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帝没空来救你——心灵自救手册
7983000000028

第28章 不要成为速度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都会持有这样的想法:“时间不断流逝,总是不够用。没办法,只能不断加快速度。”按一位美国医生的说法,这就是“时间病”,盲目地崇拜速度。

人类的一切努力是想使人类自身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活得更轻松。我们造了汽车,造了手机,造了机器人。结果呢?恰恰相反,机器活得越来越上档次,人类自身却活得越来越下贱;机器人越来越聪明,人却越来越没有灵魂;使用手机是想加强沟通的,结果我们却越来越隔膜;使用汽车是想加快速度的,结果我们都在疲于奔命。

我们发明了牛车、驴车、三轮车、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宇宙飞船等。外物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还将更快,甚至无止境。只可惜,人这个100多斤的双足动物,却很难再快,100米短跑所用的时间50年仅降了几秒钟而已,而且几乎难再提速。

人必将越来越赶不上外在的速度。如此下去,人必将累得趴下。绕了一大圈,我们原本去寻找轻松,结果却找来一大堆麻烦。

整个社会似乎都疯狂了,都在日夜不停地赶路,都在狂奔,不做短暂停留。

忙碌于职场快节奏中的都市白领,其职业生活就像盲目奔跑的小老鼠一样,脑海里只有“快一点,再快一点”的概念。有人这样夸张地描绘他们的生活:

你每天必须闪电般地一弹而起,然后是快速地穿衣、漱口洗脸,去路边潦草吃点早点,而后行色匆匆乘车,一路朝前赶。你讨厌路上人太多、红灯太多,你讨厌路面不平车开不快。

虽说不快,但你还是按时赶到了目的地,或单位办公室,或其他岗位,随后便开始管理三台电话机、两部手机,与上百人联系。这是你的任务,要讲速度,不然就完不成任务。

讲速度就得有技巧,要会很快从对方的话语中套出关键字眼。你讨厌客套话,就是说,也是很快不带感情地一语带过。中餐只能在单位或附近吃工作套餐,一边吃一边眼睛斜瞟着手边的材料,或想着工作。

下午你外出谈判,自然更是紧张。你要对对方进行摸底,而后用几套方案去设计对方。你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良策,因为对方也有如你差不多的大脑,他也在设计笼子诱你往里钻。

每当夜晚来临时,你匆忙往家赶,疲倦的身影终于被押运到家。你先是习惯性地快速问问儿子的学习情况,问问老婆休息了没有,然后你打开电视,里面又在推介新人新事。

日子就这样在快速运转中重复着。

为了迎合快节奏,社会推出了什么快餐面、快餐饭、速食商品、速溶补品、麦当劳、肯德基、路边店、三合一方便面等,目的只有一个:提速。

除了吃的、穿的,还有用的、玩的等,都无不贴上了速度的标签。

我们无处不被速度包围,无处不被速度干扰,无处不被速度束缚,许许多多的人终于成了速度的奴隶,成了速度的牺牲品。

速度制造了一大群工作狂——不是指那些最会工作的、以工作为乐趣为享受的人,而是指那些有非常大的压力,想凭借工作去发泄、去释放内心压抑不满的人。这些人表面上是扑在工作上,实际则是讨厌工作本身,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甚至他们以自己身体作为代价。

下面这个故事中的甄淳就是众多“时间病”患者中的一个。

甄淳读书时勤奋用功,从小学到研究生虽然一路顺利,也一路不得喘息;工作后兢兢业业是个好职员,从普通员工到财务经理,直线上升没费周折;成家后是好老公、好父亲,老婆、儿子爱他且以他为荣。总之从大学毕业到如今人到中年,甄淳觉得自己颇受命运垂青:位置有了——是一家资产上亿的大公司财务经理;房子有了——市中心一套小的,郊区一套大的;儿子有了——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已读小学一年级。车是公司配的爱丽舍,老婆是大学师妹。

但2005年11月发生的两件事让甄淳大为震惊。

一是大学睡他上铺的铁杆兄弟猝死在办公室,那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同样有着令人羡慕的薪水和家庭。

二是单位体检,甄淳查出了6种毛病:高血脂、高血压、胃病、胆结石、腰椎间盘突出、脂肪肝。此前,他本人并没感觉到有什么大的不适,虽然不时也腰酸腿痛、胃酸胃胀,但吃点药或者睡一觉就都好了。他只以为是工作太紧张所致,没想到年纪轻轻就已经百病缠身。

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给都市白领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带来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职业的枯竭以及健康的每况愈下。这些“和时间赛跑的人”终于发现,眼前的“快”已使自己迷失了生活方向,使自己离健康的生活和生命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约翰·列侬所说:“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快节奏的生活已经对我们的家庭生活造成了伤害。家庭里每个人来去匆匆,贴纸条在冰箱门上已经成为许多现代家庭的主要沟通方式。根据英国政府公布的资料,一般上班族父母收发e-mail的时间比陪小孩的时间多出一倍。在日本,家长则是将小孩送进24小时的育幼中心。所有工商业社会的小孩放学后,便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无人倾听他们的故事、问题或恐惧。而生活匆匆忙忙难免会使我们的所作所为变得肤浅和表面化。匆忙之际,我们会像蜻蜓点水一般,无法与这个世界或其他人有深入接触。可是所有将我们维系在一起、让生活更有价值的一切——社团、家庭、友谊——都必须依赖一样永远也不够用的事物而存活,那就是时间。

现在的人都忙,“休假恐惧症”事实上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蔓延。根据英国里德公司针对5000名英国劳工所做的调查显示,有60%没有休完2003年应休的年假。而美国人使用的带薪假期平均不到五分之一。甚至连生病也无法让现代劳工远离工作,据说美国5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应该睡觉或看医生的时间出现在工作岗位上。

雅虎中国网站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重点城市进行了一个参与人数达30万的白领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白领们最期望的休闲方式是和家人相处,和朋友聚会,读书看报,看演出、展览和健身。专家分析认为,疲于奔命的白领希望更多地与亲朋相处,这反映出人们想摆脱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让生活慢下来的期望。但他们都有相同的无奈,那就是没有时间。他们坐在快速的列车上,只能跟着节奏走。

旅居伦敦的记者卡尔·奥诺雷的《慢活》一书,以其在全球近千万册的销量说明了一个事实:那种陀螺般旋转的生活并不能带来幸福,患有“时间病”的人们在努力寻找解药。

怎么办?从现在开始,把我们的“发条”调松,把生活调慢,从容地去赢得生活。

调慢生活,清理出那些和生命本质无关的泡沫,加以摒弃。正是这些花花绿绿的泡沫——比如名声、别人的评价、地位、财富等,加重了我们的压力,逼迫我们加快生活节奏,使我们身心疲惫不堪。摒弃了泡沫垃圾,内心就能舒展,就可以放慢节奏,重建幸福快乐的人生。要享受慢节奏的幸福快乐的人生,就得给人生做减法,即减去应酬社交,减去工作时间,减去高消费。减法之后是加法,即加长睡觉的时间,加长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加长冥想的时间,加长感受幸福的时间。

说到底,“慢”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能力——慢慢运动、慢慢吃、慢慢读、慢慢思考……“慢生活”的价值理念可以并且也应该贯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这种“慢生活”与个人资产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有平静与从容的心态。

心灵的呼救

无休止的快节奏生活给都市白领带来丰厚物质回报的同时,也带来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职业的枯竭以及健康的每况愈下。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摆脱快的控制,不要做速度的奴隶;把生活节奏调慢,还原生活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