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服务行知书
7877600000005

第5章 旅游新导向(3)

绘画名人故居:我国绘画名人故居很多,尤其明清时期的著名画家几乎都能寻找到他们的故居,漂泊异乡的作画场所。明清以前由于战乱频繁,很多故居都难寻真迹,后人往往依史书记载重建复建,如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就是改三苏故宅为祠,是清代康熙四年重建的,所幸其中有苏轼书法、绘画拓本,自然引动人们来此凭吊。明清距现今不远,所以名人故居比较易于保存,如扬州金农故居、兴化板桥故居等。有些地方,如果不是一代画家所居,而是代不乏人,先后相继,这样的画家名人故居就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浙江西湖的西泠印社,首先景致好,濒临西湖,坐落孤山之旁,林木清幽,亭台楼阁,依山傍水,水池、曲径、叠石恰到好处,白居易偃息的竹阁,苏东坡题联的柏堂,人行其间立即感到神爽目明。其次历史悠久,不断有名画家在此主盟,它创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当时杭州金石家丁仁、吴隐等在数峰阁研讨印学,继而发起成立金石书画的学术团体,于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到1931年正式成立,公推书画家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著名书画家王福厂、李叔同、丰子恺、马公愚多人参加,鲁迅也是座上宾,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等也远渡重洋,赶来入会,再次印社画幅遗墨众多,仰贤亭有名印人丁敬、郑板桥、赵之谦的画像,凉堂上有岳飞草书《洗马赋》碑刻,龙泓洞前皖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的立像,任伯年为吴昌硕所绘的《饥看天画像》。最后吴昌硕的纪念室,内有日本雕塑家西常雄女士仿照其父朝仓文夫所作吴昌硕像重塑而成的吴昌硕像。吴昌硕的画重神韵气质,挥洒奔放,大笔落墨又能细心刻画。吴昌硕当年曾在此创作,成为一代宗师,他曾在此纵目观望,从峰峦含翠中吸取营养,感到骈罗于胸,爱此地清心悦目,而有“观乐”之说。

我国的雕塑艺术宝藏极其丰富多彩,分为佛像雕塑、建筑雕塑、工艺雕塑、陵墓雕塑等。

(1)佛像雕塑

主要有石窟造像、山陵造像、殿堂造像。全国现存的大型石窟群有百余处。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全长809千米,至今留有492个石窟,保存有2000躯以上千姿百态的塑像,最小的仅十几厘米,最大的有33米高,和天安门高度(33米)不相上下。类型十分丰富,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的塑像。甘肃敦煌莫高窟多为泥质彩塑,有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因为是彩塑,十分注意人物比例和面容表情。例如243窟释迦塑像,为北魏作品,神情庄严谦和,衣纹线条流畅,富有动感,有“曹衣出水”的美称。

400多石窟中,唐代的塑像有200多个,如159窟7尊,为佛弟子、菩萨、天王,依职责使命不同,面容、姿势、装饰也不尽相同,衣饰和花纹很明显是唐代式样,可清晰的看到唐代文化掠影。

摩崖造像南北皆有精品,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依山凿龛,1千米的山崖上密布53个大小石窟,1100多窟龛,51000多躯造像。其中20窟释迦牟尼造像高13.6米,两肩宽阔,体魄健壮,面庞圆润,鼻梁高直,眉眼细长,十分庄严安祥,附近的坐佛,飞天、火焰纹饰,既继承汉画像石高浮雕和阴纹线刻手法,又吸取了印度佛教艺术特色,为石窟早期造像的代表作。

此外,还有用整座山雕凿而成的巨大佛像。四川乐山大佛是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崖凿成的弥勒坐像,地处凌云山西壁,南泯江东岸,面临大江。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肩宽24米,头高14.7米,眼长3.3米,耳长7米,耳孔可并立俩人,脚背可围坐百余人,是世界上最大石刻佛像,从713年开凿到803年完成,耗时90年,俗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我国寺庙佛像分布很普遍,其中四大佛教圣地都是不同菩萨的道场,有众多佛像,艺术价值极高。

我国佛像和国外雕塑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利用人们心理的等级观念,故意将佛、菩萨、罗汉塑造成大小不一,即使同处一殿,大小悬殊很大,但拜谒者却丝毫不认为不和谐。二是发明了薄纱艺术,即佛像外罩一层薄薄袈裟,透过纱,肌肉块面仍很明朗,但又避免局部器官外露造成的不雅,更为含蓄,而薄纱的衣褶如“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三是表面为立体,实际都靠壁而坐,正面塑造精细,反面比较粗疏,如浮雕一般。四是雕刻与敷彩结合,一般装金像的眼珠、眼白、眉、毛、嘴唇皆敷彩色,这样以俭省的笔墨造成生动的效果。佛像时代感极强,分为南北朝时期的悲惨世界理想化身的佛像、唐代封建盛世曲折反映的佛像、明清时期世俗化的佛像。南北朝像多为石窟像,由于天下大乱,此时佛像形体清瘦,面容悲天悯人,秀骨清相,婉雅俊逸,分明是门阀士族贵族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南北朝时寺庙林立,“南朝四百八十寺”中佛像众多,盛唐时期佛像是现实世界中的李唐王朝的化身。尽管从宗教艺术的本质看,它只是封建盛世虚幻的颂歌,但是这支颂歌却奏出中国古代佛像艺术的最强音。

