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文明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地交替出现,甚至是互为发展的前提。因为意识到糟粕,人们不断进行着革新,使得糟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在只看到精华的年代,人们沉浸在浮华的假象中,糟粕在不停地变异着。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说自己是礼仪之邦,但是客观地说,应该是当时的中国比其周围的国家要先进得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在中国公开出版的时候,有外国媒体惊呼:“我们再也不敢轻视古老的中华民族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敢于正视自身的缺陷时,这个民族正在不断进步和强大。”的确,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就是一面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缺陷的镜子,使中国人从悠远的文明梦中惊醒,并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为什么中国和中国人会落后?难道是中华悠久的文明存在什么问题吗?
柏杨先生认为,国人之所以丑陋,应该在文化里细究其原因。中国的这个文化,“自从孔丘先生之后,四千年间,没有出过一个思想家!所有认识字的人,都在那里批注孔丘的学说,或批注孔丘门徒的学说,自己没有独立的意见,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允许这么做,所以只好在这潭死水中求生存。这个潭,这个死水,就是中国文化的酱缸,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
很多古装电视剧中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个皇帝要进行一项改革,在宣布的时候,会有反对的官员大声地说“祖宗之法不可变”。中国人从来都是相信祖宗的说法,就连孔子都推崇周朝的古礼,用“人心不古”来说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方式的改变,这个说法压抑了中国人两千年。封建制度在中国“横行”两千多年,从开始最先进的制度到后来的使中国社会和世界严重脱节,再到“天朝上国”的闭关锁国,直至被外国列强击倒。
很早以前就有这样一种说法,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在一起就是虫。其实在很多方面都能够看出来,比如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成绩斐然,在各自的学校都是名列前茅,甚至是在第一位。但是,最后真正成为大科学家的又有几个呢?
其实,中国人之所以丑陋,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丑陋。”
泡在酱缸里的历史
◎是王非王
拜读中国史书最大的困扰是,史书上称呼某人是君王时,某人可未必就是君王;史书上称呼某人不是君王时,某人可能正是君王。像曹操,史书上称为“武帝”,其实他“屁帝”也不是,不过一个宰相。又像曹髦,史书上称他公爵——“高贵乡公”,其实他硬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皇帝。更糟的是,有些当过君王的人,因为不合乎当时政治市场上的规格,史学家索性大笔一挥,就把他从史书上挥掉,像西汉王朝第三任皇帝刘恭,在龙椅上坐了五年;第四任皇帝刘弘,在龙椅上也坐了五年,都是结结实实地坐。只因手无寸铁,狼狈垮台,不但在史书上不能占一席之地,反而看起来简直好像根本没有他们这两个人。
——《柏杨妙语》
在中国史书中记载的,一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我们称之为开国皇帝。可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史书很多都不客观,所以在中国“第一”并等于“开国”。很多的开国皇帝既有皇帝之实,又有开国之功,但唯独没有开国皇帝之名。一生的戎马不过是子孙功业的垫脚石,及至死后,子孙(多数是儿子)当了皇帝,回首前尘觉得老子可怜了,才追封个皇帝以慰其在天之灵。这类倒霉蛋多不胜举,像曹操、铁木真、努尔哈赤等。还有一些人,明明是正统皇帝,却在政治斗争中,或为傀儡,或为阶下囚。有些甚至连人都被从历史上抹杀掉,像西汉王朝的刘恭和刘弘两位皇帝。
