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185

第185章 秋声赋——欧阳修

题解

本文作于宋嘉祐四年(1059)。时作者辞去开封府尹职务,专力纂修《新唐书》,年五十三岁。在此之前,作者已几度受贬,正处于对政治和社会时局满腹郁结,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本文即是这种苦闷情绪的反映。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译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见一种声音从西南方传来,他怀着惊惧的心情侧耳倾听,说道:“多奇怪啊!”那声音起初如同淅沥的雨声夹着萧飒的风声,忽然又如水浪澎湃奔腾,像是夜间的惊涛,又像骤然而来的风雨。当它触及物体时,鏦鏦铮铮,连金、铁都发出响声;又如奔赴敌场的士兵,口里含着枚子急速行军,听不见号令,只听见人马前进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来说:“星星和月亮洁白明亮,银河横斜在天上,四处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间传出来的。”

我说:“唉!可悲啊。这是秋声,它为什么要来呢?秋的样子是这样的:它的色彩阴暗,烟气飘飞、云雾消失;它的容颜清静明朗,天空高旷,阳光灿烂;秋气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条,山河空旷寂静。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惨悲切,大声呼号像在发怒一样。茂密繁盛的绿草争相生长,美好的树木令人喜悦;可秋气从草上掠过,草就变色,树木一遇到秋气就树叶掉落;草木之所以被摧残得枯败零落,就是秋气的余威在起作用。秋,是掌管刑法的官,在时令中,它属于阴;它又是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中属于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地间的杀气,它常常怀有摧残万物的意念。上天对于植物,春天让它们生长,秋天就让它们结出果实。所以秋在音乐中属于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之音的,而夷则是和七月的音律相配的。商,就是伤,万物衰老就悲伤;夷,就是杀戮,万物过于强盛就应当衰败。唉!草木本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到时就会衰落。人属于动物,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百般忧烦牵动他的心思,万种事情劳累他的身体,心中有所触动,一定会损耗他的精神。更何况要考虑他力量办不到的事,和为他的智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担忧,那样,自然他红润的面容就会变得枯木一般,黝黑的头发就会变为花白。人怎么可以用并非金石一般的身体去跟草木争比荣盛呢?想一想到底是谁在伤害自己,又有什么必要怨恨秋声!”

童子没有回答我,低着头在睡他的觉。这时只听见虫声唧唧,好像在助我叹息一样。

赏读

从内容上说,本文并未摆脱宋玉以来的悲秋主题,但就艺术而论,却又相当成功。开头一段就用几个比喻写出秋声自远而至的种种特点,将无形的、令人难以捉摸的秋声描绘得有声有色,烘托出秋夜肃穆萧森的气氛。中间两段,采用铺排手法,将秋拟人化,极力渲染秋景的萧瑟、肃杀、惨淡和凄切,令人油然而生悲秋之念。最后文章紧扣秋声展开议论,抒发感叹,景为情设,情为景生。结尾含而不露,给人以意远思深之感。从体裁来看,此赋较唐人赋更趋于散化,以散运骈,并保留了赋体抑扬顿挫、音韵铿锵的特点;中间穿插童子对话,更显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读来使人感到本篇不愧是历来传诵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