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以《兰亭序》的翰墨风采显现兰亭的个性特征。围绕《兰亭序》,构园者特建造小兰亭、御碑亭、墨华亭三景,为了突出“兰”字,在小兰亭碑前特辟一方兰圃,幽香逼人,在墨华亭内,芝兰满堂,香气袭人。同是以《兰亭序》为内容,但几处碑文各有侧重,小兰亭中,碑文“兰亭”二字,系康熙手笔,上覆一亭,亭顶是在盈顶之上,再加一方顶,十分明秀。御碑亭内,碑阳是康熙手笔《兰亭序》,碑阴是乾隆手笔《兰亭即事》七律诗一首,碑为整块青石镌刻,高6.8米,宽2.6米,厚0.4米,重3万6千斤左右。层层石阶的台座,周以石狮、石栏,上覆八角重檐碑亭,气势十分雄伟。墨华亭居右军祠内,此处建筑极富层次,祠内有一大方池,清流碧沼,旧为墨池,是羲之临池学书,墨染池水得名,池中建墨华亭一座,亭出水中,如水殿一般,池周是回廊,四壁镶嵌诗条石,皆为历代《兰亭序》摹刻的碑石。可以说《兰亭序》是兰亭的个性所在,因此诗条石特地将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临摹的本子镌刻,有趣的是由于是仿写临摹,以象为贵,因此篇章布局几乎相同,大小也似,但毕竟出于不同书法家之手,尽管临摹,但各尽其妙,有的有魏碑的功底,有的有汉隶的痕迹,有的潇洒飘逸,有的严谨浑厚,有的圆笔,有的方笔,同中异,异中同,耐人寻味,可想见书法家当年的风采。
我国旅游与绘画是紧密相连的,绘画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绘画作品已成为旅游景观中最具魅力的内容之一。
(1)专项绘画展览精品纷呈
大多综合性的博物馆都以名人绘画作为镇馆之宝,而专题博物馆,如中国美术馆、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等都有数千种乃至数万种绘画作品,如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以皇极殿西庑房为馆址,常年分期分批分类展出明清两代书画。
每年十月还要展出晋、隋、唐、宋、元的书法绘画精品,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代表,在此以前山水还仅是人物的陪衬,而《游春图》中人与山已有了适当的比例,山水远近关系处理恰当,有“远近山水,咫尺千里”之誉,画面描绘了阳光和煦的春天,翠岫葱茏,碧波荡漾,贵人士子策马游春,使人由此领略到“暖风吹浪生鱼鳞,画图仿佛西湖春”意境。
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国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团结愿望的重要画卷,是描绘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迎文成公主入藏时的情景。唐太宗的威严和睦,禄东赞的精干恭敬,宫女顾盼,礼官肃穆,气氛亲切融洽,画风明朗洗练,借汉藏通婚反映出汉藏兄弟民族血肉相连的历史。
韩滉的《五牛图》,五头牛一字排开,形成横轴,竟达140厘米,牛的姿势各异,中间一头作正面,其他四牛皆作自左至右的行走动势,或俯首啮草,或昂首前行,或张口鸣叫,或伸舌舔唇,或似立似行。用色十分得体,虽然都为黄牛,但分为中黄、浅黄、深黄、深褐、花斑,真实自然,浑厚朴实,准确表现出“田家风俗”。
其他如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代郭熙的《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代钱选的《山居图》、王冕的《墨梅图》等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品,以其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等深深吸引着海内外游人。
(2)条幅字画是景点厅堂重要饰品
