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控心术与分心术:受益一生的心理控制技巧
7960200000023

第23章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分心技巧(5)

所谓的治疗,一定要在使分心的缺点得到控制的同时留下分心的各种优点。这不能仅仅依靠分心者的意志力。治疗需要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够奏效,从而使分心者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我们的心智就像一个大门紧锁的金库。我们一直在使用大脑,却对心智的使用不甚了解。因为无知,我们一直在用较为粗俗、片面的词语来描述我们思考的过程和我们的感觉、行动。比如这三对相反的形容词:我们用聪明、愚蠢来形容一个人大脑的思考能力;用好、坏来形容一个人的行为;用坚强、脆弱来形容一个人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对于表现得有些极端的人,我们还有别的词语。我们称特别不聪明的人为白痴、弱智、傻蛋。这些词以前都被用于医学诊断,就像"甲状腺机能亢进"、"脑下垂体机能不足"这样的词一样。我们形容具有严重破坏性的行为为疯狂的、着了魔的、邪恶的行为。疯狂和邪恶这一类的词在人们心中的定义往往是带有连带性的。严重情绪失衡的人会被称为是废物、没用的、懦弱的,但这些词完全不是神经科学上的术语。我们用这些词来描述一个突然暂时性地无法面对生活压力的人,就好像我们对他完全了解似的。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对于那些所谓的症状比较轻的人,无论是愚蠢、坏还是脆弱,我们用以治疗他们的方法和手段就是告诉他们"努力"、"加油"、"使劲儿"。如果这种鼓励没有作用,我们就会用惩罚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痛苦和羞辱,试图从相反的角度激励他们。如果仍旧不奏效,我们就会认为他们自身有问题。

对于那些症状更为严重的人,我们的处罚会更加严厉。如果别人认为你是一个白痴、你是个疯子、你很邪恶、你是个十分懦弱的软蛋,那么你就有可能遭受凌辱和虐待,会有人欺负你或者伤害你。这个社会对心智有较严重问题的人并不宽容,我们不知道怎样面对那些心智有较为严重问题的人,因此我们只好去处罚那些人。

难怪千百年来人们对心智"不正常"的人都只会不停地抹黑或是污名化他们。谁都不愿意被贴上愚蠢、坏、软弱的标签,不只是因为通常这些标签都贴的不正确,而是因为"治疗"的过程太恐怖了。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学常识让我们可以打消任何的道德判断,但是污名化的问题是仍旧存在的,这就是为何在当代医学种,理论和临床应用间差距最大的就是精神医疗领域。如果你仔细看一下注意力缺失症的基本症状--分心、躁动,你就会明白,原来分心者是古来有之的,但是直到上个世纪,我们还在用道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人,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这些人,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困扰。20世纪以来,医生们逐渐开始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分心者和他们身上的各种症状。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医学诊断完全可以代替道德批判来治疗分心者的问题,但尽管如此,有的人还是不愿意以这种角度来看待他们。

20世纪30年代,查尔斯医生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建立了一所能够收容行为失控儿童的疗养医院。当时,一些行为失控的儿童会被强制送到感化院去,他们在那里每天都会挨骂、挨打。查尔斯则试着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所谓"失控"的儿童和解释他们的行为。有一天,查尔斯决定尝试使用兴奋剂。医学文献告诉他,有的成人因为服用兴奋剂减肥,而得到了行为、情绪都发生变化的效果。查尔斯认为兴奋剂可能会对他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当他让这些分心儿童服用安非他命之后,他发现兴奋药物并没有刺激这些孩子,反而让他们可以更加专注,就像给他们奔驰的大脑安装了刹车装置一样。兴奋剂的作用机理在于天能刺激大脑种的抑制部分,让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发现的确是个重大突破,但是当时有很多人为这个发现感到不安。药物居然可以控制人的精神,增强人的意志力以提高行为自控能力。很多人的世界观因此而受到了挑战,就像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刚刚提出时那样。

无论怎样,兴奋剂的治疗效果实在是惊人,于是别的医生也开始学着用查尔斯的方式治疗行为问题。于是他们开始了我们现在所知的注意力缺失症治疗,也开始了更多的医学科学研究。研究的结果是,医生们发现大多患者不但具有多动的行为,注意力也容易分散,于是研究者将这种病例称之为注意力缺失症。

