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帝没空来救你——心灵自救手册
7983000000019

第19章 专注的精神能驱除浮躁

所谓“专注”,就是把心思和精力集中于某个特定目标的行为,并且找出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

一个年轻、精干的经理,同时接到另外两个公司的聘请书,因为这两家公司钦佩他的才干,欲请他去担任协理职务,可是他却都拒绝了。有些关心他的朋友问他为什么不愿接受别家公司的聘请,他们认为他有能力胜任协理的工作。

但他却说:“我不愿把自己的精力分散,使各方面都受到损失。”

是的,一点不错。专注能够保证把工作潜能发挥到极致,为了专心做好一件事,必须远离那些使你分散注意力的事情,集中精力选准主攻目标,专心致志地从事你的事业,这样才可能取得成功。

对于那些浅尝辄止、见异思迁的人,非洲猎豹的做法不失为一个榜样。

非洲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嫩肥,草丛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儿美美地觅食。

一只非洲豹隐藏在远处的草丛中,竖起耳朵四面旋转。它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并慢慢地接近羊群。羚羊也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运动员那样,凭借瞬时的爆发力,如离弦之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着一只未成年的小羚羊,直向它追去。

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越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更近的猎物。它一个劲地直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小羚羊的尾部,把它绊倒,咬死。

非洲豹在追击过程中,为什么不改追其他显得更近的羚羊呢?因为它已很累了,而别的羚羊还不累呢。其他羚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羚羊,改追那些不累的羚羊,最后一定是一只也追不着。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之举。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和突破人生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至于因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

频繁地从一项工作转换到另一项工作,是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做法。为此,管理学家建议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避免不必要的工作转换,尽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位,然后再考虑下一件事。因为从心理上说,当一个人了结了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有一种解脱感或满足感,甚至是成就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保证另一件事做好的必要前提。

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成功自然会眷顾你。世界上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些资质平平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某一事业,并长期耕耘不辍。如果你也有梦想却资质平平,那你就努力培养自己专心致志的习惯吧!

明朝万历年间,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因年久失修,题匾中的“一”字脱落。万历皇帝听说后觉得这不成体统,于是告示天下,向国内的书法家征集那个“一”字,以恢复山海关的原貌。令人惊奇的是,最后补上这个“一”字的,根本不是什么书法名家,而是一家客栈的店小二。

原来,这位店小二所在的客栈,恰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擦桌子的时候,视角正对着那个“一”字,于是他每天用抹布在桌子上临摹。

年深日久,他对这个“一”字已了然于胸,写起来也比任何人都更得心应手。

在我们的人生中,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具体航向的船,永远处于漂流不定的状态中,只会到达失败的彼岸。

一支商队在茫茫的沙漠中穿行。一天黄昏,一个人为了寻找水源,离开营地,却久久未归。另一个人自告奋勇去寻找失踪者。第二天清晨,失踪者回来了,而寻找失踪者的人却始终没有回来。

失踪者称自己曾遭遇沙暴,处境极为艰难,但他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他的目标是营地,于是他自己摸索着回来了。而去寻找失踪者的人,一定也遭遇了与失踪者一样的艰难,但他的目标是寻找失踪者,也就是说,他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所以,他真的失踪了。

有些人从来没有好好设计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很不明确,这种人看起来整天奔波忙碌,但干什么都不能专一、持久。他们一会儿想搞政治,一会儿又想经商,一会儿又想搞艺术,最终只能一事无成。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到处挖那是翻地,一直挖下去才是井。

心灵的呼救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把心思和精力集中于这一目标。确立目标之前需要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权衡各种利弊,考虑各种内外因素,从众多可供选择的目标中确立一个。一个人在某一个时期或一生中一般只能确立一个主要目标,目标过多会使人无所适从,应接不暇,忙于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