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39

第39章 要活得有尊严 (13)

地位与影响:在上世纪80年代,柏杨先生用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在华人世界里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当它以惊涛骇浪之势袭向了国门初启的中国大陆时,中国的国民被震呆了。我们被他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所作出的深刻、尖锐的解剖与批判震得无力还击,也无以还击。之后我们又引进了他的《中国人史纲》,他的语言犀利尖刻,但深厚的学术背景又使得他在论述过程中显得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代表了作家写史的一个高度,是由平民治史的高度。他在将历史写得精彩好看时,又不乏深刻见解。及至今日,仍然无人可以逾越。甚至可以说,连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竞争者都尚未出现。它以世纪分章和以问题分节,而不以帝王年号为序,而是通用普遍的公历算法来纪年,并将一个世纪分成十个年代来分别表示。这些做法使得全书脉络清晰,重点主题一目了然,大大地方便了阅读。对于《中国人史纲》,柏杨给予了这样的厚望:“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姑苏响鞋》

初版时间:1989年

初版出版社:跃升文化事业发展公司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内容简介:1979年6月起,柏杨开始在《台湾时报》写“湖滨读史札记”专栏,内容是“皇后之死”,后来结集了三册,《姑苏响鞋》是第一册,从伊娥皇(舜帝姚重华之妻)到卫子夫(汉武帝刘彻之妻),总计十三位。柏杨说,皇后是世界上危险性最高的职业,在历朝历代宫廷斗争中大批的皇后死于非命。他把宫廷视为最最黑暗的人间地狱,在那里面,“每个女人都为了生存而拼命挣扎斗争”,皇后之死,不管怎么死的,都是悲剧,有时也是丑剧,柏杨写这一系列文章,就是要探其成因。姑苏曾闻鞋响声,这是夫差的温柔乡;然而一旦勾践先是火烧姑苏台,再是攻陷姑苏,由越派来的西施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呢?

地位与影响:柏杨曰:“皇后这玩意,是历史上危险性最大的职业。仪态万方,被摇尾系统歌颂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一旦失势,不如一屁。女孩子如果想到皇后悲惨的一面,恐怕八抬轿抬到门口,都会慎重考虑。皇妃的荣耀,在繁华外衣包裹着的无限辛酸”。

这本《姑苏响鞋》后面的《温柔乡》以及《长发披面》共同编辑成为《皇后之死》这一本书。通过书名,我们知道这是一部描写宫廷斗争的史书。其中的《姑苏响鞋》从娥皇女英讲起,至汉武帝时期的卫子夫止。面对中国历史,柏杨在女人身上看到了最野蛮血腥的政治。这种深刻的洞见,也就成为《姑苏响鞋》中辛辣表达的源泉。这本书成自1968年,柏杨在台湾入狱后。在近十年囚禁,他就靠着狱中读史来抒发愤懑的心情,找到一丝丝的安慰。直到他在中国的历史中发现了什么,使其有感而发,作成了《姑苏响鞋》、《温柔乡》和《长发披面》,唱出了中国历史上女人最为悲情的皇后之歌。

关于在狱中写史,柏杨先生曾回答说:“我之所以写中国历史,就想要追究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为何循环往复地充满了血腥与欺诈?在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那些层出不穷的惨事,到底谁负责?”带着这样的疑惑,柏杨在《姑苏响鞋》中,继一贯的幽默调侃之后,柏杨加入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并不直白,相反,他像一个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使我们自发地感受到中国历史上那些悲剧里投射出的可卑人性。作为柏杨史书系列之一,这本书的精彩除了在语言上之外,他在历史的把握上也显现了卓越的才能。

