农作;以人工合成材料取代原生自然原料;以核能和其他人工能源来取代自然能源——煤炭和石油;以人工生物基因来代替原生生物基因;等等。在十分广泛的经济领域,出现了技术替代;以科学(知识)密集的人工原材料取代原生自然物质。技术替代降低了生产中的自然物质消耗率,带来自然资源的节约,大大提高了自然资源的财富创造效果,它表明社会生产对原生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直接依存的减弱。但是应该看到:高技术经济并不消灭传统制造业,后者仍然是立足于对原生自然财富的加工和利用之上;高技术是借助于科学力,对自然物质的深层结构进行加工、重铸,加强对深层自然力的利用。其次,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是持续再生产的前提。需要指出:自然财富的内涵,不仅仅指用来作为加工对象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包括由森林、草地、土壤、大气等多种自然物结构等组成的生态体系。良好的生态体系首先是持续生产的自然基础。在保持着一种优良的生态结构的条件下,借助于多种自然物质和自然力有机整合下形成的自然再生成能力,能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良好的生态循环是农业、林业以及农林产品加工业再生产的前提;水资源的充足也是其他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自然生态及其结构受到社会生产的削弱或破坏,就会出现或者是社会生产的萎缩或者是社会生产借进一步侵蚀和破坏自然生态条件而强行扩张,结果导致经济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遭受更大破坏。最后,自然生态是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人保持身心健康、改善生活质量和获得生活安康的条件。也就是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提升财富的生活享受的功能。综上所述:自然财富的丰饶,拥有提升劳动生产力,维持生产持续性和保障人的生存、生活安康、提高财富享受的重要功能。这也就表明:为了更有效地创造和更充分享受财富,就需要我们更好地维护和增进自然财富。
自然财富存量的有限性和可扩展性
人类可以加以利用的自然财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是一个有限的存量。迄今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主要是地球自然。地球上的自然物对象可分为两类:(1)非再生产性的自然。如各种无机矿产资源。
(2)有限再生性的自然。如生物资源、野兽、牲畜等。即使是具有再生性的自然资源,也有其为自然规律决定的再生成数量界限,如果过量耗费,会破坏其自然生成机制,导致再生资源的逐年减少。可见,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能现实参与财富生产的地球自然资源,总是表现为一个有限的存量。可利用自然存量有限性的命题表明,自然物会随着生产中的物质耗费而耗损和减少,财富生产与自然物存量耗损的矛盾,就是社会生产所固有的一般矛盾。如果人们能采取“善待自然”的措施,就能在经济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如果人们实行滥用自然的非理性的生产与消费,就会出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当然,自然财富是一个有限存量的命题,是以现有生产力水平不变为前提。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开发自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可利用的自然财富量也就会相应扩大。基于此,自然财富存量的界限或边界可扩展性就是第二个命题。
(1)以开发劳动来扩大现实的自然财富。
原生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并不是一开始就处在宜人的和可使用的形态。一些地方有丰茂的林木和林、畜产品,但山横水隔,交通困难;一些地方平畴千里、水源丰富,但尚未治理;一些地有丰饶矿藏,但深埋地下。上述情况下的自然资源,对人类来说,还只是潜在的自然财富和现实的财富,只有通过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开山辟地、创造农田、修筑道路、挖掘矿山等等形式的开发劳动,人类才发掘出自然对象的有用性,才把潜在的自然财富转变为可供使用的现实的自然财富。(2)以科技进步来创造人工自然财富。创造人工自然财富指人以自身的劳动,对原生自然物、环境进行加工、重构,形成高效人工自然,如人们兴修的灌溉设施,将沙漠变成良田,实行填海造地,培育动植物新品种;通过植树、造林、植草创造出优良生态环境;等等。当代的科学进步和高技术的发展,正在进一步开拓改造、创新自然的广阔道路。纳米科学的发展正在创造出低耗高效的人工新材料。快速发展的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有效地重构新生物遗传基因结构,正在创造出能大大节约生物资源消耗和地力消耗的农畜产品。可见,当代的科技进步不断地提高人类创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地扩大人工自然的创造,形成现代经济中日益增大的人工自然增量。综上所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通过潜在自然财富的发掘和人工自然财富的创造,不断创造出自然财富的增量,由此不断地扩大有用性的自然财富的边际,只要生产力提高不停顿,有用性自然财富边际的扩展就不停止。
以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发展尽管我们说在理论上不应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即将达到尽头,但是应该看到当代世界资源、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20世纪末以来越来越尖锐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未获解决,而且在一些地区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可以说,如何解决好经济增长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在新世纪面对的重大挑战。这一严峻的形势,要求人们努力探索和实行新的经济模式和发展模式。更新观念、实行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更好的发展来解决。人们要以自然财富存量边际有限性为立足点,大力寻找和实行节约自然的经济模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和发展模式,把经济高增长和自然资源节约、环境的维护和优化相结合,把经济的扩大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和生态循环相结合。依靠科技,不断创新自然。可持续发展不是消耗地限制增长和对自然物的耗费,而是要基于自然财富边际可扩展性,大力创新自然。这就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的功能,向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开拓和创造新的自然财富;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新材料、新工艺,创造现代知识密集产品,加强生产耗用的自然资源的科技替代,节约自然物耗费,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争实现发展中自然物质增量与自然存量消耗量的均衡。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的优化。应该看到,人类实行的浪费与破坏自然资源的非理性生产,不仅是物质生产力水平低所导致,而且有其经济制度上的根源。实践表明,人们不能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在涉及稀缺性的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经营中,不能听任自发的市场作用。而完善自然资源的价格管理,赋予自然物以虚拟价值,加强政府的价格调节,一句话在自然财富使用中构建起有调控的市场机制就是十分必要的。大力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与经济机制是保持经济发展中社会和自然相协调的经济条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更拥有广阔的余地。促进观念的创新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在当代,社会财富增长和自然财富的过度耗费的矛盾之所以激化,还在于种种日益流行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个人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和过剩经济中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机制的互相促进,形成了当前富裕国家流行的非理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后者又进一步推动非理性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其结果是社会与自然的矛盾的进一步加剧。以上分析表明,要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还需要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要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一种节约自然耗费,减少地球承载的非理性的人的生活、消费方式。在社会主义中国,通过对基本自然财富的私人占有制的废止,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功能,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提倡和塑造节约自然的理性的生活消费方式,人们就可以逐步做到把节约自然和创新自然相结合,把低自然耗费和高经济增长相结合,把社会财富创造的极大化与持续化相结合。一句话,实行一种理性的、社会与自然相协调的世世代代造福于人民的持续的扩大再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