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演讲与口才知识全集
7984100000004

第4章 演讲语言的修辞技巧

从本质上讲,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是离不开修辞的。演讲作为一门高层次的语言艺术,既要传递、畅通信息,使听众理解、认同演讲者的观点,又要使听众产生行动,更需要在演讲中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注重幽默

美国著名演讲学家约翰·哈斯灵指出:“幽默,是演讲者与听众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当你讲得听众眉开眼笑时,他们也就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过程。”

幽默是“hurnour”的音译,它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去揭露生活中的乖讹,揭示生活的哲理,让人们得到某些启迪。它最显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人们在笑声中可以发现严肃、美好、善意及崇高的印迹。

生活中的幽默,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减少许多烦恼、痛苦和不和。

演讲中运用幽默,可以打动听众,使听众心里欢畅,使全场气氛活跃,能加强听众对演讲内容的注意力,加深听众对演讲的深刻理解,有时还可以化险为夷、化敌为友。

鲁迅先生在演讲中经常使用幽默。有一次上海某大学举行“美学的阶级性”的学术专题讲座,鲁迅先生用农民不娶“杏脸细腰”、弱不经风的“美人”,而专讨“腰臂圆壮”、结实能干的农村姑娘作媳妇的比方,通俗地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因阶级不同而不同的深刻道理,使青年学生们在笑声中顿开茅塞。

鲁迅先生在广州做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讲到曹操当权,人们说话没有自由,孔融被杀,指出曹操出尔反尔的时候,说:“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在讲到文章与药之关系,提及何晏吃药事时,他说:“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吃时“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在讲到“扪虱而啖”当时竟传为美事的时候,他说道:“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太好的。”

几段幽默语言,妙趣横生,将一严肃的话题讲得欢畅淋漓。

注重设问

演讲语言的设问,就是提出问题,但并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为了启发人们去思考。用这种方法演讲,能立即将听众的注意力引到演讲者身上,集中精力来听取演讲的内容。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一开始就有一个设问:“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这里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无疑而问,接下来是论证李先生其实没有罪,有罪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马相伯在国难广播演讲中也用了设问法:“请看,今日的中国,是谁家的天下?”第二次演说中,又以“诸位,时间不早了,醒一醒,醒一醒!枕头旁边放了火药,我们能睡么?房子里有小贼,我们能睡吗?”的设问法,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以警醒,促使人思考:日本帝国主义分子已侵略到了我们的大门口了,我们要团结一心、斗争到底。

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夕,国务卿裴特瑞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召开的关系美国命运的第二次大陆会议上审时度势,力排众议,发表了《诉诸武力》的著名演讲:

“我们的同胞已经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文中连用了六个设问句,加强要与宗主国英国斗争的语气,唤起北美十三州人民的斗志。他的演讲结束后,全场响起听众“拿起武器”的呼声。

注重排比

演讲语言的排比,就是连用三个以上结构形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从多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表意。

这种方法,有净化思想、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节奏和旋律美的效果。用它来说理,可以使论述细密严谨;用它来叙事,可以使事物集中完美地表现;用它来抒情,可使感情激昂奔放。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在结尾处连用了八个排比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这组排比句,一句重于一句,层层递进,造成了动人心弦的雄健语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演讲者的热切希望和饱满的激情,具有“震骇心魄”,令人“血沸神销”的魅力。

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自由进军”黑人集会上发表了演讲,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100多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100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100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马丁·路德·金在这里用排比句的方法,使演讲的音调、语音、速度、音量,一步步提高、加快、放大,使演讲鲜明有力,富有感染力。

他的留名百年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也是用排比法来加强语势,使演讲内容层层递进、吸引听众的。

注重对比

演讲语言的对比法,就是围绕着主题,选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比较说明,由此展开正文。这种方式,可以使听众从比较中得到鉴别,更能明辨真伪,具有征服听众的力量。

