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听柏杨讲人生
7983500000014

第14章 不做擂胸嚎叫的猩猩 (6)

而造成这种截然相反的差异的根源,恐怕正是两种文明迥然相异的哲学观。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之理”。且这种“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它们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心理学、方法论上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诸如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所透露出来的是儒家的“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我们吃饭用圆桌,共食同皿之菜,无处不表现出我们对大团圆的喜好,是“和”的表象。另外,我们将各种蔬菜肉食混烹到一起,使之味溶合,气溶合,达到“合一”的效果,这正是道家学说的体现。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从吃到喝,再到行,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体现。用现在的观念来说,东西方文化环肥燕瘦、各有千秋。中国人又喜好比较,总想让二者比试一番,这其实是一种很无聊的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审美文化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必然的,他们在各自的空间里发挥作用、经受试炼,其存活就已经证明了它的优越性,何苦比来比去,自寻烦恼呢。

◎崇洋不媚外!

呜呼,你就是掐着我的脖子,我还是要嚷:“绝对崇洋,但不媚外!”

——《丑陋的中国人》

中国人最厌恶被加在自己身上的词汇之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崇洋媚外。话说这个词也是柏老先生最怕的词汇。他曾经用《封神演义》中殷郊的法宝翻天印来比喻它,说只要现代殷郊先生祭出“崇洋媚外”这个翻天印,那效果定要比三千年前来得雷霆万钧,所到之处,众人无不落荒而逃。而“崇洋媚外”为何物,则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绝大多数的人只知道“崇洋媚外”这个词语是贬义词,是骂人的话,却不知道它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在现代成语词典中能找到它的解释,但翻遍较早版本的《成语辞源》却不见它的踪影。故而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出现得不是很早;另一方面,这个词语可能只有中国人在使用。你说与外国人,纵是日本、韩国人,他们也只会疑惑地看着你,并不知道它的意思。事实上,根据这个词的感情色彩和内涵,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词大概出现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后。

那时国家刚刚被外国人的洋枪大炮轰开国门,国人们看着从没见过的各种现代化武器,除了震惊和恐惧,已经找不到其他词汇来形容他们的心情。也在这时我们中的一些人才从“天朝上国”的睡梦中清醒了过来。然而列强却没有给他们多少时间去思考、去发挥,一次密集过一次的战争频率,最终将我们推向了败亡的深渊。面对国之将亡的局面,晚清政府内部开始出现了几种声音。一种,完全的保守派,仍然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虽没胆子站出来与洋人一较高下,却从心里厌恶他们。另一种是完全的媚外派,他们多与洋人、走私贩勾结,通过出卖国家主权达到谄媚外国人的效果。最后一种是维新派,他们多是一些举人出身,能够看清国内外的形势,知自身不足之处,有心通过变革来改变我们积贫积弱的的现状。

保守派通常把后两者称为崇洋媚外的人。但是当时的书籍中并没有记载这个词汇,也就是说,崇洋媚外在这时还只是个概念,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概念。据笔者所能查到最早出现这个词语的文章是茅盾的《向鲁迅学习》。原文是:“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如果这确实是这个词语的出处的话,那这个词的合理性就的确有待商榷了。众所周知,晚清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起着积极的作用,是被历史肯定的。它从客观上对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虽然,晚清政府在外国人面前着实是提不起气,抬不起头,但这跟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并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改变晚清政府衰弱无能的现状。说它“崇洋”尚可,说它“媚外”就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洋务运动”跟出卖国家主权分明是两回事,茅盾先生显然是混淆了这两点。

其实“崇洋”和“媚外”是两个词,“崇洋”中的“洋”,指的是进入资本主义的西方文明。稍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衰落史,是一部屈辱史。我们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没有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近代列强纷纷崛起的时候,我们的落后成了必然。这种落后不仅仅是国力的落后,它还包括了作为近代生产力水平标志的工业的落后,在这样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奋斗图强的人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社会关系乃至思想文化,都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行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满清政府中的一些人,或因政治原因,或因私人情感,说他们丢了祖宗,就会崇洋,进而“媚”之。这里的“媚”可以解释成逢迎巴结的意思。从这个层面上来解释,它的贬义色彩浓重,是保守派对“崇洋”派的抨击和侮辱。而保守派对崇洋派的这种敌视和蔑视,不禁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矛盾、扭曲的病态心理。

中国历来以“天朝”自居,以“上国”定位。我们认为自己坐拥中原,认为自己强大无比,认为周边的国家都是“夷”,文化也好科技也好自然要落后于我们。当有一天,这些落在我们后面的国家,赶超我们时,我们的情感无法接受,于是个人的情感倾向便起了作用。它成功地干扰了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她看到自己落后了,挨打了,就心有不甘了。不愿承认别人的强大,但事实摆在那,容不得你不承认。这时心中的天平就会倾斜起来。致使慌乱中,一些人全盘否定事实,认为非“师”不承,认为学习了西方的文化就是背叛师门,就是媚外。

在这样的观点下,“崇洋媚外”这个词被留了下来,将矛头转向所有为西方文明叫好的人。更有意思的是,细思之下,这个词的潜台词是“夸我呀!夸我呀!夸我你就不崇洋不媚外了。”

话说“崇洋媚外”到了今天,其威力更大,被它打下水的人也越来越多。你只要说句外国人好,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这顶帽子扣到你头上,好像只要你不说中国地大物博、厚积薄发就会引得众家兄弟的不满。我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走出了“天朝上国”的幻梦,却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今天,又鼓动起了另一股“大国风潮”。国人在从落后中走来时,兴奋之余,不自禁的又为自己骄傲起来。而一些中国人又都有这样的一个特性,这个特性来源于君主专制时期的那些皇帝,尤其体现在那些白手起家的皇帝身上。这种特性就是,当你成功后千万别提他落魄时的往事。

