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上帝没空来救你——心灵自救手册
7983000000012

第12章 别让自己患了摇摆病

浮躁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它就是摇摆病。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批频频换行业的人,他们这山望着那山高,刚到一个单位,就想到另一个单位,朝秦暮楚,朝三暮四。频繁的跳槽并没有提高他们的地位和薪水,只是让他们的心变得浮躁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在就业问题上摇摆不定的人,都没有获得自己预期的效果。

高峰,北京某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他进入北京某民营高新科技公司,专门做研发工作,月薪7000多元。业余时间,同学们聚在一起聊聊天,喝喝茶,大家都羡慕他,他也从不吝啬买单。

两年后,同学再聚会时,高峰却宣布:“我辞职了,今天不买单了。”大家都很惊诧,忙问缘由。高峰告诉大家,因为一次工作疏忽被老总责备了几句,他一气之下就辞职了。高峰还愤愤地说:“我好歹也是名校毕业,专业好,干吗在你私营企业受罪啊,这回非找个外企不可,说不定工资更高呢。”

高峰的确是个抢手的人才,他发出简历不久,就陆续有了回音,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开价四五千元,和他心目中的理想薪酬相距甚远。就这样,他高不成低不就,只好在家“待业”。两个月后,他无奈地选择了一家合资公司,工作压力很大,月薪却只有4000元。可是高峰在这家公司也没待多久,不仅是因为工资比原单位低了很多,更主要的是他觉得在这里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于是,高峰又投简历,接下来的5年,他换了6家公司。频繁地换公司,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高峰在3年时间里没有新的科研成果。为此,他非常苦恼。

这一事例说明,做什么都应该把心沉下去,动不动就改换门庭,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下面两个人的不同结局,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

李颜和张方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他们在校时品学兼优,特别是在英文和电脑技术方面优势突出,毕业后又一同到北京一家著名的软件公司工作,令同学们羡慕极了。没想到,一开始公司分派给他们的任务是看管收发室,接待客人。这对两个心高气傲的大学生来说可是不小的打击。两个月后,张方就因为另外一家私企的高薪、股权引诱而跳槽过去。当时他和李颜商量,让他一起走,可是李颜却咬着牙,决心要做出点成绩来给不器重他们的公司看看,张方去意已决,当月就走人了。

然而张方却没想到,那家私企资金链异常脆弱,还处于四处融资阶段。不久就听说公司运转出了问题,正常薪水都无法发放,张方又跳槽了。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一次比一次失望,后悔当初不该草率行事。短短几年时间里,张方相继客串了软件、网络、销售、广告、媒体、汽车、保健品等多种行业,可谓“万金油”,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初级工作,以前学的技术也跟不上趟了。奋斗了几年,两手空空。

虽然张方在他的哥们儿面前硬着头皮说跳槽“无怨无悔”,但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的难受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自己心里面明白,实际上还是最初的那家公司最好,因为李颜已经从收发室管理员提升为一个重要部门的经理,手里拿着可观的原始股票,买了车,同学聚会都在他新买的“高档公寓”举行。

而“跳槽冠军”张方则仍然一无所有,惶惶不可终日……

很多人习惯于摇摆思维,这样一种思维有什么危害呢?

(1)浅尝辄止,失去深度

摇摆的人只能做浮在浅层的事,因为他们没有耐心和毅力,没有上好器具,只好在表层努力着、苦闷着、烦恼着。

他们凡事不愿深究,把自己局限于既不能深入又不能拓宽的小天地里,很难创造奇迹。

(2)盲目等待,失去快乐

一个总在摇摆的人,一个举棋不定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他们总以为快乐会在下一个片刻来临,总以为下一个对象才是给他带来快乐的对象,每次都这么想,在颠簸中,产生快乐的源泉已经枯竭。

(3)疲于奔命,困苦不堪

正如一个人背着一袋种子,到处游走,不知道要撒在何处,能不疲惫不堪吗?

稳定下来,别让自己再摇摆,摇来摆去,人生会白白耗费掉的。

心灵的呼救

左右摇摆、浅尝辄止、见异思迁,不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这正如挖井寻找水源一样,开挖一个井口,只挖几锹,未见水便弃之另挖,这种挖法,能挖出很多井口,但永远挖不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