如龙门石窟中的佛像显得健康丰满,躯体高大,神情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似乎极愿接近人们,帮助人们。

雕刻手法上,圆刀代替了平直的刀法,不论是形象本身还是衣褶的变化,已经没有了北魏那种突兀的转折和生硬的棱角,显得更加光彩照人。明清时期,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使佛像艺术更写实,更具有人情味。比如云南昆明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彩塑像。

麦积山观音的站像,面形丰满,体态婀娜,温柔娴静,秀丽妩媚,俨然是窈窕淑女的化身。在她身上神的形象和气质已大为减弱,成为既有淡淡的宗教观点又有浓浓欣赏趣味的雕塑品。

(2)建筑雕塑

明清以后,园林建筑雕塑逐渐兴盛起来,窗门隔扇、梁柱斗拱的木雕、门前石狮、屋脊殿角走兽、碑座桥梁、宝塔的石雕、门楼山墙的砖雕都表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可以说无论是内部空间美还是外部空间美,很多都是通过雕塑手段实现的。

木雕:江南园林擅长于木雕,建筑物内部装饰的梁柱、隔扇、罩、门、窗、栏杆、撑牙、挂落、雀替、斗拱等等都表现出一种图案美。如浙江东阳的卢宅村,是典型的封建家族的聚居点,从普通民宅到卢氏宗祠肃雍堂,集中了众多木雕艺术,走廊梁架上刻象头,梁头上雕双鱼,雀替上是蝙蝠浮雕,厅内梁头雕花也是鱼形,则是将大象改为云头,四周方窗外雕金钱如意边框,中嵌杏花花饰,窗下内为板壁,外为花框,是以木楞组合成花纹。檐柱间的挂落皆以镂空花框,翘角处的撑牙以木雕竹节,上刻竹叶浮雕,或以牡丹花做成梁头,使人想到变化之趣。细细观察便会发现,挂落纹饰巨部皆为直线,仅在转角处,略具曲折,而细部的雕刻则有方有圆,总的看来比较直率,刚中有柔,耐人寻味。

堂前16根檐柱,除转角处两根外,14根柱前的雀替,正反皆刻有浮雕,为群仙祝寿图,每个雀替上两面各为一个神仙,正厅中间的几个可看出是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铁拐李。虽然是在一尺五寸宽的雀替上雕刻,但人物眉眼毕现,个性强烈,形态生动,虽为楼堂装饰,但艺术价值极高,使人不由得想起清代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屋内装饰更为考究,正厅两壁及侧楼内部饰以木雕,现存面积约140平方米,其内容是名碑名画,有西岳华山碑:汉隶浅刻,字形端正,线条圆润;苏东坡的石竹,茂竹横于石下,枝干丰满,苍劲有力;宋代文学家韩琦的画竹,竹枝空灵,风旋叶飘,玲珑而又豪放;郑板桥的兰竹,兰香竹影,清风徐拂,精巧绝伦;唐寅的四幅花鸟,紫藤喜鹊,荷花鸳鸯,芦花飞雁,梅花鹤影,四季景色宛然笔底。