《从阿Q到姚茂书》举出中国第一位长江漂流者姚茂书,在金沙江遇难身亡的事例后,又接着讲;“阿Q还活着,可姚茂书却死了,伟大的叛逆者却死了,但他的举动象征着民族的觉醒和自救之道,他用自己最后一滴血,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新的国民精神的诞生。”将姚茂书与阿Q作对比,来阐述姚茂书死的伟大、死的光荣。

《强者之歌》的演讲中讲道:“亲爱的同学们,同在一辆车上,有人在奋进,有人在沉思,有人在昏睡。有人在挥霍,还有人可能中途下车、销声匿迹……

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可能不像天平称量过的那么均衡、准确,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也有许多不相同,但是通向理想的、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我们用什么动力、以什么态度、怀着何种目的、以什么样的方式前进!”

演讲者将持不同生活态度的人加以对比,阐述演讲的主题:应做强者。

注重比喻

演讲语言的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比喻这一修辞方法,在演讲中运用得十分普遍。

一个新鲜、隽永、精彩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而且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比喻是所有卓越的演讲家须臾不离的方法。

1858年6月,林肯发表了《家庭纠纷》的著名演讲。在演讲的题目上,他就将美国比喻为一个大家庭,美国南北闹矛盾、搞分裂,就像家庭闹纠纷一样。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期望它停止分裂。”

演说以“裂开的房子”为比喻,说明了联邦必垮台,正如裂开的房子要崩塌一样。演讲者就是把这样一个深奥的道理,用一个巧妙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形象化了,这远比长篇空洞的说教有力得多。

鲁迅先生1924年在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上,作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非常巧妙地把比喻融进了事理之中,其中说道: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培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NPS山,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他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

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比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兵不可一样。”

鲁迅是善用比喻的大师,他把天才与民众的关系,比作拿破仑和士兵、花木和土的关系,说明没有民众便没有天才。这种生动有力、言简意赅的比喻,不仅起到了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用,而且增添了语言的形象生动,使人嚼之而津津有味。

比喻是启迪、说服听众,获得听众理解、支持和掌声的有效方法之一。

比喻的类别很多,有待于演讲者悉心地去学习和运用。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思想情感。如果喻体选用不当,不注意褒贬色彩,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

例如,一个人跳到水里救人,形容他上岸以后“像个落汤鸡”,这比喻就有损于这个人的形象。

(2)要贴切。如果两个事物没有相似之点,就不能比喻。

(3)要新颖。比喻万万不可重复别人的,演讲者一定要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去寻找那些新颖绝妙的比喻。这样的比喻才能令人难以忘怀。

注重思辨

演讲语言的思辨,指演讲者在演讲中,适当地运用思辨性语言,令听众沉思咀嚼,回味无穷,始茫然而终恍然。

著名学者钱钟书在日本爱知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其开场白就用了思辨性语言:“我对中国文学现状的无知,诸位一目了然;而诸位对中国文学现状的熟悉,我两眼漆黑。”

这个思辨性极强的用语,令爱知大学的师生回味再三:一、切题——日本人给的题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文学情况》;二、自谦与他扬兼顾;三、辩证合度,正如开场白的“诸位对我的无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自是实情,当然让人接受。由此可知,思辨语言贵在对同一事物,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它,表述它,给人一种深邃的内蕴感——又怎能不思之再思呢?

怎样设计运用思辨演讲术呢?现提出以下几种方法:

名言思辨

本来,名言警句流传广远,我们若能换个角度,从相反、相对方向一引申,必能引起“注意”。

清华大学女学生周怡,在首都北京大学生演讲比赛中曾获一等奖,演讲题为《要事业,也要生活》。其结尾就从相反方面,对名言巧加辩证处理,她说:

“让怯懦的人接下去徘徊吧,让俗人们接下去议论和怜悯吧。同伴们,我们走着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

“弱者,你的名字不是女人”显然是反莎士比亚的名言“弱者,你的名字叫做女人”而用之,轰雷作结,振聋发聩,让人回味,令人思辨。

成语思辨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用语,对其别解,必出新意。

钱钟书的《围城》中,就有一个巧用成语的例子:“不是众叛亲离,而是离亲叛众。”