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研究进一步发现,注意力缺失症不一定会随着患者童年的结束而消失。有的儿童长大后症状会自动消失,但大多数的分心孩子不会,有的甚至还有所加重。研究也同时发现,注意力缺失症不仅仅是男孩子的专利,女孩和女性成年人也有可能是分心者。因为女性分心者的破坏力比较小,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较少被诊断出来。分心者的男女比例通常是3:1。

女性分心者虽然较之男性分心者不太容易冲动、不多动,但她们更难专注,更容易产生幻想、做白日梦。随着人们对分心的了解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分心者得到了治疗。污名开始慢慢地消失。但仍旧有些人认为分心是道德缺陷,不是人体真实的生理状况。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医学研究完全打破了分心的道德论,确定注意力缺失症是一种生理现象。

科学家通过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电子计算机的测算,发现分心者脑种糖类的代谢方式跟其他正常人有所不同。虽然这种扫描测算结果还不太稳定,不足以确凿地当作诊断工具或者研究成果,但这无疑鼓励了后续的研究者。后来的核磁共振造影技术让分心者和其他人的更多差异显现出来。分心者的大脑容量略低于正常人,脑额叶、尾状核等好多闹中部位都与注意力缺失症的症状有关。

正是因为注意力缺失症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不应当再将它视为道德层面上的问题。如果分心是由脑部状况决定的,有其生理结构、遗传、生化基础,那么,纪律的约束和自身的努力对于改善分心的意义在哪里呢?当然,纪律的约束和自身的努力是永远都有价值的,但是治疗分心时,仅仅靠这些显然不够。

"哦,还是算了,如果他肯认真去做,那么他一定能做到。如果用枪抵着他的脑袋,你看他能不能做到。"事实上,他真的没办法做到。即使你拿着枪对准他的脑袋,告诉他如果他一不专心就开枪,过一会儿,他会根本把脑袋边有枪的事情忘了,他就是会不专心,除非拿枪的人每隔几秒钟提醒他一次。这说明恐惧不足以让人专心,但不停地提醒却可以帮人专心。面对分心者时,不停提醒反而比令他恐惧更加有效。

一个分心的男孩说:"我的想法像一只蝴蝶,尽管很美丽,但它总会飞走,飞的无影无踪。"在接受过治疗之后,他说:"我现在可以用网子把蝴蝶捕捉到了!"

分心者内心的火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给自己拖后腿。我总是忍不住做些愚蠢的事、让自己后悔的事,比如宿醉、乱说话、忘记要参加的重要会议等等。为何我总是要做这些蠢事呢?"这是我多年前的一位病人在向我咨询时表达的困惑。他总觉得心里有一种不安分的感觉,心里总是痒痒的。其实这是分心者一种普遍的现象,而且分心者有时会在不安分达到最激烈状态的时候用最危险的方式"止痒"。

"比如在跟别人交谈的时候,正说着话,我好想端起手边的水杯,把水泼到他脸上。我没有恶意,只是好奇如果这样他会有什么反应。还好我不会真的那样去做,但是我真的有那样的想法。分心者可能一辈子都会有各种奇怪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或者不安分的感觉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创造力,但也可能带来尴尬、危险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另外一位患者对我说:"不论生活过的多么好,我都一直觉得不满意。好像我哪里做得不对,或者哪里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让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快乐。我实在没有理由抱怨什么,因为我过得很好,但是我一点也不快乐,好像也从来没有快乐过。我的丈夫对我这样的状况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有时我会觉得这一切都是他的错。这不是他的错,的确是我自己的问题。"她的内心里总是存在着一些不满、一点点不快乐,有时甚至是非常的不快乐。但是我也不知道她为何不快乐,她找不出外在原因。她的忧伤来自自己的神经系统。真正的抑郁症是抑郁会维持一段时间,但痊愈期也会维持一段时间。但是这个女人的哀伤可能只有一个小时、一天或者一个星期,然后就很快恢复了。这显然不是抑郁症的症状,这是注意力缺失症的一些症状。还有的人会说:"我觉得日常生活太无聊了,总觉得需要做点什么来改善。我会开个玩笑、说出很荒唐的话或者说出得罪人的话。我知道我不该这样做,我也尽量忍着不让自己说,但我就是忍不住。"这同样也是注意力缺失症的表现。另一个人说:"我实在无法拒绝爱情,我就是爱男人!我爱我的家庭和工作,我觉得我不能失去他们,但同时我也希望跟别人亲近,特别是男人,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己不动情。我无法想象没有了打情骂俏的生活。我看过心理咨询师,他说我患有戏剧性人格障碍。我从医学书上查了查这个概念,觉得自己不像一个有戏剧性人格障碍的人,我并不是个肤浅、可笑的女人。我想大概是我性欲过强,但我觉得这没必要自责。我觉得自己很健康,但同时我也知道这样很危险。"