《可怕的掘墓人》

初版时间:1993年

初版出版社:星光出版社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内容简介:一九八三年开始柏杨就在《美洲中国时报》,写读史专栏“帝王之死”,《可怕的掘墓人》就是这一系列结集中的第一本。关于所谓“掘墓人”,柏杨在这本书的《序》中如是说:“有力量干掉帝王的,只有帝王自己,也只有他才有资格充当可怕的掘墓人──掘他自己性命的墓,掘他自己王朝政权的墓,和掘百千万别人的墓。”在“帝王之死”专栏中,头四篇合成了本书的《引言》。它维持了柏杨一贯的历史观和犀利的笔调,大体交代了这一系列的写作用意,并在特别说明中,道出他想探索关于帝王之所以死于非命的前因后果的。在这里,最有趣的是柏杨提出,将炎(帝)、黄(帝)认为是中国人的祖先,此事“有点邪门”;而所谓的“王”也就是英文中的“King”,这本书从被称为“尧帝”的伊祁放勋开始谈起,到“楚成王”芈熊恽为结,他们都是曾经拥有皇权,却最后不得善终的“王”。本书通过对二者之间的几位帝王死于非命的描写,展开了柏杨式的思考。

地位与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死得最难看的有二十七位帝王和三十九位皇后。按柏杨的话说:“我用杂文体写历史,形式上嬉笑怒骂,内心沉重无比”。中国有长达四千一百年的古代史,期间,我们的帝王都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暗杀,却时不时的都要出现一下。是什么加速了他们的死亡,是什么让古代中国人敢于冒着千刀万剐的刑法,去铤而走险,将之诛灭。

柏杨曾经计算过,中国从皇帝轩辕氏到清朝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共出现了三百九十七个帝和一百六十二个国王,在这五百五十九个自称为天子的头目中,有三分之一死于非命。而他们无论是幸运地因与“宫廷内如山如海的美女们昼夜上床,旦旦而伐”才致死在龙榻之上,还是不幸地以帝王之尊遭到绞死、饿死、囚死,其起因都是自作孽的制度结构。在这本书中,柏杨一面用大胆的笔锋,尖锐的批判制度,一面用诙谐的语言讽刺历史上那些君王,无论是被我们称颂的,还是被我们厌弃的,在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容你我忽视的人性弱点。可以说,这本书是柏杨思想的历史化论调,是柏杨在历史中找到的与其思想相匹配的共鸣。

《柏杨曰》

初版时间:1998年

初版出版社:远流出版社

推荐版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

内容简介:历史上有“太史公曰”、“臣光曰”,有“论曰”,有“赞曰”,其内容无非就是些,史家在相对客观的史实陈述后,为了避免麻烦,而有意地明确表达他的历史观和评价。在《柏杨版资治通鉴》中的“柏杨曰”亦然,只不过我们的柏杨先生在经历了那许多的牢狱之灾后,变得更加犀利,谁的帐都不买。柏杨注译司马光的《资治通监》,十年方有小成,而其中的八百六十二则“柏杨曰”则是另一项更为重要的成就。后来将之辑录成书,以《柏杨曰──读通鉴·论历史》为名,在为“通鉴学”繁盛的二十世纪再添成果,正好与王船山的《读通鉴论》前后辉映。但诚如唐德刚先生所说,“过去的史论家论史,从‘太史公曰’到‘臣光曰’,就只是孔门一家的框框之见,而柏杨在注译《资治通鉴》时,是从他本身的文化背景出发,因读不下去而痛批之,是为‘柏杨曰’,为传统的论赞学打上了句点。”

地位与影响:《柏杨曰》是台湾柏杨先生在《柏杨版资治通鉴》的基础上,耗费五年时间编撰而成,可谓是《柏杨版资治通鉴》的精炼版。柏杨的历史著作向来被视作“中国历史的枕边书”,因其亲切、生动,同时又不乏真知灼见,本书是作者《中国人史纲》之外的又一部史学经典著作。柏杨论史,一向以人性为本,藐视权力,向往自由,激情与理性兼存,思想与文字并美。《柏杨曰》一书史料运用独到,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其角度新颖,语言犀利,看过之后很难不让人叫绝;柏杨声称这是一本比教科书呈现了更多历史真相,比传奇小说蕴涵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力作,是一部在“现代视角下的中国历史启示录”。

