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21

第21章 丑陋的中国人 (4)

大黑暗如故……拒绝进步和改革的结果,就是使庞大的中国从光辉灿烂的顶峰,堕落为一名国际间的丑角,不断战败,不断割地赔款,但当权者冥顽不灵。……中国已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亡在旦夕。

◎改革与发展

任何人都赞成改革,都赞成重振纪纲,建立法律秩序,任用贤能。问题是,你要排除谁?一个由君王发动的改革,还往往失败,像十八世纪巴西帝国的皇帝,倒是最先觉悟的。可是,贵族和地主掀起政变,改成了共和。等而下之,由官员发动的改革,更杀机重重,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帝王之死》

培根说:“时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改革家,如果时间已使事物腐败,而人却无智慧革新,那么其结局只有毁灭。”

事物是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因为人所特有的智慧,故而发展得更快。所以在人类社会里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当时代的发展带动一种社会制度显现其弊端。当这种弊端影响了社会发展、动摇了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就会或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革。按照改革的程度划分,可以分为更新和系统更换。所谓更新,是在不改变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进行的制度修缮。而系统更换,则是对影响社会发展的旧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对统治阶级来说,“更新”只是完善原来的制度,而作为维护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制度并没改变,因此反对声浪相对较小。但是,系统更换的工程就太浩大了,它往往会触及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样的改革对我们君权时代的统治者而言,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是必然会失败的。而那些推行改革的人则会成为众矢之的,惹来杀身之祸。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更新”,就一定会成功。在历史上,为了更新封建制度抛头颅洒热血,惨败而归的人,决不是少数。

决定一次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因素,是其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和变法说到底改变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当现有的生产关系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当国家现行制度已经不能良性运作,对国家进行管理的时候,就会要求对生产关系中相应的部分进行调整,也就是针对上层建筑中不符合发展趋势的部分进行更新。所以,想要改革成功,非常必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否则,即使是强制性地推行了改革,最终也是会失败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王莽改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公元473年,年仅六岁的拓跋宏即位,称魏孝文帝。当时北魏民族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尖锐,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为了巩固政权,拓跋宏的祖母冯太后为北魏孝文的改革敲响了序曲。到魏孝文帝亲政,颁布了均田令,肃清吏治,迁都洛阳等一系列汉化政策的推行,无不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加快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极大地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是,有顺应时势的,就有逆流而上的。有北魏孝文帝的成功经验,自然少不了王莽的反面教材。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王莽篡位成功后,得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西汉王朝。为了缓和西汉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王莽从《周礼》中悟出了“王田制”,于是也不管这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否可以满足当时的生产力要求,大笔一挥就在全国推行了以“王田制”为核心的王莽改制。想当然,这场不合时宜的变革以失败告终,同时为王莽政权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如果一场改革只需要顺应时代,顺应生产力的要求就会取得成功的话,那么我们的历史就不会弥漫着那么浓重的血腥味,而会变得简单得多。就像培根所说:“社会改革难免会触犯既得利益。有些人受益,受益者固然欢欣,而受损者则要诅咒那些改革的发起者。”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最典型的,受诅咒的例子。王安石变法的立意虽好,但却严重地触犯了北宋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从宋神宗打算任用王安石之时,就有很多王公大臣出面反对,认为如果王安石出任宰相的话 “恐多变更”,就连韩琦、司马光等人都不例外。

可是,我们的神宗皇帝是宋朝少数几个硬脾气的皇帝之一。在他的坚持和支持下,王安石还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颁布了如青苗法、募役法等许多的新法。这可大大的刺激了北宋的统治阶级,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的财路。于是这些大地主阶级联合起来形成了顽固的保守派,他们处处攻击王安石变法的新政,他们说王安石已经背离了儒家教义,现在是在推崇法家思想。甚至还说当时的天灾也是因为变法派不尊祖宗之法,实行新政引起的。最后连宋神宗的亲娘都站出来大加反对。在种种非议下,变法派分裂了,就连开始时非常坚定的宋神宗也动摇了,这一切导致了变法最后的失败。

