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历代名文赏读
7977300000165

第165章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题解

本文仍选自《永州八记》,是作者山水游记中以写景取胜的名篇。文章采用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对潭水、岩石、藤蔓、游鱼、岸势、竹树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清幽绝欲的生动画面。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到水流的声音,如同玉珮、玉环相撞发出的声响,使我感到很高兴。于是我们砍伐竹子开辟道路,下面便出现了一口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潭岸处石底翻卷露出水面,有的像水中小洲,有的像小岛,有的如同凹凸不平的小山,有的如同小小的山崖。上面覆盖着的翠绿色藤蔓以及那些青树的枝干,在微风中摇摆下垂,长短不一,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一样。阳光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分布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它们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得很,好像在同游人取乐。

朝潭的西南方望过去,只见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爬行的蛇那样弯弯曲曲,有的地方看得见溪流的光亮,有的地方看不见。溪流两岸的地形犬牙交错,没有办法知道溪流的源头在那里。坐在潭旁,四面竹树环绕,寂寥无人,只觉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使人陷入深深的忧伤中。因为这个地方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我把这景象记下来以后就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随我们去的有崔家两个年青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赏读

作者始用移步换形,引人入胜的手法,以“小丘”为起点,向西而行,循声而进。潭未出而潭的环境已现。接着写潭的形貌和潭水,前者从潭的石头入手,辅之以形像的比喻。后者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以潭中游鱼的清晰可见来衬托潭水之清澈。而写鱼又借助于日光下澈的作用。阳光照澈潭水,潭水似乎透明一般,所以潭中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而群鱼时而凝然不动,时而尔远逝的活泼姿态也一览无余了。在流畅着美的文字中,我们也似乎感觉到作者与“鱼”同乐的心情。然最后作者笔锋一转,点出潭上环境过于幽寂清冷,不可久居。与前面的欢悦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全文的确隐含着作者被贬蛮荒之地倍感凄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