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商道:《道德经》的经商智慧
7983600000054

第54章 切不可损人利己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那些以杀人为乐的战争狂,决不可能得逞于天下。

老子认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努力避免争斗,更不会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取成功。在任何时候,损人利己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行为。

对于企业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凭利润做买卖还是凭良心做买卖。这是一个商德的问题,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

李嘉诚是个商界公认的有德君子,但他早年创业时,也因为年轻没经验,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无意中做过伤害他人利益的生意,并受到深刻教训。

李嘉诚初创“长江塑胶厂”时,塑胶还是个新兴行业,产品的市场容量非常大,加上他努力推销,开业不久,订单便源源不断。

为了完成订单,李嘉诚决定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但他当时缺乏资金,聘不起熟练工人,买不起先进设备,只能大量招聘没经验的廉价工人,购买别人淘汰的机器。为了按期交货,工人加班加点赶活。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生产出一些粗制滥造的产品。它们流进市场后,害苦了那些原本对李嘉诚非常信任的经销商。他们将产品摆在店里,卖不出去,反而影响声誉。于是,经销商纷纷退货,并要求李嘉减退回货款,赔偿损失。

这是李嘉诚一生中遭遇过的最严重的困境,他的产品堆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欠客户的货款无力偿还。更严重的是,他已名声扫地。

但李嘉诚毕竟是个有原则的人,他没有像某些商人那样对自己惹出的麻烦甩手不管。他拜访经销商,诚挚地向他们道歉,并保证日后一定弥补给他们造成的损失。由于他态度诚恳,终于得到经销商的谅解。

经过这次教训,李嘉诚终于明白了不能抱着损人利己的心态做生意的道理。日后,他重誉守信,将名声和生意都越做越大,并最终登上“华人首富”的宝座。他给商人的告诫是:“只有一方有利的钱绝对不能赚”,“一时的损失,将来可以赚回来,但损失了信誉,就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了”。

现在的很多商人都很精明,甚至可以称为“比猴子还要精”,他们自认为是经商的料,信奉“无商不奸”的真理,从不做“使自己吃亏的事情”,总是把其他人“傻帽”般地骗得一愣一愣而不察觉。可是,当这些商人开始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失败。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是因为你太过精明了,只是因为你太奸诈了,从而失去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成功的商人大都总是比较谨慎而诚实,因为他们不仅渴望别人公正地对待他们自己,也会要求自己公正地对待别人。他们知道“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的道理。如果他们对其他人采取了不公正的行为,那就是自取灭亡,因为这种不公正的行为会引发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不仅会给他们带来肉体上的痛苦,也将挫败他们的个性、败坏他们的名声,使他们不可能获得持久性的成就。

做生意切不可存损人利己的念头,心态不端正就容易走到邪路上面去,你将“自食其果”。你将会失去一位好朋友、一位好顾客或是一位好客户,甚至会因此而被送人监狱。

明代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讲了个故事:春秋时期,越国商人虞孚学到了一个油漆掺假的秘方:将漆树叶熬成膏,混在真漆里,别人看不出来,却可成倍获利。但是这种劣质漆有一个毛病: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变色变昧,不能用了。

虞孚制作了一小批假漆,运到外地去卖,很快就顺利成交了。此后,又陆续制售了几批假漆,赚了不少钱。虞孚胆子更大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虞孚听说江浙一带油漆甚为紧俏,觉得这是一个赚大钱的机会,拿出全部积蓄,购进了一批真漆,又用漆树叶熬了几百坛假漆,先和真漆分装,用船运到江浙。

当地商人听说有大批油漆运到,主动前来洽谈。他们客客气气地请虞孚住进宾馆,并表示愿意给他支付住宿费。验货时,虞孚拿出真漆,质量上乘,当地商人都很满意,表示第二天即带现款来提货。虞孚大喜,连夜将假漆混入真漆中,重新封好。

第二天,当地商人来提货时,发现封识是新的,顿时起了疑心。因为他们早就上过假漆的当,也知道假漆的保存期不长。于是,他们找了一个借口说:由于各家同行都想多进货,数量分配暂未商量妥当,等他们商量好后再来提货。

虞孚无奈,只好耐心等待。

一直过了20多天,当地商人才带款来提货。这回重新验货时,掺了假的油漆全坏了,这笔生意也就此泡汤。当地商人恼恨虞乎的欺诈,拒绝为他支付住宿费用。虞孚顿时身无分文,回不得家乡。虞乎遭此损失,已经破产,自觉再无脸面见家乡父老,只好滞留在这里。靠乞讨谋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一个人都关心自己的利益,上了当不可能无所觉察,受了损失不可能无动于衷。正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说:“你能在某个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所以,损人利己者,迟早会自受其损。

所以,要做大事业,绝不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虽然“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反过来说,人若只为一己打算,必然天怒人怨。这已经为日后被市场所弃种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