这一内部语序的变化,就很有辩证意味;主动与被动的错位,褒贬之间,判若云泥。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成语也会发生内涵的改变,所谓“世界时移,变化宜矣”,别解成语亦如此。

童心田在一次即席“话别”时的开场白说:“我先带头‘话别’,抛玉引砖(误会的笑)——引玉砖!”(鼓掌)这就有新意。

一般自谦为“抛砖引玉”,他先似不自谦,故招来“误会”。这种铺垫,更显出新解之妙,思辨之味。

名篇思辨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古典名篇的观点常常带“灰色调”,我们可以反其意而用之,让听者在比较中提高鉴赏能力。

欧阳修说秋“其色惨淡”、“其意萧条”,而峻青则极赞秋的“成熟和繁荣”、“愉快和欢乐”;我们不是也可以说“秋是进入成熟的中年人,是万物毕业的典礼,是验收员,是领奖台”吗?当然,为了警醒消沉,也可说“秋是冬的前奏曲,是万物的暮鼓晚钟,是将散的筵席”。

这里告诉我们,思辨性语言的设计,可以从正负效应两面去寻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是一面,令人消极颓废的是另一面。二者若结合,具有强烈的对比性。据此打开思路,不时在演讲中插入思辨性语言,可不断掀起高潮,牵动听众思绪,“镇”住全场。

设喻思辨

辩证式比喻是形象化的哲学。用通俗形象的比喻来揭示生活的真谛,听者乐于接受,易于理解;而辩证式的比喻更耐人寻味,往往用前者反衬后者,让听者在比较辨析中,深刻地理解演讲者的见解。

王某在一次演讲时,介绍自己一段孤独苦闷的处境之后,用了这么两句辩证比喻:“‘孤独是可怕的魔鬼’,它使我陷入黑暗的铁屋子。可是,‘孤独又是思考的伴侣’,黑暗中,我在思考……”

两句不同效应的比喻,把自己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彷徨中的奋起意识,展现在听众面前,产生了共鸣。

注重奇设

“奇设”的基本形式是:如果A,那么B,A指与事理相悖的前提,B指由这一前提推断出来的结果。

奇设格在语法形式上,虽表现为假设关系的复句,但它却不同于其它假设复句,其表现为这一假设复句的前提,是与事理相悖的,奇设格能借助这一“合理”前提推断出的悖理结果,获得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如一首歌中唱的“如果有来生,让我再爱一次”,用的就是奇设格——因为在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有来生,因此也不可能在来生再爱一次,但用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效果,是“多么希望我能再爱一次啊”的直抒胸臆所远远不能及的。

难怪卡耐基说:“运用奇设格能收到‘无理而妙’的修辞效果。”

如果将奇设格运用于演讲当中,就能使演讲的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奇设在演讲语言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以奇设抒情

用奇设格抒情,较之明白晓畅的直抒胸臆,其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委婉。但正因为如此,演讲者才更容易营造出一种曲抒胸臆、情深意长的效果。

郑晓辉的《隔海相望》以奇设结尾:“如果我是放牛娃,我要折下故乡最绿的柳枝,做成一支柳笛,以心灵的笙箫,鸣奏古老的《归去来兮》;如果我是诗人,我要放声歌唱,太阳为鼓,月亮为琴,苍天起舞,大地震撼,从塞北,到江南;从大海,到长天!”

