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充满“否定个体”色彩的不尊重行为还不仅只声音这一样,像是我们二十世纪流行的“天女散花” “人工降雨”再到现在的“午夜笙歌”,哪样不是把人视作草芥的行为。我们常说“把别人搁在心上” “多想想别人”,却很少提及“尊重”二字。千万别认为这些词语的意思是一样的,如果这样想,你就着了中国伟大的语言艺术的道了。“把别人搁在心上”和“多想想别人”是含有权力色彩的,做了固然好,不做却也不算错。而“尊重”一词被赋予的却是义务色彩,也就是说,做了是应该的,不做是不对的。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多么不愿意去尊重别人的国家。否定了、批判了那么多年的封建遗毒,最根本的、最丑陋的一样却留了下来,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继续毒害我们的生活。
前一段时间,中央电台热播的一段公益短片中,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电梯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熟睡的孩子。这时另一位女士一边接着电话一边走了进来,当她看到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时,用手捂住电话小声的交谈几句,就挂断了。两个人在电梯里因为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会心一笑。在那个笑容中,包含了人们的宽容、尊重和体谅。在这个笑容里,我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敞开了心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
孔子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可见,人互重互爱,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终极目标。可惜,我们的统治阶级断章取义。我们的劳动阶级不为所动,是故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还没有实现孔圣人的“大同思想”,还要将这一理想赋予新的表达形式——公益宣传片。来宣传我们的“新文明”,而这“新文明”的核心是“心中有他人”,表现形式之一就包括了“小声说话”。
柏杨说:“成熟理性抬头的社会,是一个情绪受管理,音量得到控制的社会,既然有‘理’,就不必一味借助咆哮。”
◎从细微处做起
昨天,我去台北一家很久没去过的豆浆店,客人虽不多,不多也得挤。不挤,非中华人也。跑堂的小伙计用卫生纸擤鼻涕,卫生纸湿透了,鼻涕流到手上,他在围裙上擦了一下,就伸手包烧饼油条,我惊慌地要阻止他,刚迈一步,踩上稀泥,几乎栽到一个女性同胞的腰窝,她又喊又闹,我已经很多年没有遇到这种伟大场面了。若干年前,我在慕尼黑,一个人上街吃早点,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咖啡店,这两个世界上最讲究清洁的民族,结合在一起,一尘不染的小店,和一尘不染的女店员,简直像一座仙女住的冰宫,我大为紧张,浑身一百个不舒服,只吃了半杯,就踉跄逃走!对中华人,大概这就是一种惩罚!
——《我们要活得有尊严》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大丈夫,不拘小节”,意思是说“大人”要做大事,不要在一些细节上斤斤计较,要纵览全局。后来我们将这句话引申,另发明出一句“差不多就行了”。
中国人十分信奉这句“差不多就行了”,所以大多时候,我们做事都处在差不多的阶段。于是我们做饭的时候,没有白糖就用红糖,都是糖嘛。于是我们把千字写成十字,就告诉自己没关系,只差一小撇,加上不就完事了嘛。于是我们踢足球的时候,球从球门边擦过去,也只是叹口气说,差不多就要进了。于是上小学的时候,家长问最后一名为什么是最后一名时,孩子会天真的回答:“都有个‘一’,差不多呀!”于是我们生病去看兽医,心想都是医生,差不了多少。兽医看看我们,嘟囔道:“反正都是一个脑袋,一个心脏,差不多,就那么凑合着吧。”于是就在这种种的“差不多”中,我们成了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而差不多先生也在这种种“差不多”中,终于一命呜呼。
中国人很少能够纵观全局,却可以做出无数个“差不多”的事情。与之相配套的我们的生活称为“凑合”,过日子成为了熬日子。所以我们的民族又有了一个新的特性——没有细节。
然而与我们的“凑合”相对的,另外一个民族却在细节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4年10月2日,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的广岛开幕。广岛是第一个在首都以外主办亚运会的城市,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语言难通、交通不便等,但是广岛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市民勤奋工作、待客热情,更有10万名以上的大会志愿者无私地为运动会做出了贡献,这些都给参加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亚运会结束的时候,让世界人民惊讶的事情出现了,六万人的会场上竟然没有一片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道:“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
在之后的岁月中,日本也向我们证明了他的可怕与强大。一个民族,细化到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份对细节的追求和执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把事情做到完美。若单论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不会对事情的发展有多大影响。但是当他们汇聚到一起时,这无数的细致会成就一份完美的奇迹。他们以这样的行动向世界说出了他们对祖国的爱。
与他们相反,我们这些“差不多先生”虽有13亿人之多,却往往无法拥有那样的成就。2008年奥运会时我们出动了27888人次的环卫工人,来负责奥运期间的环境卫生工作。以便应付我们的“差不多先生”在垃圾桶附近制造出的垃圾。可是在我们视为弹丸之地的日本却是一个连环卫工人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国家。他们的街上没有一个人乱扔东西,随手剩下的垃圾,都会扔到垃圾桶里。如果没有垃圾桶,就会收在一个小袋子中,直到有垃圾筒时再扔。如果一些人的狗把屎拉在路边,他们都会很细心地收拾进随身带的垃圾袋里,然后用纸巾把地面擦干净。
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又有多少人在中国的街道上见过呢?纵然是奥运期间,在京郊大地的一些社区里依然可以看到,牵着狗的人抬着脑袋望着天,对自家狗的所作所为毫不关心、满不在乎。更有甚者,在狗处理存货的同时还不忘啃个肉串,等狗处理完了,他也处理完了,再随手把签子一扔,拉着爱犬扬长而去。独留下路边的一签、一粪来相伴。呜呼,于日本相较,莫怪我们需要如此之多的“环卫大军”了。“制造就业机会”,这或许是 “差不多先生”凑在一起时唯一的好处吧!
