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服务行知书
7877600000003

第3章 旅游新导向(1)

书法绘画游

中国的书法文化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书法作品、书写工具、书法景观已成为现今旅游场所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之一。

(1)专项书法展览精品纷呈

各国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几乎没有不收藏中国书法作品的,而专题博物馆,如中国美术馆、荣宝斋、上海朵云轩、杭州西泠印社等都有数千或数万件书法珍品,这些作品很多是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还有一些是陵墓中出土的独一无二的珍品,或是辗转异国他乡,不惜重金搜求的作品。在近代战争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巧取豪夺,加之绢本纸本的保存困难,这就使那些能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价值连城。能一睹这些真品、珍品的风采当然是一种乐事。

故宫中的书画馆中所藏历代书画已达十万件以上。台湾也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书画名迹。为了使一些流失的书法作品重回故宫,我国领导人曾亲自过问,如溥仪出宫时携出并典当给外国银行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远帖》流入香港,为了不被人买走,1951年典当期满之前,尽管国库不盈,但周总理仍派人到港以重金将二帖赎回。有些则是文物收藏家奉献,如故宫所藏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唐代诗人杜牧所书《张好好诗卷》都是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捐献给故宫的。这些珍贵的作品和保存收藏的动人故事都是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

(2)对联匾额是景点建筑重要的饰品

在中国厅堂的传统布置中,室内的书法中堂、条幅,立柱上的楹联抱柱,堂上悬挂的匾额都是书法作品。比如故宫乾清宫,这是皇帝的寝宫,中间“正大光明”匾是清顺治皇帝亲书。颐和园万寿门前的长廊共273间,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檐亭,亭内有“留佳”、“寄澜”、“秋水”、“清遥”等匾额,这些皆是慈禧太后亲笔书写,再做成金字匾额的。可以说好多对联匾额、书法作品都是古今名人此地彼时而写,多将景情交融,成为点睛之笔,令游人思绪万千。例如黄鹤楼一楼东面是关山月作联,并亲书:“龟伏蛇盘,对唱大江东去也;天高地阔,且看黄鹤再来兮。”将黄鹤楼的景,楚地天高地阔,长江滚滚东去勾勒出来,还将此地龟伏蛇盘的典故,黄鹤飞去的传说,苏轼大江东去的诗文巧妙融汇其中,不愧是写景的传神之笔。而有些地方景色虽然普通,但因为有文人雅士的书法便提升了景点的品位。

(3)书法景观独特魅力

中国特有的碑刻文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的旅游景观中的人文价值很多是通过碑刻实现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中碑刻众多,可以说“无景不碑,无碑不妙”。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配合是那样默契,以山石为纸,以锤凿作笔,在天地间尽情显露他们的豪情壮志,将“逝者如斯”的岁月化成山川灵秀中的永恒。

摩崖石刻:将名人书法刻于高山丘陵的石壁之上,此手法历代相承,使石壁之上成为历代书法家大显身手之地。比如天津盘山石刻、山东泰山石刻、浙江普陀山石刻、河南嵩山石刻、湖南九嶷山石刻、浯溪露天诗海碑林石刻、广西桂林象鼻山还珠洞石刻、三峡夔门石刻、湖北黄冈赤壁石刻等。

泰山石刻“从善如登”

摩崖石刻往往是人们触景生情的即兴之作,内容常常深蕴哲理,让人顿开茅塞。泰山,从朝阳洞向上,渐渐接近十八盘,山路越来越险,似乎是在登天,猛抬头,忽见摩崖石刻——“从善如登”,落款禁不住岁月磨洗,模糊不清了,但四个大字雄浑雅健。非大手笔而无此风。“登山”与“从善”相连,发人深思,耐人回味。“从善”是像“登山”一样难,从山下到山上,最近的蹬级近7000级,最险处近75度,一步步向上,道中迷雾冰滑,使人心跳加速,虚汗直淌。“从善如登”不仅看到登之难,而且还看到登之可能。十八盘上,许多登攀者还在不畏艰难地向上盘登。正是不断地攀登,才会从山崖最初凿几个脚坑,到铺设磴阶,到安装缆车,登攀者越来越看到登之可能,并不断创造登山条件。可见,“从善”虽难如登山,但只要克服自身不善,最终还是可以走从善之路的。其实“从善如登”,不仅看到登之困难、登之可能,更尝到了登山之乐趣。攀登,阵阵山风拂过,令你神爽目明;登上玉皇顶,立于泰山极顶,鸟瞰天梯高悬,侧听松涛和鸣,置身茫茫云海,沐浴霞光之中,连绵山岭好比起伏海浪,个中快慰岂是不登临者所能体会!摩崖石刻“从善如登”,好在依附奇景,由景生情,由情美领略哲理美;好在画龙点睛,让人从对景物内蕴美的提炼概括中得到理念美的升华。

