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陆游文集1
7987100000027

第27章 弋阳道中遇大雪①

我行江郊暮犹进,大雪塞空迷远近。

壮哉组练从天来,②人间有此堂堂阵。③少年颇爱军中乐,④跌宕不耐微官缚。⑤凭鞍寓目一怅然,思为君王扫河洛。

夜听簌簌窗纸呜,⑥恰似铁马相磨声。⑦起倾斗酒歌出塞,⑧弹压胸中十万兵。⑨

【注释】

①弋阳:今属江西。②组练从天来:组练,原是组甲和被练,古代士卒的甲服。组练是白色,故以组练从天而降比喻大雪塞空。③堂堂阵:庄严盛大的阵容。④“少年”句:陆游自言少时情况。⑤跌荡:放纵不羁。⑥簌簌:窗纸响动的声音。⑦铁马:披铁甲的战马。⑧出塞:汉横吹曲名。陆游有以“出塞曲”为题的诗。⑨“弹压”句:弹压:犹压制。陆游自言胸中好像有十万大军,只有饮酒高歌,才能把这种报国激情暂时压制下去。

【品评】

淳熙六年(1179)冬十二月,陆游去抚州(今江西临川)任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职。这首诗是他由衢州去抚州行经弋阳道中时写的。他从大雪想到大军,从大军想到自己年少时为国家扫平河洛的大志;又因夜晚簌簌的窗纸,唤起战场上铁马冲突的战声。

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画现实之景。“我行”两句交待节令、时间、地点及雪势,照应了诗题中“遇大雪”之意。大雪塞空,天地四方皆白茫茫一片,使人身陷雪国有迷失自我之感。现实中的一切都遁形不见,不禁使诗人意识模糊,而产生如烟似梦的潜意识幻觉。“壮哉”两句写在诗人眼里,那漫天飘雪,正是身穿组甲的大宋士兵,从天而降,布下天罗地网。中间四句为第二层,追怀少年素志。先追叙向往戎马生活,又交待自己天性纵放、不堪忍受死水般沉寂的官场生活。“凭鞍”两句写上马远眺,忧从中来,愿意为王前驱扫清中原,这正是其少年素志,也是其怆然感怀的情感动机。最后四句为诗第三层,排遣夜来悲慨。夜宿客舍,夜深听雪,那簌簌鸣响的窗纸,就像金戈铁马的撞击声,又一次触发了诗人那烙刻在心坎中、融化在骨髓里的收复心事。胸中抗金热情,如奔胡尘意不平!”(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四首之二)第一章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

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①天宝胡兵陷两京,②北庭安西无汉营。③五百年间置不问,④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⑤故地不劳传檄下。⑥筑城绝塞进新图,⑦排仗行宫宣大赦。⑧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绣,⑨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停障,⑩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注释】

①且半:将近一半。大驾:皇帝的车驾。汉唐故地、西凉府:汉唐皆置凉州,汉唐故地指此。宋初以凉州为西凉府,后沦没于西夏,府治在今甘肃武威。②“天宝”句:天宝:唐玄宗年号。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东都洛阳及京师长安两地,先后陷落。③北庭、安西:唐时设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安西都护府治分别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吐鲁番。两地都在唐贞元年间陷于吐蕃。④五百年:自天宝十四载(755)至淳熙七年(1180)共四百二十六年,五百年是举其整数。⑤熊罴:熊与罴都是猛兽,这里借喻武士。⑥故地:凉州原为中国的土地。⑦绝塞:绝远的边塞。⑧“排仗”句:排仗:指排列仪仗。行宫:天子在外所居之处日行宫。⑨“驾前”句:六军:古制,天子有六军。错锦绣:行大礼时,战士著锦绣所制的军服,五色相错,故日错锦绣。⑩“苜蓿”句:苜蓿峰:岑参诗:“苜蓿峰前逢立春”。苜蓿峰在今甘肃及新疆之境。停障:即亭障,驻兵防戍的堡垒。平安火:唐制,每三十里置一烽候,每日初夜举烽燧以报平安,称为平安火。交河:县名,县治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唐置安西都护府于此。京都:指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品评】

淳熙七年(1180)陆游五十六岁,在抚州(江西临川)江南西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任内作此诗。诗人于五月十一日夜寐之中,梦到收复汉唐以来的失地,更于诗末想像凉州人民回归祖国怀抱以后的图景。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国家分裂的现实。“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写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及唐德宗贞元年间,北庭、安西陷于吐蕃的历史事实。五百年以后,宋朝皇帝才下诏亲征,欲收复故地。这四句中,国家分裂是实写,下诏亲征是虚拟。“熊罴”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行军出征场面。想像百万勇士从帝亲征,一路所向披靡。然而,想像毕竟是想像。“淳熙”是宋孝宗赵奋年号,孝宗是南宋“中兴之君”,在位期间曾任命张浚北伐,但并没有大驾亲征之事。而且,张浚北伐也因准备不周,很快失败。除他之外,南宋的其余皇帝不是懦弱无能,就是心理病态,更不可能有亲征之事。诗人畅想军队在边塞筑城研究作战计划,皇帝坐帐行宫大赦天下。写放眼望去,莫非王土,解放区人心归附,使用了宋朝天子的年号。又向往皇帝的仪仗队光耀夺目,雄壮的军乐声威震天,宋军建立了碉堡,平安火代替了战时的烽火。最后四句为第三层,写边患已经平定,人民已经沐浴在圣朝的治化之下。

全诗总的风格是气魄雄壮,声势夺人,读后使人一抒压抑悲愤之气;结句“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语气陡转舒缓,闲写凉州女儿闺中梳头情状,意思是说京都风尚已传到边地,乍看与全诗总的意脉并不相关,其实还是为总的题旨服务的。

这是陆诗中一首典型的纪梦诗,根据前人统计,《剑南诗稿》中共有梦诗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心闲则易触发,而妙绪纷来;时暇则易琢磨,而微疵尽去”(赵翼《瓯北诗话》),此言为是,陆游之纪梦诗梦非真梦,如同古来诗家各种名目的咏物、咏史、游仙之作一样,纪梦诗不过借梦抒怀而已,梦是其潜意识中真实心声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