他们两兄弟是正统即位的西汉君主,可惜他们年龄尚幼,还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吕雉与朝臣的斗法中,他们活生生的成了政治的献祭品。死后为了保证汉文帝刘恒的正统地位,他们两个曾为皇帝的事实甚至被史官忽略。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被埋在污泥之下的枯骨有多少。这两位少年君主的命运不可不畏多舛,他们的尸骨上甚至没有名字。
还有一些在史书上被忽略掉的帝王,他们一般是那些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且为人十分暴虐的昏君。例如柏杨先生说的:
晋王朝第三任皇帝司马伦,史书只称他的原衔‘赵王’,而南宋帝国第四任皇帝刘劭,连原衔也取消啦,直接称他‘元凶’。这些人虽然王八蛋加三级,但评鉴是评鉴,谴责是谴责,事实是事实。你可以跳高捶胸,臭骂某君王是有史以来最坏的君王,连一条蛇都不如的君王,应该杀千刀的君王,但你不能拒绝承认他是君王。柏杨先生的头脑,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传统史学家的头脑就非常复杂啦,像鳄鱼一样,身陷酱缸深处,只把两眼露出缸面,看清政治风向,再行下口。政治既然主宰一切,拿刀的既可以一高兴或一不高兴,杀拿笔的,结论当然是成则王侯败则贼。诋毁为‘贼’,仍不过瘾,还要进一步把他斗臭,舜帝姚重华先生发明的‘四凶’,不过开始草创,以后花样翻新,直到二十世纪,更越来越勇不可当。
历史应该是一份客观的记录,一篇客观的评价,一种客观的态度。可是在我们的君王时代,那些士大夫受到的都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而儒家教育本身就缺乏一份冷静和客观。儒家的忠君思想,要求臣子对皇帝要绝对的忍耐,只要这个皇帝还没弄到天怒人怨,没有令天下欲诛之而后快,就得忍着。同样,一旦他们起兵反叛了他们的帝王,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就会狠狠地诋毁他,抹杀他,哪怕他还只是个不足以成事的孩子。史官们终究也不过是跟在皇帝老大屁股后面的人,也要看皇老板的眼色行事。要是万一,这“史”没记明白,那重则是要丢脑袋的,就是轻的也会像司马迁一样,被用个腐刑什么的。基于这种种原因,我们的史官对历史充满了顾虑,只能一边瞄着皇帝的颜色,一边小心翼翼地下笔,斟酌怎么写才不会惹恼了皇帝。就这样左思右想的,一份历史记录的客观性不可能不被影响。这也就演变为我们今天的“成者王侯,败者寇”。
但在这“成王败寇”的政治斗争中,曹操却是个例外,他是西园八校尉之一。他从勇斗董卓开始,再到打败多路豪杰,直到统一北方,可谓戎马一生。他所创功绩颇多,就连毛泽东主席都不得不给予他正面的评价,他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可是在人们的心中他却仍是奸臣,白脸小人。我们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人细究过这个天子会不会是另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我们说他是小人,他却是唯一一个遵循了自己诺言,没有称帝的枭雄。直到他死了,也只是得个武王的谥号。直到他的儿子曹丕称帝,才追尊曹操为魏武皇帝。也直到这时,我们的曹丞相才正了自己的名声,被许子将在《魏书》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纵观曹操的一生,我们不禁替他叫屈,明明建立了盖世功勋,为何落得个连“枭雄”都要人正名的下场。这不可不谓他做人的失败。而这失败的原因归咎起来,可能仅仅因为他没有称帝,却独揽朝中大权。不是皇亲却对上了个姓“刘”的刘备。那么他的一系列行为就再与忠无关,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什么,都只会变成他为篡位寻找的理由。
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建魏,天下初定,原想着曹氏家族的荣光怎样也能有个一二百年。却不料,风水轮流转,这回换他的子孙尝尝“傀儡”的味道了。曹魏王朝建国44年,皇帝多为司马氏手中的傀儡,最后它同刘家汉王朝的命运一样,被司马氏的晋王朝所取代。命运的车轮缓缓地转动着,汉魏如此,焉漏晋乎?