纵观历史,在我们的君权时代,要想成功的发动一场改革就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而在这三者中,最为重要的恐怕就数天时了。所谓天时说的不仅是改革潮流,也是说社会动荡危机四伏。只有在这个时候,保守的“鸿儒”们才会放弃部分利益以保障自己的生命、地位、财产。这也是为什么,一般而言,王朝初期的改革往往易于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每一场改革都是带着血腥的,那些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系统更换,更是如此。就算你的改革策略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就算你为这个国家做了再大的贡献,一旦你的靠山没有了,等待你的将会是充满血腥的酷刑。商鞅就是印证这一理论的最佳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我国思想文化的大繁荣时期,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时期。这一切都注定了这是个变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铁质农具被广泛使用,再加上牛耕的推广,使得原有的奴隶主土地所有制被取代。相对先进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主导。与之相伴的,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地位。他们要求建立起与他们的经济制度相配套的政治制度,要求改革政治,废除奴隶制,建立一个由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大背景下,秦国的商鞅开始了他改变中国历史的变法。他从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实际出发,认为应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强调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并且认为想要国强兵壮,就要进行教育改革,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儒家,认为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教育几乎无用,主张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即“燔诗书而明法令”,认为法治必须以德治为基础,法令也要浅显易懂;而且应该让立法者给民众解释法令,使所有人都明白其内涵。商鞅认为教育是宣传法制和培养人才的工具。

但是商鞅的变法尖锐地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的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就曾挑唆太子公开出来反对。但是商鞅的后台很硬,秦国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秦孝公是他忠实的支持者。在他的支持下,商鞅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的政治经济,加强了思想统治,推行了新法。可是,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也就是秦惠王。他本就不同意变法,更不欣赏商鞅这样的人,于是公子虔等人趁机诬陷商鞅谋反,将他车裂。商鞅虽然死了,但秦惠王并没有废止他的革新,反而大力推行新法,使秦国日益强大起来,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的变法是成功的,但是商鞅却是失败的。变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发展了生产力,又恰巧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之所以落得“秦人不怜”的下场,原因之一是由于他的改革措施中有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一系列触犯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的垄断特权的内容,所以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便进行强烈的反对。其次是因为他迷信暴力、轻视教化等思想,也就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他焚烧《诗》、《书》,用粗暴的手段来解决意识问题,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而且实施愚民政策,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这些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柏杨先生曾将商鞅变法评价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辉煌变法”,但是“儒家学派一直用这个悲惨结局,告诫后世的政治家,万万不可变法”。这种言论几经周折传到清朝的时候,又进行了升级。在戊戌变法时,在守旧党中就有儒家学派理学巨头,时任宰相的徐桐反对说:“宁可亡国,不可改革”。附和这一理论的满族权贵甚至说出:“宁把国家送给友邦,也不交给家奴(家奴,指的是汉人。)” 这样的话。国之将亡,谁又奈何得了呢?

1853年7月8日,刚刚跻身于强国之列的美国,派出东印度舰队司令佩理率领四艘全副武装的黑色大船,闯入了横须贺港,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开港通商的要求。这位十分自负的美国将军,对前来交涉的日本使者说:你们最好不要抵抗,因为一旦开战,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必胜。日本使者悻悻然的回去,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日本人陷入了沉思,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军舰将大清帝国欺得毫无还手之力。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如果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日本又拿什么来对付这样的对手。因此,当美国黑船压境时,实际的日本人选择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佩理的要求。相应的,佩理将军也用电报机、钟表、望远镜、蒸汽机车和大炮向日本人展示他们工业革命的成果。

和中国一样,在美国叩开日本国门,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之后,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像见到麦芽糖的蚂蚁一样,蜂拥而至。开始了在这个岛国上的利益争夺。顷刻间日本成为了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开港仅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一百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看着此刻千疮百孔的日本,明治天皇陷入了沉思。于是,在1868年4月15日,明治天皇颁布了改写日本近代史的《五条誓文》。这是一个推动国家变革,开启变法图强大幕的总纲领。从此,日本进入了一个被称为明治维新的时代。

正如日本文明史学家加藤周一说:

穆斯林国家和中国都有一个特点,对引进外国技术抵触很强,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帝国大学国立大学的许多学科和诸多领域,短时间内全部实行了西化。这里积极的一面是效率很高。为了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切从零开始完全实行西化。实际上也证明了这样做效率确实很高。

我们和日本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中国与日本这两个昔日友邦,之后截然相反的命运。面对西方文明的侵入,日本政府采取了完全的拿来主义,外派代表团,革新内政,发展商业工业,积极的向西方强国,尤其是德国学习富强之道。这一时期所采取的是一种有别于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历史学家们称之为“统制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保留资本主义基本性质的前提下,改变经济运行的方法,使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以超出常规的速度腾飞起来。到了1910年的时候,日本95%以上的男子,90%以上的女子都接受过教育。日本和英国的铁路里程差距从明治维新初期的1000倍缩小为不到4倍。可是这还不够,此刻的成绩距离日本想要赶超欧美强国的目标还很遥远。因此,焦躁的日本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在明治政府刚刚成立五年的时候,日本就用武力逼迫邻国朝鲜开国并从中获利,这距离它被美国打开国门还不到20年。而在1894年,据日本被迫开放仅仅四十一年,它又通过中日甲午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那一刻起,他不再是跟在我们身边的小弟弟,一跃成为了瓜分我们的“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