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184

第184章 醉翁亭记——欧阳修

题解

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庆历五年(1045),“庆历新政”失败,欧阳修负谤遭谪,被贬为滁州知州。他在滁,一方面实行“宽简政治”,公务之暇,便常常率众出游,看山水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写于庆历六年《醉翁亭记》,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文章叙写了滁州一带的自然景物及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同时也记述了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其实作者是在借此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排遣谪居生活的苦闷。

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冽而酒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州西南面的群峰中,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放眼望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瑯琊山。进山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泻出来的,是酿泉。顺着盘曲的山路拐过去,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着翅膀,高踞在酿泉上边的,就是醉翁亭。造这座亭子的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为这座亭子取名的是谁?是自称“醉翁”的太守,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太守与客人来这里饮酒,稍许喝一点酒就醉了,年纪又最大,因此自号醉翁。醉翁的兴趣不在饮酒,而在于欣赏这里的山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又寄托在酒上。

早晨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傍晚云气聚拢来,山谷洞穴渐渐昏暗,一时昏暗一时明朗,变化不定,是山中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发出一股清幽的香气;夏天,树叶茂密,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象。早晨出游,晚上归家,四季的景色又不一样,其中的乐趣是没有穷尽的。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的人在道路上歌唱,行人在树荫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和,老老少少,来往不断,是滁人出来游玩的情形。坐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清,酒味香;野味野菜,杂乱在摆在面前,是太守饮宴的情形。宴饮的乐趣,不在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胜了,酒杯和酒签杂乱交错,有的站起,有的坐着,说说笑笑,非常热闹,是众多客人欢喜的模样。容颜苍老,鬓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他们中间,喝醉了的是太守。

不多时,太阳落山,人影散乱,太守起身回家,客人紧紧后随。树林里郁荫覆盖,鸟儿上下鸣叫;游人离去,鸟儿欢乐起来。可是,鸟儿只知道自己在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是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酒醉时能与大家同乐,酒醒后能作文章来记述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赏读

本文记亭,却并非孤立地、静止地描山绘水,而是把人物活动和山水放在一起来写。既写山水之美,更写由于山水之美而引发的人心之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写山水之美时,作者采用了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先从全景写起“环滁皆山也”;后逐渐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然后具体写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托出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醉翁亭”。由于作了这么多铺垫,经过层层的渲染,醉翁亭及其周围的自然美景便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了人们面前。故而也就自然地引发了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无限兴致。写罢亭子,文章又巧妙地由亭名引出“醉翁”,并点出“醉翁之意”,使“意”和“境”紧密结合起来。紧接着,作者又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四季景物”的变化,描写了乡人的和平恬静与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且熔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奇甚妙甚,无愧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