大清帝国刚建成北洋舰队时,邀请日本海军上校,浪速号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来参观。在水师提督丁汝昌的陪同下,东乡平八郎登上了镇远号巡洋舰。当时北洋舰队所有的大型军舰都是在英国订造的,很是威武雄壮。东乡在参观结束后向日本当局报告:“清朝海军虽然吨位多,但不堪一击!”果然,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中,日本海军一举击溃了北洋舰队,“来远”“威远” “靖远”号相继被击沉,丁汝昌自杀。
这东乡平八郎莫非是孔明在世,未卜先知,否则战争局势的变化瞬息万千,他何以判断得如此准确?结果大大的出人意料,他判断的依据是在镇远号上发现的两件“小事”:一、大炮的炮筒上挂着水兵洗过的衣服;二、下船之后,他的白手套因抚摸栏杆、扶手变得很脏。凭借着这两件事,他觉得清朝海军缺乏严明的纪律,就算武器再精良,也不会打胜仗。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曾对中日两个民族进行过这样一番比较,他说:“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人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人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擦六遍,第二天可能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正是这样一种“差不多就行了”的想法,导致了我们北洋水师的惨败。一个细节可能并不重要,可是当成千上万的细节汇聚到一起时,任何一个“差不多”的细节都可能会导致最后的失败,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
纵观中国社会,拿“差不多”当口头禅的人决不是少数。对于中国人来说,“差不多”是干粮,“好像” “几乎” “似乎” “大约” “大致” “大概”等等是中国人的点心。没了这些极富艺术性的词汇,我们的生活可就要翻天覆地了。那些没白糖用红糖的厨师可能要回家吃自己了。敢给人看病的兽医,无论有没有把人的病看好,等待他的都会是法律的追究。踢出 “擦门球”的球员,必然会受到教练严厉的惩罚。鉴于如此,我们的“差不多先生”又怎么舍得他那些堪称语言艺术之精品的词汇呢?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任何一个细节的不注意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作。例如,一台拖拉机,要五、六千个零件,这些零件是由几十个工厂协作生产的;一辆轿车,需要上万个零件,这要求上百家企业的彼此合作;一架“波音747”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涉及的企业单位更多了。在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任何一个零件的,哪怕只是1%的差错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这是一个真正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时代。任何细微之处的差别都会带来我们意想不到的后果。
有些“差不多先生”可能会说:“我只在生活上差不多,在工作和事业上我是兢兢业业的。”可是,一个在生活上习惯了“马马虎虎”和“差不多”的人又怎能不把这些习惯带到工作中去呢?古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就是要“善其身”,只有在生活中把细致和追求完美养成为一种良性习惯,我们才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一丝不苟”。只有在生活中注重细节的人,才会把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发挥到事业上去,从而有所成就。正如汪中求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积跬步而成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河。真正能在生活中做到注重细节的人,才会在工作中完整的执行“每天擦六次桌子”的命令,因为他知道一到六的差别,也只有他们,才会在细节中成就一番事业。
柏杨先生形容起中国餐馆来,还真是一针见血。中国的餐馆,尤其是老百姓常去的那种小餐馆,其脏乱的程度还真是让人不敢恭维。把手指放到菜汤米饭上的那还是讲究卫生的呢。多的是拧完了抹布,再把手指浸泡在面汤中的。每到这时,都得在反胃之余安慰自己说:“恩,不错,素菜面里居然还有肉味。”
不知道各位仁兄有没有过如此经历,回去后又拉又吐又跑医院的。如果有,只能致上十二万分的同情,并且怀疑到“咦,是中国人吗?”如果没有,只能在替你高兴之余,颤巍巍的问:“你不是搞服务业的吧。”通常只有道地的中国人才会在吃了这种面后,全无异状。而道地的中国人又往往都有一个“差不多”毛病。通常在这些充斥着“差不多先生”的场所,就会存在无数“差不多”的灾难。总之与他们在一起,注定不会有所谓的一流。
在一场职业棒球赛中,一个击球手的平均命中率是零点二五。也就是每四个击球的机会中,他能打中一次。凭这样的成绩,他可以进入一支不错的球队做个二线队员。而任何一个平均命中率超过零点三的队员,则是响当当的大明星了。每个赛季结束的时候,只有十一二个选手的平均成绩能达到零点三。他们除了享受到棒球界的最高礼遇外,还会得到几百万美元的工资,大公司会用重金聘请他们做广告。但是,请思考一个问题,伟大的击球手同二线球手之间的差别其实只有二十分之一。每二十个击球机会,二线队员击中五次,而明星队员击中六次仅仅是一球之差!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时刻都在经历着这样的棒球比赛。在这场赛事里,我们鲜少能碰到那些在先天上占尽优势的对手。在实力相当时,我们比的不是技术,而是失误,谁的失误少谁就会是那场比赛的焦点。谁更注重细节,更加谨慎小心,谁就是一流的。
而那些成就斐然的人,他们成功的开始往往就是那些你我都不注重的细节。甚至可以这么说,细节成就了他们的成功,决定了我们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