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商道:《道德经》的经商智慧
7983600000047

第47章 盲目跟风会栽大跟头

老子说,“独异于人”,只有和别人不一样,才能令自己不流于俗人,并与众人区别开来。在经商中,更应提倡独树一帜的风格,求新,求变,不断给顾客以新鲜感,才能够让顾客记住并承认自己,这也是成功的一条捷径。

物壮则老。(《道德经》第三十章)

事物一旦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衰弱。

老子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象。有时候看起来表面强盛,却正是衰落的开始。

在经商中,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因为表面的繁荣而盲目跟风。有些肤浅的商人,看到哪个行业好做就盲目转行,例如今天化妆品业兴旺,就跑去做化妆品生意;明天钢材火爆,就抛下化妆品跑去卖钢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走在集市上,目睹一捆捆的杨树苗,耳闻一阵阵的叫卖声,农民张大回想起这几年自己繁育速生杨树苗的事,暗自叹息:盲目跟风栽了个大跟头。

2001年,速生杨被炒得火热,什么适应性强,生长快,成材后可以造纸,用量大等等。于是,求购树苗的人多了起来,树苗价格急剧飙升,一棵一年生的树苗卖到了七八块钱,一时搅得人心荡漾,似乎栽下速生杨就栽下了摇钱树。

张大动心了,也想乘机赚上一把。他算了一笔账,按照购买树苗每棵花8元,截成段后扦插,每亩2000棵计算,一年后出手挣个万儿八千的没问题。

到2001年年底,他行动了,以每棵6元的价格买了700多棵84K、107等品种的速生杨树苗。第二年春天,一棵棵截成段,扦插到4亩地里,施肥,浇水,精心呵护,20多厘米长的插条生根发芽,栉风沐雨,一年后蹿到了2米多高,长成了小树。

到了掘树卖苗的时期,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年前价格高达每棵六七元的一年生速生杨树苗,降到六七毛钱也无人问津。张大犹如当头被人打了一闷棍,虽然事先想到速生杨树苗的价格不会长期稳定在一个高价位上,但绝没想到下降得如此之快,一年之间天壤之别。他感叹市场变幻无常。

没办法,就让小杨树生长在地里吧。这样一直等了接近3年,行情还是不见大的起色。2004年秋天,村里的土地延包工作展开,原来自家承包的杨树地成了别人家将来的承包地,按照村里的要求,必须在10月1日之前把地腾出来。眼看着腾地的日期一天天临近,还未找到杨树苗的买家,张大急得火烧火燎,最终无奈忍痛挥镢刨树,8000多棵已经长到足有三四厘米粗、五六米高的速生杨倒在了地里。

提起这次败走麦城的事情,张大后悔莫及,自己盲目跟风,不看市场,不仅没赚到大钱,还赔进去了本钱。做生意要有预见性,何时产品将会畅销?什么样的产品将会供不应求?这些,都是需要睁大眼睛仔细观望的。同时,更要有远见,正在热销的产品随后可能滞销,盲目跟风,并不能带来收益。

美籍犹太人约瑟夫·霍希哈被誉为“投资奇才”,但是,他初涉股市时,曾遭受一次惨痛的失败:当时,他听大家谈论说,雷卡尔钢铁公司的股票涨势强劲,赢利前景十分可观。于是,霍希哈拿出全部积蓄,买下这家公司的股票。没想到,雷卡尔公司的股票上涨不过是表面繁荣而已,不久后,它便因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霍希哈也因此倾家荡产。

从这次失败中,霍希哈得到一个教训:当大家一窝蜂上的时候,就该急流勇退!自此,他的投资变得越来越有理性,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在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来临前夕,霍希哈本来打算用50万美元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购买一个席位。但是,他突然放弃了这个念头。事后,他回忆说:“当你发现全美国的人都在谈论股票,连医生都停业去做股票投机生意时,你应当意识到这一切不会持续很久了。人们不问股票的种类和价钱疯狂地购买,稍有差价便立即抛出,这不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好兆头。”这一明智的决策使霍希哈躲过了股市崩盘的灭顶之灾。无数曾在股市呼风唤雨的大亨都成了这次大股灾的牺牲品。

在长期的投资生涯中,霍希哈常常关注那些人人都不感兴趣的项目,通过调查觉得有一定把握后便大胆出手,并且屡发屡中。短短十几年时间,霍希哈的个人资产已超过20亿美元。

为什么当大家一窝蜂上的时候,就该急流勇退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一项产品或服务,市场的容量都有一定限度。当各路投资者蜂拥而入时,将市场细分到约等于零。当市场供应量大大超过它的需求容量时,超出部分便变成了没有回报的金钱耗损,不正当的竞争还会大大增加投资的风险。所以,在当大家一窝蜂上的时候,不但没有钱赚,资金安全也同样没有保障。

与霍希哈一样,李嘉诚也信奉“当大家一窝蜂上的时候,就该急流勇退”的投资原则。

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就是:“好景时,我们决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我们也不过度悲观。”这一直是他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他们总会大量投资。他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赢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对它感兴趣。

正因为这样,李嘉诚的企业历来只做长线投资,如果他的某一部分业务成为整体的累赘,只有出售这一部分业务才可以改善他的战略地位,他就会考虑这一步骤。

2001年8月,和记黄埔的德国3G的投标数字高达50亿美元。这笔令人目眩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的六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六份营业执照的。但是,正在项目组员工打算大拼一场的时候,董事长李嘉诚却给总经理霍建宁一个指示——放弃!李嘉诚认为,胜算太少时应该等待机会再行动。

李嘉诚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当很多人都去追逐一个领域希望从中获利的时候,也就是该退的时候。

在李嘉诚决定放弃这次3G业务后,霍建宁便开始依照他的指示退出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的投标,并且将和记黄埔在德国电信执照中所持有的股份卖给了两个合作伙伴:荷兰KPNNV公司以及日本NTT DoCoMo公司。

仅在一年半前,和记黄埔还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在3G业务方面。其麾下有许多市值很高的第二代移动电话(2G)运营商,如美国的声流公司(Voicestream),英国的Orange公司。这些公司都有可能成为3G业务的主要掌控者,而且李嘉诚与霍建宁也已拟订出各种计划,准备在法国、比利时、瑞典和瑞士的3G营业执照的拍卖中一拼高下。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和记黄埔从德国突然退出,预示着这些计划可能将被撤销,至少将会缩小规模。

李嘉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策?正是因为他始终坚信一个道理: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要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

果然,德国电信的股价在过去9个月中猛然下挫了60%;法国电信下跌了40%;英国电信也下降了45%。所有这些厂家、公司,都是在3G业务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的企业。而和记黄埔的股价却只下跌20%,这是因为李嘉诚不但没有像他们那样买入股份,还售出了他持有的电信股。

2001年6月,和记黄埔将其在美国无线业务运营商声流公司中23%的股权卖给德国电信,获得净利润90亿美元。1999年底,和记黄埔售出在英国无线业务运营公司Orange中49%的股权,获得净利润220亿美元。

李嘉诚从来都不会单纯地从表面上去分析某个项目的好与坏,更不会像一些人那样看到现在什么项目赚钱就赶紧跟风。事实上正好相反,他大多数时候都是那股风的始怂恿者,而当他的屁股后面跟了一大群人的时候,也正是他退出的时候。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商人,如果能在机遇来时一跃而起,固然难能可贵,但若能在形势表面上一片大好,而实际上却潜伏着重重危机时,做出暂时放弃的决定,则更显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