当然,在这本书出版之后,有些人大叹柏杨缺乏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太过偏颇,个人情感色彩太重等等。但是,从柏杨的视角出发,这事实上是他借古讽今的力作。在这部书中,他不是在阐述官方视角的正史,也不是在讲述也是传奇,他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用现代的观点去评判历史问题。他不提历史事件的进步或落后,仅仅就事论事。柏杨的这本《柏杨曰》事实上是柏杨思想的精粹,是柏杨看待问题的角度的全部集结。

《柏杨回忆录》

初版时间:1996年

初版出版社:云流出版社

推荐版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7年

内容简介:不论称“自传” “自述”或“回忆录”,都是面对自己的过去,从出生、成长以迄于今的生命史;不论是自己手写,或是口述后由他人执笔,在追忆的当下,重新体验一生的酸甜苦辣,会是悔恨交加?抑或无限荣宠,感念仁慈的上苍?著作等身的柏杨,却没有亲笔为自己刻画生命的年轮,而是选择以口述记录的方式来为自己写历史,而执笔者周碧瑟竟“不是一个写文章的人”。在本书的《序》(柏杨)及《代序》(周碧瑟)很清楚交代这样一本书的因缘及写作过程。全书四十七篇,首篇以“野生动物”为题记其出生,然后便一路展开柏杨七十五年的岁月,以生活和际遇带出时代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不认输的柏杨,如何在复杂而艰困的环境中寻找出路,卑微却又勇敢地活着,一点一滴积累着巨大的生命能量,发光发热,照明人世的幽暗以及历史的长夜。周碧瑟的文笔灵动活泼,从口述到记录,看不出有任何表达上的疏漏;材料虽受限,却能裁剪得体,全书一气呵成,柏杨因此而跃然纸上,重演他的一生。

地位与影响:《柏杨回忆录》记录的是一个充满灾难的时代,每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里都如同蝼蚁。而这个让无数中国人不忍回忆的时代便是柏杨出生并成长的时代。于是在柏杨年逾古稀的时候,他终于为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写下了一篇注——《柏杨回忆录》。在书中,柏杨坦诚到了令我们吃惊的程度,他就像自己的爷爷,褪去了人文大师的光环。讲述自己当年的成长是何等的狼狈,从小学到大学居然没有得过一张文凭。与之相反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老师不爱他,同学不喜欢他。为了升学,甚至造过假文凭,被发现之后也不知悔改,直到被永远开除学籍。在战火燎原的中国大地上,我们叛逆的柏杨先生,甚至穷到当掉裤子,走头无路得想要自杀。然而,在生活的不断考验中,他走过来了,披着满身的荆棘,他走过来。

于是柏杨鼓励年轻人:“人,活的要有尊严,要有尊重,而且要诚实的有尊严,诚实的有尊重。”于是他在80岁生日前,写下了这样的字句:“80岁,是个使人吃惊的数字。柏杨先生认为,我们这个民族已经到了必须要说真话的时候了。不够诚信,正在阻碍这个民族的发展向前。事实上,有很多人虽然口头上讲要说真话,但能够在行动上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相信是没有多少的。”这部《柏杨回忆录》是他献给过去的礼物,因为没有那些苦难,也就不会有柏杨。这本书也是他献给年轻人的礼物,告诉他们“酱缸”在那里,哪里有希望,以及以怎样的生活观念去面对苦难死亡。

记得一位编者说过:“在了解了柏杨非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后,才会了解柏杨何以会说传统文化为‘酱缸文化’,何以会有如此吞刀吐剑的思想和富有张力的文字。本书纪录的是一个灾难的年代,个人的生命在那个时代中无异蝼蚁,同时也是柏杨所经历的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缩影。于是活过来的柏杨才会反对儒家传统、反封建君主制、反士大夫专权,他赞成简体字,更赞成中文拼音化,常常发出惊人之语,表现了他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剖析。”

柏杨一生坎坷,经历了中国最为混乱,最为无望的日子。这让我们不自觉想到了这样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柏杨的坎坷或许就是天降的大任,让他看清中国社会,让他认清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是故完成让世人自省的工作。而柏杨先生在《柏杨回忆录》当中,极为彻底地完成了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