摩崖石刻是旅游的宝藏,只有深入挖掘,才不会使美失之交臂。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山崖洞壁上到处有文字刻石,历代哲人,儒法释道荟萃于一山,细看内容,最多的是劝善戒恶之辞:“峰从天外飞来,见一线光明,万壑松涛开觉悟;泉自石边流出,悟三生因果,十方华臧征根源。”看来是佛门长老巧借飞来峰典故,苦心引导人们觉海渡航。果然在石壁上就有信男善女刻下的“万缘放下,一心念佛”的誓言。不过毕竟也有人不信这一套的,有一佛门子弟题下了:“泉水逐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峰峦或再有飞来,坐山门老等。”分明对佛家飞来之说发出疑问,富有揶揄调侃之意。洞壁上有一方石刻更为直率,这是一对夫妇同游飞来峰刻下的,“合山水乐,成君子心”。可见他们丝毫不受佛法的劝戒,而是尽情领略山水之乐的。古代游客以其特有形式进行着笔墨之战,诸说并存。石刻如此之多,若整理编排,对探究古代思想发展的脉络,了解当时游客的心态,追溯古时风俗民情,将会是十分有益。

碑林:我国碑林很多,自秦汉始有用石刻记功记事的风俗,后来愈演愈烈。现存南京阳山的一块明代碑材,高达70多米,重5000多吨,巨大宏伟,终因太重而无法启用,碑林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专题性碑林,如曲阜孔庙内存有两汉以来历代碑碣2300余块,其中有几个专题,一为歌颂孔子道德文章的,如孔庙前的两座御碑亭,碑高6米多,宽2米多,13个碑亭中,共有碑55幢,其中康熙的碑重65吨。这些碑文是唐、宋、元、明、清、民国7代所立,内容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修整庙宇的记录,不仅有汉文,还有蒙古文刻成。二为碑刻荟萃,东庑内还有汉代碑刻19块,魏晋南北朝碑刻6块,其中乙瑛碑、孔谦碑、孔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等都是著名的碑刻,是研究古代书法艺术及字体演变的可贵实物。

碑林中另一情况则非专题内容,而是以内容丰富多彩取胜。如西安碑林,历代碑碣2300余件,唐宋明清时代并容,篆隶草楷书体竞艳,颜柳欧赵风格媲美。最初是北宋元祐五年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十三经》、《石台孝经》而逐步建成。历经金元明各代收集,规模渐大,清初始成碑林。如今已形成7座大型陈列室,7座游廊和一个碑亭。其中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的《开成石经》共114石,两面刻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孝经、论语、尔雅12部经文,共计65万252字,有石质文库之称。

三是园林中的诗条石碑刻,苏州园林,厅堂鳞次栉比,游廊曲折蜿蜒,廊墙上嵌有一方诗条石,仅是留园,六七百米的长廊上就有30多方。那是又一种风格,刻意雕琢,精益求精,恰到好处,点到人心,使原本精巧秀雅的园林满壁生辉,平添了无限风韵。