这位患者总是需要高度刺激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她需要在生理上感到活力十足。当她用性刺激满足了自己对高度刺激的需求时,她就会认为自己很健康,并且精力充沛。否则,她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哪里出了问题。分心者常常会厌恶自己的内在感觉。他们会觉得无聊、失控或者无法进入状态。虽然一开始可能只是小小的一点不舒服,但是几秒钟之后可能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危机。他们觉得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的感觉。只要一点点时间,他们的行为就会失控。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做出来冲动、伤害自己或者别人的事情。比如,他们跟别人吵架、打架;他们乱发脾气;他们没事找事;他们一口气干掉半瓶酒;他们乱花钱甚至滥交等等。他们并不明白的是,这些躁动的行为都是来自于自身的生理需要。他们生活在痛苦之中,必须立刻得到解脱。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找出健康、理智的应对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内在感觉。

看看下面这些人有哪些共通之处:

·A型性格,无法放轻松的工作狂。

·T型性格,喜欢追求刺激。

·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

·色情读物的强迫性消费者。

·性上瘾者。

·强迫性赌徒。

·酗酒或吸食毒品的人。

·滥用药物者。

·强迫性饮食者。

·脾气特别坏的人。

·觉得自己有成瘾性格的人。

·分心成人。

我觉得上述的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的内心里都有个搔不到的痒处。每当他们试着瘙痒,结果就会变成工作过度、冒险、酗酒、性上瘾、暴饮暴食、吸食毒品或者赌博等等。当然,瘙痒的方式也有好有坏。按照传统的看法,大家会用道德的准绳来衡量这些行为。这些人自己会和他们的行为一起遭受到人们的判断,而不是诊断。现在,请你用脑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问题。

这些人的大脑中会不会都具有某种特殊的化学反应呢?是否因为是神经传导物质、感受体或者载体分子的天生异常使他们有别于常人,无法得到常人的乐趣呢?他们是否是处于这个原因才需要一些极端的刺激来让他们感到活力?

十几年前,肯尼思·布卢姆(KennethBlum)和其他研究者提出了报酬不足症候群(rewarddeficiencysyndrome,RDS)的概念。报酬不足症候群患者不像一般人那样容易感到快乐。这个现象和多巴胺D2感受体(dopamineD2receptor)的A1等位基因(A1allele)有关。这些人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获得多巴胺带来的愉悦感受。多巴胺是我们脑中传递快乐的主要化学物质,任何能让你分泌多巴胺的事情都会让你觉得舒服和愉快。运动、性爱、需要想象力的创作过程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喝酒、赌博、探险、吃冰激凌、吸毒、吸烟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促成多巴胺的分泌。由此可见刺激多巴胺分泌的方式有好也有坏。无论方法好与坏,报酬不足症候群患者都会过度地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因为一般的活动根本无法刺激他们以得到足够的多巴胺。早上出门上班前亲一下心爱的人并不够刺激,报酬不足症候群患者需要更强的刺激才可以满足。于是他们可能会比一般人做更多的运动、进行更多的性爱或者进行更多的创造性的活动。他们也可能热衷于酗酒、深陷赌博无法自拔、吃过量的冰激凌或油腻的食物等等事情。因为他们必须要做更多刺激的事才能跟正常人一样获得同等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