②砖雕。我国以砖为材砌房造屋的历史十分悠久,战国时期宫殿,砖块瓦当上就有高浮雕的角兽造型,以后以砖雕为饰几乎成为建筑时尚。安徽歙县长于建筑砖雕、石雕。如溪南村老屋阁为明中叶建筑群,阁内梁架、斗拱装饰雕刻精美,现今多处住宅仍为水磨砖门楼、门楣,上有磨砖贴面,以藻井纹、象眼纹、八卦纹、冰裂纹、冰片梅等等为多,中等住户门对面设有照壁,大户人家门楣、门楼上有砖雕,或佛教故事,或松鹤延年图案,或和合二仙,或牡丹花饰。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都是在烧好的砖块上刻成浮雕,不但具有装饰性,还很有国画韵味。有的住宅多处使用砖雕:月洞空窗,即只有窗框而无窗隔,窗框是用砖片水磨雕刻再拼镶而成,有海棠形、梅花形、荷花形、牡丹形、瓜形,本身就是十分精美的砖雕。什锦漏窗,用特制的小扁砖,水磨光滑,制成榫头,对缝拼接而成,图案形式皆不同,磨制雕刻之精,叠砌之巧,样式之美,构图之难,在他地较为少见。山墙花,如凤吹牡丹的砖刻为等腰三角形的砖雕壁画,牡丹位于顶端,凤凰刻于正中,四周饰以牡丹枝叶和葫芦花藤,皆为高浮雕。可贵的是凤凰羽毛丰满,姿态婀娜,花的枝叶正反卷侧,葫芦藤的疏密错落,花辦的内外聚散都十分逼真,极富层次。刀工明快,线条流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③石雕。石料常用来作为厅堂殿宇、楼塔桥梁的材料,如河北赵州桥上栏板石雕就是“蛟龙穿岩”的形象,艺术价值极高,轮廓分明,转折有力,体型矫健,龙头作回顾之状,龙身类似穿山甲之属,此形象蕴含其能穿岩通水之意。明清时期皇家园林追求石雕装饰,北京圆明圆的西洋楼、观水法虽然仅剩几根断柱残梁,台基屏风,但皆为高浮雕,这是将西洋雕塑特色结合我国石雕传统工艺的精品。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的28根柱皆为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l米,每柱净石为3.8立方米,重16吨,仅材料就耗资惊人。28根柱分布殿外周围。东西各4根,后檐10根,这18根都为八棱柱形,水磨光滑如镜,而每面浅刻9条团龙,这样每柱72条,共计1296条。应该说l000多条龙集于一处,又由于是团龙,雕刻之难可以想见,但这些龙首尾相顾,顾盼有神,而每条龙的位置、造型虽出众手,却宛如模制,显出严整的美。前檐的10根龙柱更为罕见,不是浅刻——只是在柱的表面,以浅浅的细线表示出龙的轮廊;而是高浮雕——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龙的形象。由于是高浮雕,所以龙体凸起部分超过龙体的一半,加之这种高浮雕不是在平面上雕琢,而是在圆柱上,让龙盘绕柱体,这就更见功力。每根龙柱上是两龙对翔,即从柱中分成两部分,下部龙绕柱升腾,龙首仰望上苍;上部龙绕柱下旋,龙首俯视下界,两龙对视。两龙首之间则是一颗宝珠,珠的周围火焰环绕。龙的周身鳞片严整,形如巨蟒,周围衬以祥云,那祥云有的处于龙体之间,有的则覆盖于龙身之上,吞云吐雾,栩栩如生,威力无比。每根柱的柱脚刻以高山海浪,这样就使龙处于山崖、海水、流云当中,体现出龙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气撼宇宙的威力。柱础则是覆莲柱础,恰似盛开的莲花倒覆于地。大成殿的10根龙柱总体一致,但每根都有变化,毫无雷同。从远处看,只见10根柱上万龙竞舞,气势雄伟,具有撼天动地的力量。

(3)陵墓雕刻

“视死如视生”是民族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大至皇帝,小至黎民百姓都在陵墓内外置放石雕,当然普通百姓是简单的,如徐州汉代的陵墓,皆为石制,棺椁内壁皆施画像石刻。帝王和王公贵族从秦汉以来一般都设石碑、石阙、墓表、石人、石兽。

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仅现在发掘占地2万多平方米,现有的4号坑、l号坑有武俑6000件,2、3号坑2000件,俑为陶制,即黏土雕塑后入窑烧制。数以千计的大型陶俑,不仅以宠大气势取胜,而且在形像刻划上表现出比较高的写实技巧,这些俑形体高大,一般高约1.8米、马高约1.5米,这一批陶俑形象面貌各不相同,显然系单个塑制,年龄、性格、表情各异,极为生动。如指挥俑相貌魁伟,面部深沉凝重,姿势庄重洒脱,一副身肩重任,决胜千里的豪气;仪卫俑衣袖飘逸,身体线条优美动人,面部端庄儒雅;发辫俑成熟壮实,有丰满的面容,紧张的肌肉,圆睁的双眼,开张的嘴唇,显现出威力无比,嫉敌如仇的神情,而发髻俑则是年轻的战士,纯真憨厚而略带稚气。表现出秦代尚武雄风。

汉代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跃马、伏虎、马踏匈奴、卧马具有独特的雕刻技巧和雄浑博大的气魄,都是以整石雕成,体积较大,最长在260厘米,最高为168厘米,工匠利用巨形原石的自然形态,拟就大轮廓,仅在关键处施以斧凿,结合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去粗取精,删繁求简,以自由流动的线与扭曲的团块结合,整体感、节奏感和动力感都很强。

南京丹阳一带分布有南朝的陵墓石刻,现存多为石兽,梁武帝萧衍墓前天禄、梁吴平忠候萧景墓前的石狮,梁南康简王萧绩墓前的石狮,陈文帝陈茜墓前的麒麟是代表作,这些石刻都以整块巨石雕刻而成,体形高大,如萧绩墓前的石狮,头部就近3米,造型大都作昂首挺胸,阔步向前姿势,气势极其威武雄壮。在造型手法上夸张变形,更注意突出其矫健有力的外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