条幅字画是我国古典园林室内布置中厅堂的点睛之笔,决定着厅堂的品位,也表现了厅堂主人的喜好志趣,成为景观的镇景之宝。比如山东曲阜孔府,有大量的名贵字画,多为历代名家手迹,古书画珍品,如吕征的鹰石、周之冕的竹石、郑板桥的兰竹、黄慎的人物、罗聘的山水,幅幅精美,神韵各异。有些就是孔府的传人绘制,如七十四代孙“衍圣公”孔繁灏夫人毕景桓绘画的《蝴蝶册》和《花篮册》,其中《蝴蝶册》共绘100余种蝴蝶,晶翅透丽,色彩鲜艳,宛如真蝶。其中最名贵的为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的《孔子像》和《三圣图》。
后图画中三人站立,中为孔子,左是颜回,右是曾参。孔子正襟危坐,颜回上站,曾参下立,神情庄重,孔子的博大精深、颜回的谦逊、曾参的睿智表现得恰到好处,点到人心,尤其是衣褶潇洒自如,飘逸流畅,富有运动感、节奏感,更可贵者那衣褶竟然是一部《论语》组成,置于放大镜下,是笔画严谨的蝇头小楷,这种别出心裁的佳作,丝毫看不出故弄玄虚,标新立异的做作气,而是自然舒展,书法与绘画处理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试想,在孔府中悬挂这样的画幅,无论是表现厅堂主人的气质,还是表现书画名家的艺术都会让人感到珠联璧合,浑然天成。
(3)绘画景观魅力独特
寺观壁画:宗教壁画的初衷是宗教教义的形象化的宣传品,但是宗教绘画艺术中体现出的高度艺术技艺,却是人类的宝贵艺术财富。寺观壁画早期多为洞窟壁画,晚期多为殿观壁画。我国现存的古代壁画很多,如敦煌石窟壁画达4500多平方米,另外还有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瞿昙寺壁画、北京法海寺壁画、永乐宫壁画、布达拉宫壁画等。敦煌壁画主要是佛教故事,如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这些壁画从公元4世纪后开始绘制,延续l500多年,有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画家精心描绘,素有“东方艺术明珠”美称。
比如172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以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为中心,旁侍观音,大势至两大菩萨,有罗汉、天王、夜叉、力士等眷属圣众,大家和谐相处,快乐幸福,伎乐、歌舞、弹唱、宝池莲花、飞禽杂鸟、楼阁台殿,一幅花团锦簇,歌舞升平,气象万千景象,尤其是飞天,这种传说中的“香音神”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宝山之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花雨,放百花香,每当鼓乐齐鸣,佛说法至天花乱坠的庄严时刻,她们即出现空中。唐代敦煌壁画的飞天面型丰满圆润,体态婀娜多姿,临风飞舞,自由自在,飞舞的彩带如游鱼戏水,飞鸟行空,自然新颖,非常美妙。这幅净变图,构图宏伟,气象阔大,人物众多,结构严谨有序,丰富的想象力和熟炼的绘画技巧都是空前的。
山西芮城县的永乐宫,是道教宫观。主殿为三清殿,殿内有巨型壁画《朝元仙杖图》即诸神朝拜道教始祖元始天尊的图像,为元代作品,有八个主神,金童、玉女、仙侯等近300个天神围绕四周。画长94.68米,总面积403.34平方米,像一条巨大的彩带,环绕整个大殿。主神稍大,有3米以上,随主诸神高度也在2米多,排成长长的四层,毫无杂乱堆砌之感,庄严的帝君、文雅的玉女,翩翩欲飞的真人,人格化的动物,神的面貌神情或和颜悦色,或横眉怒目,或温文尔雅,层次分明,前后照应。
汉画像石:全国画像石产地较多的地方为河南洛阳、陕西米脂、四川雅安、江苏徐州。这是一种特殊的画,原是墓葬石室绘画,特殊的空间位置——棺木内外壁,特殊的表现手法——石刻,产生特殊的效果——埋于地下不易风化,避水火自然灾变,因而至今鲜亮明晰如初。内容又同中有异——立于墓门的大都是铺首衔环一类带有“门神”色彩的造像,多为图案画,富有装饰性。两壁造像画幅较大,有实际内容,因墓主身份、性格、财势内容各异,手法或粗犷或细腻,或写意或写实。