秦时陈胜起义成功,在陈县设都。他从前的一位故友,听说他当了王,便来找他,想要口饭吃。一天,陈胜出宫看见他,两人相见甚欢。陈胜就把他留在了宫里。偏偏这人不自觉,住了一段日子就把皇宫当成他家了,出出进进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胜从前的一些旧事。陈胜听说后十分生气,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这个人给杀了。众人皆说陈胜无义,却不知这是帝王的通病。一个人,一旦他当了权,他就听不得别人说他不好,不论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管是陈胜还是刘邦、朱元璋,个个如此绝不例外。

这种特性不只存在历史课本中的那些英雄人物身上,它还沉淀在我们的遗传分子里。中国人对出身、对地位的在乎是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正因为这种特性,我们听不得别人说我们惨不忍睹的过去,听不得别人说我们近代史上的屈辱。可是,事实摆在那,历史学家可以作证,这是件不由得你不承认的事情。于是,我们向别人说起这段历史时,定要加上“你看现在……”。于是在我们引以为傲的现在,我们不想听到任何“崇洋”的话,只要听到,就定要在后面加上“媚外”二字。

呜呼!不说就会改变事实吗?柏杨先生曰:

“为啥不做独轮车而开汽车来瞧老头子?开汽车就是崇洋。为啥不梳辫子,不束发盘到头顶,而弄成左分右分模样?左分右分模样就是崇洋。为啥女士们不缠三寸金莲,走路一拧一拧的,而天足穿高跟鞋?天足穿高跟鞋就是崇洋。为啥男人不穿长袍马褂,或更古的京戏上宽衣大袖,而穿西服?穿西服就是崇洋。为啥不吸水烟旱烟,而吸纸烟雪茄?吸纸烟雪茄就是崇洋。为啥煮饭时不用煤球木炭麦秸,爬到灶头吹火,而用电炉瓦斯?用电炉瓦斯就是崇洋。为啥不睡土炕,而睡弹簧床水床?睡弹簧床水床就是崇洋。为啥见了顶头上司不忽咚一声跪下磕头,而只握手喊‘嗨’?握手喊‘嗨’就是崇洋。为啥不弄碗豆油燃亮,挑灯夜读,而用电灯?用电灯就是崇洋。为啥寄信时布托朋友带去,而弄张邮票一贴,往一个密封筒子一投?贴邮票偷邮筒就是崇洋。为啥不去看皮影戏,而去看电影?看电影就是崇洋。为啥不拉着嗓门猛喊,而是去拨电话?拨电话就是崇洋。然而,我可不相信各位绅士淑女媚外。”

在现代社会,纵使我们不愿意承认也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近现代史上的科学成就,尤其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成就没有一样与我们有关系。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由于我们封闭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故步自封的学术氛围,就已经注定了中国日后所要经历的苦难,注定了我们漫长的前进旅途。如今,我们在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他们的开放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氛围,这也是我们取得如今成就的原动力。

在这样的时刻,国人是应该骄傲的,毕竟我们为它走了那么远。但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该用当年失败的原因来警醒自己。在这条发展的路上,我们走得艰辛,未来旅途更是遥遥。没有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一种敢于直面过去的勇气,没有批评现实的精神,我们就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在这条发展的路上,我们直面了我们惨淡的过去,我们狠狠地批判了我们文化中的渣滓,可我们不能直面他人过去的辉煌。我们不能以虔诚的心态去面对他们的成就,不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知道正视自己需要勇气,可我们却不知直视他人同样是种勇气。而缺乏这种直视别人成功,面对自己失败的勇气正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之一,也是它将我们推向失败。

柏杨先生在对崇洋的意义和理解,在于:

我们盼望中国的武器更精密,要求崇洋学习。我们盼望中国的工商管理得更有效率,要求崇洋学习。我们盼望中国人一团祥和,要求崇洋学习说‘对不起’、‘谢谢你’。我们盼望中国人排队,要求崇洋学习一条龙。我们盼望中国人尊重斑马线,要求崇洋学习严守交通规则。我们盼望中国人过弹簧门缓缓松手,以免后面的人脑震荡,要求崇洋学习伫立以待。我们盼望中国人都有开阔的侠情,要求崇洋学习笑容满面,乐于助人。我们盼望中国人身体健壮如牛,要求崇洋学习把时间花在运动上,不花在窝里斗上。

他们进步我们要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要学习。当我们听到有人说外国人的好,中国人的坏时,我们要冷静。不要不加思考地进行批判,而是静下心来自省一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我们发现那些崇洋的话都是真的时,不要恼羞成怒,急着大骂说话者乃“媚外”之辈,而当惊醒改正。“崇洋”和“媚外”本就是两个词,说的是两件事。“崇洋”源于深省了自身的不足,在于对未来努力的定位。它本就与“媚外”无关,硬把它们两个联系到一起,完全是中国人的劣根性使然。

我们应该“崇洋”,不应“媚外”。我们本就是“崇洋”而不“媚外”的人。“崇洋”而不“媚外”,是我们在未来漫长的旅途中走下去,并取得胜利的根本。

换种发泄方式

◎牢骚满腹

在我们这个社会,只拼命想到自己,视别人如无物现象,仍然多如驴毛。对方如果竟然胆敢证明他也存在,而且有独立的人格,麻烦可就大啦,小者吵嘴,大者打架,再大则一顶帽子罩下来,不是说你小题大做,就是说你惹是生非;不是说你不知道安分守己,就是说你不知道温柔敦厚,乱发牢骚乱骂人。而乱发牢骚乱骂人者——都在卷宗里,后果堪哀。

——《柏杨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