书法名人故地:有一些人文景观专为书法名人而设,这些景点与名人的经历和书法有紧密的联系,而后人到此凭吊活动多是围绕名人书法展开。如湖南祁阳浯溪,原是唐诗人元结卸道州判史,途经此地,爱其山水胜异,遂寓溪畔。他将自己所撰的《大唐中兴颂》,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写成楷书,摩刻于江畔数十丈峻峭之石壁上,石刻高284厘米,宽300厘米,共21行,行20字,字径15厘米,述安史之乱、玄宗逃蜀、肃宗即位、克复长安、洛阳之事。由于“颜鲁公中兴颂为书法家规矩准绳之大成”,且“文、书、岩”都奇,有“三绝”之称。从此游人日多,题名刻石几乎遍山,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清何绍基、吴大澄等留有墨宝,而且清代越南使者来我国途经此处也留有刻石几块。如今这里依托《中兴颂》碑复原的元结故地浯台、浯亭、浯溪“三吾”景观,碑楼,三绝堂,元结、颜真卿的石刻塑像成为湖南重要景观。浯溪碑林书法名人故地总是追求书法的清新、雅淡、中和之美,这种内蕴的美使景观的生命之树常绿,以兰亭为例:兰亭是为纪念东晋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而建,永和九年(353)三月上旬巳日,王羲之邀集宦游或寓居在绍兴的名流谢安、谢万、孙绰等41人,到稽北丘陵的兰亭去饮酒赋诗,这就是著名的兰亭之会。席间,名流们一共做了30多首诗,王羲之为这些诗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相传王羲之一时兴来,用鼠须笔在乌丝茧纸上,把这篇32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这篇文章成为我国书法艺术上登峰造极的作品。为纪念这次盛会,当地官员纷纷在此建堂筑亭,代有增添,才使之跻身江南著名的园林行列。

首先以文中的意境定出全园的基调。这基调即是雅、秀、清。《兰亭序》产生的时代,正是雕辞琢句的骈体文逐渐风行的时代,羲之独创一格,以清新朴实的语言反映现实,直抒胸意,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王羲之当时虽以右将军的头衔出任会稽郡内史,但他却不醉心于功名利禄,相反和稽山鉴水朝夕接触,“山阴道中行,如在镜中游”,欣赏自然美景,可谓人雅、文清,体现在文中的意境必然是清新优雅,而这“清雅”二字就成了全园的“诗眼”。进入兰亭,确如《兰亭集序》所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造景者一是以崇山峻岭为倚托,造景时又都是以建筑不太高,形体不太大的厅堂馆室,和高山形成对比,以高山反衬其清幽;二是以自然景观为主,呈现自然的开朗、明秀之气,亭阁仅仅作为点缀。以“曲水流觞”景为例,该景是由一溪一亭一画组成,流觞亭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四面周廊;迎面的荷池内,莲叶无穷碧,荷花别样红;亭内上悬“曲水邀欢处”一匾,下挂兰亭修禊图一幅,这是扇面形兼工带写的人物山水,用笔端正,上色淡雅,记载了当年修禊的盛况,画中王羲之等42人,散处在一湾曲水之旁,或坐或卧,或饮或吟,有的正握笔撰写,有的却拈须沉思,有趣的是那曲水中,一个个酒杯由荷叶托着顺流缓缓而下,杯停之处,便是杯旁文人吟唱之时,枯墨者要把觥饮酒,不剩点滴,真是雅趣。

其次以文中内容构景,王羲之在绍兴生活了很长时间,留下了许多与他的书法有关佚闻佳话。构景者在建造兰亭时,采撷王羲之书法生涯中最闪光的片断,巧妙地触铸在景物中,以作为写作《兰亭序》的补充解说。鹅池,一汪净水,池边黄石参差错落,取法自然,周围古树嵯峨,浓荫披洒,池上架三折石桥,白鹅戏水幽闲自得,待有人上桥,几只鹅便向桥游来,曲项高歌,水清、树绿、石黄、鹅白,再和谐不过了。鹅池碑,入园穿过竹林小径,迎面是一座三角形的鹅池碑亭,“鹅池”两字,行书字体,字大如斗,笔势开张,点画飞动,潇洒纵横,确是“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相传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合写,不仅书法父子相传,而且爱鹅也先后相继。戒珠寺,兰亭原有一贫僧,该僧年纪尚小,聪颖好学,羲之曾用心辅导他学书,其时羲之有一双明珠,他常转动明珠在鹅池边观鹅戏水,一日,他突然发觉珠子少掉一颗,疑是小僧所取,不由叹息人心叵测,小僧知情后,欲辩无语,竟悬梁自尽,刚好厨师见池中一鹅不精神,宰杀后明珠竟在胰囊中闪耀,羲之得知无限惭愧,特舍宅为寺,起名“戒珠寺”,成为兰亭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