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49

第49章 明妃曲①

汉家和亲成故事,②万里风尘妾何罪?

掖庭终有一人行,③敢道君王弃蕉萃。④双驰驾车夷乐悲,⑤公卿谁悟和戎非!

蒲桃宫中颜色惨,⑥鸡鹿塞外行人稀。⑦沙碛茫茫天四围,一片云生雪即飞。

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

【注释】

①明妃:汉元帝宫女王嫱,字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妃。西汉元帝时对南匈奴呼韩邪部落采取羁縻政策。当时元帝按图召宫女,宫女都贿赂画工,只有昭君不肯,画工就把她画得很丑。及至呼韩邪单于来朝,元帝就把昭君赐给单于。昭君辞行的时候,元帝看见她容貌为后宫第一,但既已许赠匈奴,也不得挽留了。②“汉家”句:和亲:西汉和隋唐时,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是主动采取的,但到宋时则是被迫的,成为一种屈辱的传统表现。陆游此诗是从后一角度出发的。故事:这里谓旧日已行之事例。③掖庭:皇帝的后宫。④蕉萃:同憔悴。⑤夷乐:异族的音乐。⑥蒲桃宫:汉宫名,在长安,哀帝时匈奴单于来朝住此。⑦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品评】

诗作于绍熙五年(1194),时诗人七十岁,家居故乡山阴。

“昭君出塞”的故事被古来诗家翻来覆去地写进诗中。受传统诗教“温柔敦厚”观念影响,大多数诗人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但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和北宋王安石的《明妃曲》则一扫旧案,自出机杼,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王昭君形象。到了陆游,想要另出新意,则必须另具只眼了。

这首诗虽为咏明妃,不过是借题发挥,传达了对南宋君臣苟活偷安的强烈批判。“明妃”,借喻宋向辽、金纳币输绢以求片刻偷安,是别样的耻辱象征。“公卿谁悟和戎非”,语气近乎拷问。和亲,在国力强大时,那是民族融合,是主动而为;在国势衰微的时候实行,是被迫媾合,是耻辱之举。北宋真宗时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宋高宗时订“绍兴和议”,孝宗时订“隆兴和议”。如今,墨迹未干,先帝陵寝旁已荒草离离,一想起这样屈辱的和亲,怨愤之情也就喷薄而出,倾泻纸上了。陆游这首诗,与杜甫、王安石之作相比,现实针对性更强,语意更直露,更具有诗人性格特点。一些用词,如“万里风尘妾何罪”之“何”,“公卿谁悟和戎非”之“谁”及“敢道君王弃蕉萃”之“敢道”,都是质问,语气强烈,在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中,这首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