西晋作为一个新的政权,在它的政治体系中本应具有更加先进的成分。但是司马家显然善斗、善争、不善守。在司马炎等几位统治者的统治下,晋王朝不见强盛,反而日趋衰落。而到了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成了皇帝,司马氏的晋王朝的结局算是可以预见了。并不是预言者的未卜先知,而是这个司马衷,他就是一个白痴。让一个白痴当皇帝,就如同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所说的:
庞大的帝国油轮,由白痴皇帝掌舵,这个帝国的前途,用不着跟谁打赌,就可确定它的结局了。
如果白痴司马衷娶了一个唯诺的妻子,那么晋王朝或许还会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中,等待一位治世君主的出现。可命运就是要开司马家一玩笑,让白痴娶了天才,让司马衷娶了贾南风。
话说这贾南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虽然长相不太悦人心目,甚至有点丑陋。但她却是一个十分聪明且才华横溢的女人。在封建的家长制的婚姻下,贾南风还以为自己撞到宝了,如此长相居然能嫁入皇宫做皇后,她欣喜万分完全沉浸在了麻雀变凤凰的喜悦中。直到她见到了自己的丈夫,直到她听到了自己丈夫的言谈中无法掩饰的愚蠢,她知道自己被骗了,她的丈夫不仅是个愚才,还是个花心的白痴。内心受到了严重打击的她,像历史上其他几位强悍却不受宠爱的皇后一样,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了政治权力上。
也多亏了她的丈夫是个傻子,凭借她的身份弄来权力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但为了握牢手中的权力,她不得不进行了一连串的扫荡。当她的大权在握,并认为自己已经切实掌握了这种权力后,她如历史上的每一位后母一样,将矛头指向了非亲生的皇太子。为了除掉这个皇儿,她日不能食,夜不能寐,反复思量后决定按照传统来,随便找了个理由安个谋反的罪名就把司马衷的儿子给杀了。但是这次的冤狱并没有像贾南风预计那样不了了之,皇太子的死亡等于在本就处于爆炸边缘的晋王朝点了一把火。
虽然司马衷是个白痴,但好歹他也是司马家的正统继承人。所以作为司马家旁支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八位王爷”也只能怨天尤人,忍着这个白痴皇帝。毕竟再怎么蠢也是他司马家的人,而且下有皇储,也算是朝纲稳固,想反也反不了。可是贾南风对这司马家的奥秘知之甚少,竟然在没有架空“八王”的情况下,就贸然杀了皇太子。这下“八王”可就热闹了,心底盘算着,这贾南风是个醋桶,皇帝是个白痴,皇太子一死,皇位继承人就空了出来,能者居之。在这样的心理推动下,加上长期对司马衷的不满,开始了推向晋朝由统一的社会走向分裂的“八王之乱”。
其实,在司马家的这“八王中”,除了司马伦外,其余诸王多是品行优秀的人。任何一个成为晋王朝的君主,都可以保晋王朝的几十年荣光。可惜,一个天才可以治世,一群天才却只会乱世。这八个人互不相让的斗争,从公元291年开始到公元306年结束,共持续16年。这场动乱从宫廷内权力斗争开始,而后引发战争,祸及社会。柏杨先生对“八王之乱”进行了这样的评述:
八王之乱是一种为敌报仇式的自相残杀,愚蠢而残酷,姓司马的家族跟狼群没有两样。它促使大一统的晋王朝由瘫痪而崩溃,饱受灾难的五胡民族,乘机挣脱枷锁。
八王之乱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是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也使得中国由统一走向了分裂。从此,中国也正式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纵观中国历史,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进行的斗争,用残酷、血腥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就比如人们很容易想到的“八王之乱” “玄武门之变”,这些争权夺利的斗争看似仅仅是最高统治阶级家庭中的纷争,实际上隐藏在这些家庭内斗背后的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争夺。在八王之乱中,只有南部地主阶级没有参加争斗,也为晋王朝偏安一隅埋下了伏笔。
但是不管上述人物的皇位是如何到手的,也不论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这是在历史上留有印记的,但是在史书中却有称谓上的出入,这就像柏杨先生说的,那是因为“史学家……身陷酱缸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