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38

第38章 要活得有尊严 (12)

内容简介:《高山滚鼓集》共有三十八篇,是柏杨在“西窗随笔”专栏中文章的整理结集。本书所谈论的主题主要有病、吃、酒、建筑等几大项。在论述过程中柏杨随意而谈,多为生活杂事。笔调轻松,娓娓道来。柏杨云:“大多数中国同胞,包括柏杨先生在内,都是自诊自断,自医自痊也”,这是描写人们的“就医”态度;他又在观察后,将生病的类型分为四大类:“曰要命型的病焉,曰受罪型的病焉,曰享受型的病焉,曰遮羞生气的病焉。”他在刻画缠绵病榻的人物时,栩栩如生,切中要害,可见其写作功底。在他的一系列叙述中,云“遮羞生气的病”是一种“政治病”,其病源来自“生气”和“遮羞”,是“生病”的另一种说法。是故在这里,将简单常见的事情与深奥难懂的政治、人性联合到一起。而在“吃”的方面,作者引经用典。

划分中国人的吃文化,其上云,中国人有吃猪背肉者,有吃猴脑者,有吃驼峰者,实在令人怵目惊心。并且经由“吃”的文化,带我们一道检视了中国社会的意义:首先“中国固然是一个吃文化很高的民族,但这种文化似乎只集中到高阶层,成为一个既得利益所特有的文化,小民们不与焉”;然后“中国人体格的衰弱,和中国人烹饪艺术的精美文化,成一个讽刺的对比”。又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于吃的观念进行对比。说明中国人的体格羸弱,与“吃”的文化无关。谈完了医和食,柏杨又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建筑,认为中国的建筑毫无成就可言,纯粹是“堕落的故步自封心理,和进取的功利主义相结合”,又道“产生了圣崽思想和圣崽行动,连皇帝盖间房子都缚手缚脚……。”其中即便是写和生活无关的琐事,柏杨也会用他那双慧眼,透视其本质,发现中国人的人性弱点。

地位与影响:柏杨先生被视为台湾的伏尔泰,他用犀利的文笔,以杂文和小说等多种文体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不为我们所知的中国。向我们揭开了自己都不曾注意的,照在你我脸上的面纱。柏杨,可谓是我们生活中的掸镜人,他用他的杂文拂去了我们面上的灰尘,扫静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样子和真正的面目。柏杨是十分残忍的,他用不留情面的语言,划破我们的伪装,让我们直面自己丑陋的一面。柏杨又是温情的,他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着华夏民族的子孙。这样的柏杨,即便是在生活之中,也无法放松自己,无法不让大脑运转,无法让自己闭上眼睛。所以这样的柏杨为我们送上了《高山滚鼓集》。

引一段文中的话:“据说从前有这么一个故事,张飞先生天生莽汉,天不怕地不怕,死更不怕,除了对老大哥刘备先生外,一生目中无人。有一天跟诸葛亮先生摆龙门阵,吹起来他的英勇,诸葛亮先生曰:‘请君口下留情,有一件东西,包管你怕。’张飞先生曰:‘你说的啥屁话,俺老张天生异禀,头掉不了过拳大的疤。’诸葛亮先生也不和他抬杠,就在手上写了一个字。叫曰:‘迷死脱张,请看。’张飞先生一看,吓得面无人色,盖军师爷写的是一个──‘病’字也。”柏杨说,就是铁打的人也挡不住病的侵袭。

于是,不论我们的意志多么坚定,不论在社会中我们处于怎样强大的位置,只要病毒来袭,只要天色大变,我们就会生病。这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他对“病”的见解。但是他是柏杨,是永不会停下挑剔的柏杨,因此这段话,就不得不深思一番了。细品之下,您会发现,柏杨在说的是张飞,是会生病的普通人。可是,他话外的余音却指向了中国社会。柏杨通过简单的“病”、必备的“食”以及常见的“建筑”,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社会和中国国民的“病”。或许在柏杨写作之初,就已经预料到了可能的“恐慌”,于是,他说:“别怕,我们都会生个病。”而《高山滚鼓集》就是柏杨在六十年代,为台湾社会下的病理诊断书。

《死不认错集》

初版时间:1967年

初版出版社:平原出版社

推荐版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

内容简介:《死不认错集》由五十一篇构成。通过两桩意外事件的发生,来论及人们的侠义、情操,以及与之相对的“势利眼主义”和“正路学”。从而通过新视角重新阐释了被柏杨厌弃,一心想要打破的“酱缸”。关于“酱缸”的定义,是柏杨理论的核心,柏杨说:“夫酱缸者,侵蚀力极强的浑沌而封建的社会也。也就是一种奴才政治,畸形道德,个体人生观,和势利眼主义,长期斲丧,使中国人的灵性僵化,和国民品质堕落的社会。”以上这段关于酱缸的定义是柏杨回应孙观汉所提问题时,第一次对“酱缸”下的清晰明了的定义。

并且归纳出了“酱缸文化”的七样产品,即“权势崇拜狂” “牢不可破的自私”、“文字魔术和诈欺” “僵尸迷恋” “窝里斗和稀泥” “淡漠、冷酷、猜忌、残忍” “虚骄恍惚”。更暗喻了那些以上述陋习为优势的中国人,就是炫耀传统文化的酱缸蛆。他直言正如老太婆至死不悟地炫耀她残废的小脚,酱缸里的蛆至死都要炫耀它的酱缸。而要打破这酱缸,柏杨先生认为,惟有学习外国人。不仅要学习他们的科学,更要学习他们的人文精神。在这本杂文集中,包括了关于法律方面的,与“自由心证”相对立的“说不准学”;以缠小脚为美的病态陋习和畸形的审美观念;还有难以用言语表达其构造的方块字等。对于这些尖刻的议题,柏杨都有一番相当深刻且独到的见解。

