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级商道:《道德经》的经商智慧
7983600000035

第35章 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王者就是顺天理与天通,顺应天理的就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不会遇到危险。

商场即战场,谁适应市场供求,谁在竞争中胜人一筹,谁就能获得利益,谁就取得发展。2000多年前,范蠡把握天时变动的规律,提出并实践了“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的生产经营思想,讲求节令,超前预测,捕捉机遇,赚钱便是唾手可得的了。

不管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社会,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比别人多看一步棋,胜别人一筹的,便能在商海中脱颖而出。

曾宪梓的哥哥是一个家庭领带店的店主,曾宪梓最初接触领带由此而始。但哥哥的领带店不具规模,没有什么发展前途,对于胸怀创业大志的曾宪梓来说,总觉得无用武之地。于是他开始酝酿着新的创业之路。

1968年,34岁的曾宪梓踏上了香港的土地。刚开始时有一段时间他的处境甚为艰难,曾经做过男保姆,给人看孩子挣钱糊口。但曾宪梓没有灰心失望,也没有自甘落魄。相反,愈贫穷创业之志愈坚。一有空余时间,他就研究香港的工商业及市场情况,学习成功创业者的经营管理经验。

很快,曾宪梓惊喜地发现,领带在香港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港受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西装盛行,已成气候。而着西装必须佩戴领带,因此,领带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抢手货。香港人不仅自己佩戴领带,用以表现自己的性格、能力、风度、气质,在日常的社交中,还把领带当做馈赠对方的最佳礼品。曾宪梓通过调查还发现,香港的领带大多靠外国进口,本地的领带业对这种广阔的市场前景“尚未觉醒”,依然是不成规模的小本经营和生产。

“香港有400万人口,假如一个人有一套西装,那么领带的销售也是前途无量!”曾宪梓兴奋地想。

曾宪梓欣喜若狂,觉得自己成功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咬牙将手头仅有的6000元港币全部投入到领带和服装生意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创业,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领带王国。

曾宪梓凭着一双慧眼,注意到当时的香港及东南亚各地,已逐步呈现现代化迹象,人们穿西装、打领带,在城市已有成风之势,随即经营领带和服装生意,最终获得“领带大王”的美誉。

1992年,商界女杰吕有珍做出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投资数千万元购买广州花县的1200亩土地。这一决定刚刚公布,立即引起公司内部许多人士的反对。有人说:“吕总啊,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买土地?你知不知道花县地处广州城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人称鬼见愁。这种地方谁会投资?况且,目前国家收紧银根,你不怕被套牢吗?”但吕有珍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虽然当时的花县的确地偏人稀,处于房地产市场的冷门之中,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它必将炙手可热。

吕有珍的决策有她的依据,她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州市的发展空间将逐步趋于饱和,因而,扩展广州市区势在必行。扩展的目标必定是当时被人们视为冷门的广州市北面的花县。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花县撤县建市,改名为花都市。同时,国家决定在花都市建设中国最大的广州国际机构,建立京广铁路客运大站,建设花都港,修建南方最大的贸易商场……于是花都市的地价狂涨,那些当初反对吕有珍的人此时口服心服了。

吕有珍能取得成功,绝不是意外,而是准确预测经济形势的结果。经商者不能只想着独善其身,一定要明白社会经济的大趋势,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大趋势。任何生意人都应该留意经济大势,否则就可能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大陆富豪刘永好回顾20年前的创业经历时说:“我们提出了一句话作为企业发展的理念——顺潮流事半功倍。什么叫顺潮流呢?就是我们始终把产业定位在社会需求、政府倡导的领域。这样去做就会事半功倍,少冒风险。我们是四川成都郊县的普通市民,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经济背景。靠什么?靠党的好政策,靠我们自己的努力,靠艰苦创业。”

无论如何,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未来市场的能力,正确的判断对于生意的进退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意人就算不懂得很多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也应该虚心一点,看看各大报纸杂志上经济专家的分析。虽然他们的分析有时不够准确,但总有些参考的材料,可以避免仅靠估计而盲目跟风。经济处于低谷时,购买力疲弱,楼市冷清,股市人人持观望态度。这时候,商人就要留意经济会在什么时候有起色。

不管你做什么生意,经商的规模有多大,都必须顺应市场。很多在经济变化剧烈时创业的人,由于对经济大势了解不够,以致应进不进,应退不退,有钱赚不到,错过机会,有危机化解不了,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