例如,江苏徐州的汉画像石艺术馆,向东,顿现云龙湖秀丽清碧,方圆6.7平方千米,比起5.66平方千米的西湖要气派得多,使人感受到“楚山吴水万里余”的雄浑阔大;向北,仰望山岩如壁陡立,使人想起刘邦《大风歌》,项羽戏马台,楚汉雄风登时扑面而来。山麓一字排开三组四合院式的汉代宫室风格的展室里,竟然集中了330余方汉画像石,展出的177方镶嵌在展廊和展室内墙壁上,与整个建筑和谐一体,令人美不胜收。一块块画像石或展现男耕女织的平民怡然自得,或表现举杯飞饮的贵族奢侈无度,或是神话故事的光怪陆离,或是诸侯纷争的金戈铁马,真是异彩纷呈。
这些汉画像石中飨宴会饮、车骑出行、游射回猎、博奕游戏、舞乐百戏等几乎无所不包,这是最真实的汉代礼仪、典章制度、衣冠服饰、建筑样式、乐器种类的蓝图。比如《楼宇栉比图》,画面长3米。地主庄园内,巍峨的双阙,高大的门楼,鳞次栉比的楼阁显示出钟鸣鼎食的豪富。人物有两类,宽袍阔袖,峨冠博带的正饮酒作乐,周围有侍女打扇歌舞,来客个个头颅高昂,神态自若。周围忙碌的则短衣粗裙,或宰牲洗刷,或捧馔跪献,低首之态,劳碌之状使人悟到等级森严,贫富不均。
真想像不到,2000年前的刻工竟如此富于想象,现实和浪漫有机结合。几个平方米的天地,简陋的刀凿工具,既要集中概括现实又要驰骋想象,善于夸张,无名的工匠表现出光怪陆离的世界,金鸟为日、玉兔为月,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两尾相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鸾鸟、玄鹤、麒麟、腾黄,一个个祥瑞之物折射出人们祈求福寿的心情。
如《九鼎图》,传说后人如找到禹铸的九鼎即可江山永固,秦时攻取西周取九鼎,其一沉于泗水,画面上已有八鼎,另外一鼎已从泗水被人们用绞关铁索拉出水面,此时一龙跃出,咬断一绳,鼎重落于泗水,再不复出。此图预示了秦江山不固。
艺术上这是绘画与雕刻的结合。将石块磨光或大致凿平,采用阴线刻一一以细线刻出物像,细中求力,如高古游丝;浅浮雕一一粗犷的石面上凿去多余,物像略作弧面隆起,凝重古拙,粗中有细。飞动线条,立体的物像和谐相配。构图布局重繁密,台阁车马充塞天地,密不透风,高空填以飞鸟祥云,山涧饰以走兽松柏,但宾主分明,安顿有致,主题突出,条理愈显,繁而不乱,密而不塞,情感热烈,奔放粗豪,体现了楚汉雄风。如鲁迅所说“气魄深沉雄大”,亦如翦伯赞所说“一部绣像的汉代史。”
贺兰山岩画(局部)
摩岩壁刻:我国的摩崖壁刻遗存众多,是旅游的重要景观。摩崖壁画往往随势造型,早期的注重随意象征,以线条块面勾勒出物象的大致轮廓,比如宁夏贺兰山,山中有岩画300多幅和西夏文题刻多处,其中《太阳神》岩画,这是太阳发光的图案,总体轮廓为圆形,但处理成人形,有双眼、鼻、嘴,上部光芒正构成人物头发,类似古代图腾,是研究贺兰山少数民族的历史和艺术的珍贵资料。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就山石自然形势凿成,画面东西长15.6米,高9.7米,110余尊人像,大小不一,姿态各异。专家考证为东汉晚期的遗存,是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早于敦煌石窟200年,称为“九州第一窟”。造像中有佛教题材的三尊立佛、三尊侧卧的佛像,其中最精彩的一组是“涅槃变图”,是利用断崖下的红色石头凿成已入涅的高浮雕的释迦,半身仰卧,丰满庄严,背后的崖壁上,塑刻50余个头像,男女老幼,老少尊卑,头脸各异,神情凄楚,冠服不一,是佛徒对佛圣的深切哀悼。不少崖画采取雕刻和敷彩相结合的方法,如广西宁明县明江两岸的花山、珠山、高山、龙峡等地临江石灰岩峭壁上有许多崖画,画的场面很大,多以刀斧施以粗犷有力的线条,再敷以矿物制成土红颜料的色彩,有的直接以颜料画成,多为作战会师,庆祝大会,集体娱乐的场面,最大的画幅达170米,高44米,共有1300余人,最大的人像高3米,最小的高30厘米,多以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央,腰佩刀剑、铜鼓等,其他人物多为双手上举,两脚叉开,齐舞共跳,是研究当地古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