地位与影响:《死不认错集》是柏杨“西窗随笔”系列的第十本。同“倚梦闲话”不同,这一系列的柏杨杂文,更多的将视角放在了现实制度上和国人的国民性上。其语言尖锐,论述角度独特而尖刻。可以说,这本书中的五十一篇文章,篇篇切中中国国人的缺点,笔笔皆道出了国人的劣根性。他分别从中国人“权势崇拜狂” “牢不可破的自私” “文字魔术和诈欺” “僵尸迷恋”“窝里斗和稀泥” “淡漠、冷酷、猜忌、残忍” “虚骄恍惚”等七大毛病入手,直击国人要害,清晰的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被我们有意或无意间忽略掉的国人面孔。其中提出的关于“酱缸”的论断更是后来构建出的柏杨思想的核心内容。这本杂文集的题目——《死不认错》,本身就是柏杨眼中酱缸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组成因素。是故夫凡死不认错者,皆为酱缸中的蛆者也。可以说,“西窗随笔”是柏杨作品的思想核心所在,基本上阐释了他对中国社会的看法。提出了如何治愈中国社会的具体策略。是柏杨作品中不可不读的一部分。

《丑陋的中国人》

初版时间:1985年

初版出版社:林白出版社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沉痛出击》和《怒涛拍岸》上下两辑,其中《沉痛出击》是柏杨先生亲自执笔,《怒涛拍岸》是各方对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在《沉重出击》中,收录了一篇与书同名的作品——《丑陋的中国人》。这是柏杨先生1984年9月24日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词,是由吕嘉行记录的。载于1984年11月15日的香港《百姓》半月刊上,以及1984年12月1日的纽约《台湾与世界》杂志上,还有12月8日的台北《自立晚报》、12月13日的洛杉矶《论坛报》上。这一演讲词一经刊出,引起了美国和台湾的轰动。有人骂之,有人赞之。撇开这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评价不谈,这本《丑陋的中国人》可以说是柏杨思想的结晶。它分别从人们的思想、脾气、习惯等各方面论证了国人的劣根性。其中包括了中国人的不团结、死不认错 、虚骄等多方面作为,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国人的恶性。

地位与影响:《丑陋的中国人》是柏杨杂文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为我们揭开了中国人华丽的表像,透露出内里的丑陋不堪。这本书成于1985年,是根据柏杨先生的同名演讲稿编纂。书中通过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一再重申“酱缸文化”的可怕。有人说,柏杨对于中国人的批判,带有太多危言耸听的色彩,太过夸大其词。面对这种指责,柏杨用其书的热销证明了它的谬误。中国人的劣根性是一直存在的,从鲁迅的《阿Q正传》到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无不对它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只不过,柏杨的剖析更为直白,更为不留情面。

昔日蔡桓公讳疾忌医,终落得药石罔闻的下场。而今,柏杨见到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国民身上的劣根性,他就像昔日的扁鹊一样,出于良心告诉了人们。至于人们是否还要重复蔡桓公的老路,就要看后世之人是否能听进这逆耳的忠言了。柏杨说:“鸦片战争是外来文化的切入,对中国人来说,固然是一次‘国耻纪念’,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未尝不是一次大的觉醒。”所以灾难在他眼中不过是前进的一种动力,所以对他而言,知错能改便是强盛的开始,文明的关键。

很多人记得柏杨都是从《丑陋的中国人》开始的,在书中他把中国人的丑陋根源归结为传统的“酱缸文化”。并指出“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

曾经有一位大陆的读者,在看过《丑陋的中国人》之后写到:“在《丑陋的中国人》之前,也有美国人写过《丑陋的美国人》、日本人写过《丑陋的日本人》,前者被美国国务院拿来作为他们行动的参考,后者的作者却被撤职,对比柏杨的坎坷经历,三国国民性高下自现。巧合的是,《丑陋的中国人》与《丑陋的日本》分别写于台湾日本经济起飞之时,如今内地经济崛起,自信满满的同时精神荒芜的阴影却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柏杨在今天的最大意义,盛世更需要危言——纪念一个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著作,因为他早就告诫过我们:‘我们丑陋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丑陋’。”由此,我们可以试想《丑陋的中国人》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宣言书,是一本对国人振聋发聩的力作。

历史作品名录

◆柏杨历史研究丛书

《中国人史纲》

《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

《中国历史年表》

◆皇后之死系列

《姑苏响鞋》

《温柔乡》

《长发披面》

◆帝王之死系列

《可怕的掘墓人》

《忘了他是谁》

◆柏杨版资治通鉴

《柏杨版资治通鉴》1-72册

《柏杨版通鉴记事本末》1-38册

《柏杨曰》1-6册

◆自传

《柏杨回忆录》

部分作品介绍

《中国人史纲》

初版时间:1979年

初版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推荐版本:远流出版社,1991年

内容简介: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是他十年牢狱生活中的血泪之作,成于极端恶劣的环境之中。要从卷帙浩繁的中国史册中创作出“史纲”,除了要清楚历史的大脉络外,更重要的是各大关节的把握,这既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要有驾驭历史的能力。在这部书中,柏杨显示了他扎实的史料功夫,乐观的精神态度。他从整体上把握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以一百年,即一个世纪作为叙述单元,先把中国史分成“非信史”与“信史”。前者多来源于神话、传说,后者从纪元前九世纪开始说起,一章一个世纪以迄于晚清。在这部书中,柏杨先生对无良的帝王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嘲讽。这也是全书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常会打动人心令人不觉莞尔,其刻薄又有大碗喝酒、放声骂娘的豪爽和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