演讲者借放牛娃、诗人之口,热情奔放地表达出澳门回归之际的喜悦心情,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回肠荡气、动人心弦。

以奇设表意

在演讲中,有时为了需要,有些思想不便直接表达,高明的演讲者,便会借助奇设这一特殊的修辞方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委婉曲折地表达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让青春和红绿灯一同闪光》中,演讲者作为一名交警,由于公务繁忙,没时间照顾家庭,导致身怀有孕的妻子,由于劳累过度而死去,孩子也惨死腹中。

面对妻儿的死,演讲者无比悲痛,也无比愧疚,为了表达这种爱家爱国不能两全的心情,他说:

“我想,假如我不是交警,我就能抽时间多承担些家务,就不会连换煤气都要让妻子承担;假如我不是交警,在妻子临产时,就会守护在她的身边,孩子就不会夭折。”

虽然演讲者并没有说自己是为了工作而抛弃了家庭,但字字句句,无不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演讲者“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从而使观众为他死去的妻子、儿子,也为他本人,流下了崇敬的泪水。

以奇设说理

用奇设说理,类似于辩论中的以退为进法——不直接表明自己的见解,明为退让,实际上是以退代攻。但由于用这种方法说理,比较“曲”,很少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它更容易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演讲中,我们也常用奇设说理,如《一个掏粪工的闪光人生》中,就运用了奇设格:“要是厕所不扫、下水道不通、垃圾不除,恐怕你们就不会活得那么自在潇洒!”短短的几句话,通过假设的前提,推导出假设的结果,从而指出厕所不扫等的恶劣后果,曲折地点出掏粪工工作的巨大作用,给那些鄙薄掏粪工的人以有力的回击,可谓掷地有声。

以奇设写人

用奇设写人,虽不是间接描写,但是兼有间接描写的功效,能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色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论男子汉》中,演讲者浩云先生讲述了有关鲁迅先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鲁迅先生在家中宴请宾客,他的独子海婴夹了一颗丸子,咬了一口又吐了,说是变味了。客人都以为是海婴捣蛋。鲁迅先生却夹起海婴丢掉的丸子尝了尝,果然是变味了。

由此,演讲者大发感慨:“倘若那时,他老先生不问青红皂白,勃然大怒,左手按住海婴的小脑袋……那我可真要对不起,要把他老人家在我心目中男子汉的座位上……往后挪一挪……”

用设想中的鲁迅形象,与现实中的鲁迅形象进行对比,生动地展示出鲁迅“具善意,有爱心”的大丈夫风范,将鲁迅的形象刻画得可谓惟妙惟肖,让那些“在外一条虫,回家一条龙”的所谓男子汉们,听了不得不自惭形秽。

注重针锋相对

苏联伟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经常发表革命演讲,引起一些对革命充满敌意的人的不满。有一次在演讲中,一位听众向他发难道:

“您说,有时应当把沾满尘土的传统和习性从自己身上洗掉。那么您既然需要洗脸,就是说,您也是肮脏的了。”

马雅可夫斯基反驳道:“那么,您不洗脸,就以为自己是干净的吗?”

又有一位听众说:“马雅可夫斯基,您的诗不能使人沸腾,不能使人燃烧,不能感染人。”

马雅可夫斯基立即答道:“我的诗不是大海,不是火炉,更不是鼠疫。”

后来又有一人继续嘲讽马雅可夫斯基:“我想提醒你,马雅可夫斯基先生,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马氏目测了他与这位听众的距离,用手一指,说:“不错,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马氏以机智、善辩的语言反击其敌对者,使其退缩,而他自己则继续宣传革命真理。

抗战期间,厦门大学一位英籍客座教授,在一次酒会上发表演讲,诬蔑厦门大学不如“英伦三岛之中小学校”,说:“欧美开风气之先导,执科学之牛耳。敝国有诗圣拜伦、雪莱。剧圣莎士比亚,现代生物学之父达尔文,力学之父牛顿。可叹泱泱中华,国运蹇促,岂可侈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邦乎?”

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反驳道:“教授先生,你别忘了:中国的李白、杜甫如彗星经天之日,英伦还是中世纪蒙昧蛮荒之时;中国李时珍写下《本草纲目》之际,达尔文之乃父乃祖不知竟在何处。”

这位英国教授顿时恼羞成怒:“校长阁下,请记住,是美利坚合众国的伍斯特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造就了您的学识和才能。”

萨本栋反驳道:“博士先生,我提醒您,中华文明曾震惊世界,没有中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也决不会有不列颠帝国的近代产业革命。”

这位英国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

在运用这种论辩方法时应注意:一是应对敌对者使用,否则容易伤害人。二是论据应准确无误,不然会让对手抓住把柄。

注重借古讽今

鲁迅先生曾在广州做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这次演讲发表于“四·十五”广州大屠杀之后,当时广州市教育局举办夏期学术讲演会,目的是进行反共活动,要按照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去“研究学术”。

他们邀请鲁迅先生去讲演,实际上也是对鲁迅先生的一种政治上的试探,想找个借口来迫害他:如果他不去,或者去了说些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话,那他的罪名就成立了;如果他去了,只说些不相干的话,那就替国民党反动派粉饰了太平。

对这样险恶的情况,鲁迅先生也很明白,但他有办法对付,他一方面讲学术问题,另一方面却痛击国民党反动派,而又使国民党反动派抓不到什么把柄。他借讲魏晋文人的风度、文章、吃药、喝酒、装疯、卖傻之类的事情,以谈过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来影射当时的黑暗政治。

如演讲一开头,就引出“党锢之祸”,自然地启发听众想起刚刚过去不久的“四·十五”大屠杀,正视人们所处的政治环境。

又讲曹操之不容说“自由话”,借不孝为罪名杀孔融,其实也是暗刺蒋介石。因为曹操“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后来“又以不孝之名杀人”,正如蒋介石说过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又反对共产党,大杀共产党人一样,都不给言论自由,背信弃义,出尔反尔。

但是,鲁迅批评曹操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以影射蒋介石,在说及本意之前,却对曹操大加颂扬,说曹操是“英雄”,而且表示“非常佩服”。这种“障眼法”,叫敌人看不清他的本意,但又使敌人感到剧烈的刺痛。

这种方法,是一种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智斗敌人的方法。

注重凝练风格

演讲语言的凝练风格,是由演讲者从表达演讲内容出发,正确运用蕴含丰富、意义深刻的词语和修辞方式,使句义的缀合以单独连接为主而形成的。

一位演讲者对女英雄刘胡兰的赞颂是这样的:

“敌人一口气铡死了六个同志,让15岁的你看什么叫死。你早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没眨眼就走过去,让誓言变成画面。当你的头枕在铡刀另一边,你告诉刽子手:不怕死的,就是共产党员!你是站起又倒下的,但归根结底,你是倒下又站起的!”

注重繁丰风格

演讲语言的繁丰风格,就是不惜反复,话说得痛快尽致,意思表达得酣畅淋漓。

孙泱的演讲词《理解万岁》:

“乘着创世纪的诺亚方舟,理解是那只窥探到大自然,衔回了橄榄枝的鸽子;沿着千回百折的汩罗江,理解是屈原感叹社会而传唱于今的骚体长诗;拨出高山流水的琴声,理解是蔡锷、小风仙人生难得一知己的知音一曲……”

注重朴实风格

演讲语言的朴实风格,就是质朴无华,平自如水,清新自然,不加雕饰,多用白描,语境语义纯净、真诚、厚重,形象亲切,生动感人。

《路,在你脚下》的演讲:

“也许,平庸会对你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哪条大路平稳走哪条,保你一生快乐。如果这样,你在平地上走一辈子,临终时,你依然在平地上。”

注重灵秀风格

演讲语言的灵秀风格,能给人以错落有序、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

李烈钧的演讲词《赞美你,太阳》说:

“我赞美你,太阳!你照亮了人间的道路,照亮了历史的长河,孕育出一部壮美多姿的史诗。

想一想:秦时明月,汉时雄关,郑和帆影,虎门销烟;

听一听:辛亥钟鸣,‘五四’怒吼,北伐枪声,芦沟惊雷;

怎禁得住赞美的歌吟——南湖船头熹微的曙光,井冈山烂漫的朝露,延河水河畔艳红的旭日,中南海里明媚的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