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名胜行知书
7877400000033

第33章 明孝陵

明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市城东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上。这是明朝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其地面建筑虽然早已毁坏,但遗迹尚且完好。陵墓的建筑布局,为以后各座皇陵的修建所仿效。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明孝陵中埋葬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和其皇后马氏。明孝陵之东,即东陵,还有太子朱标的陵墓。

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是安徽凤阳人。他是一位孤儿,生活贫困,曾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后来,他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当上了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并建立了明王朝,他是明朝第一位的皇帝,年号洪武。

与历史上另一些皇帝相同,朱元璋在生前动用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为自己建造陵墓。首先,他选中了南京东郊独龙阜这块地方,并将原来修建在阜上的一座佛教寺庙开善寺搬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孝陵的修建正式开始。历时五年,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座皇陵基本建成。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皇后马氏病故,并葬入墓中。马氏就是孝慈皇后,所以这座陵墓也被称之为孝陵。然而,明孝陵的地面建筑并未因此结束。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孝陵大殿完工。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同年葬入墓中。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建筑明孝陵的工作才最终告一结束,前后花费了整整30年。

据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打开了南京城的13座城门,并抬棺材,出城埋葬。

有的说,朱元璋的陵墓在城西朝天宫的三清殿下,有的说在皇城的万岁殿下,有人甚至说在北京的万岁山上。这些,或许是疑冢,也恰好印证朱元璋生前多疑的心态。

南京明孝陵规模庞大。据记载,孝陵的围墙长达22.5公里,其长度是当时南京城墙的2/3。陵园的总体布局,与北京的明十三陵基本一样。这表示北京的明十三陵是根据南京明孝陵格局而建造的。

南京明孝陵陵园的大门叫大金门。门楼早已毁坏,现在仅剩三个门洞。门前现存三座石碑。一座是下马碑,俗称下马坊。碑上刻写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大字。这表明,此处是陵园大门,大小官员都得下马步行,以表示对先帝的尊敬。第二座石碑上刻有“神烈山”三字。此碑立于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第三座碑人称禁约碑,立于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碑文重申了保护孝陵、严禁破坏“龙脉”的各项条例,违者斩。此时,明朝政权已危在旦夕,农民起义军的声威,已使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他立此碑的目的在于,借用保护先帝陵园的名义,发发余威,以图苟延残喘。但是,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三年之后,明朝灭亡,在北京的景山上,崇祯皇帝吊死。

坟丘到大金门前的下马碑,约有2.5公里左右。在这个陵区范围之内,原来建有碑亭、棂星门、方城明楼、棱恩殿等建筑,立有石人石兽,修有玉河桥等。现今,除石兽、石人、石桥还保留之外,其他的建筑早已毁坏,但仍然保存得相当完好的遗迹。

四方城即过去的碑亭。但是,碑亭已毁,大碑四周的围墙和门洞尚存,所以人称四方城。这里还立有一座石碑,高8.78米。这就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为明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所写,上面有将近2700个文字,传扬了明太祖生平的丰功伟绩。

位于神道两侧的石刻群。神道长约1公里,为弧形,中间围绕着一座梅花山。在神道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每种石兽都是两对,一立一蹲,形态高大而又生动。石兽之后,立有华表一对。华表高6.25米。雕刻精细,洁白如玉。接着,是两对武将石像和两对文臣石像。在文臣和武将中,各有一对年轻者,没有胡须;一对年长者,留有胡须。文臣儒雅,武将威猛,别具特色。

方城明楼。此处建筑沿南地轴线布列。在陵门的红墙上,写着“明孝陵”三个大字。门内,立有清代皇帝参谒孝陵的碑刻。其中,以康熙皇帝手书的“治隆唐宋”碑和乾隆皇帝的行书诗碑最为有名。棱恩殿早已毁坏,仅剩殿基。现在,这里陈列着朱元璋的画像等有关文物。方城城墙高20米,有券门和隧道直通墓门。隧道的尽头有一座石碑,上书“此山乃明太祖之墓”。明楼已经销毁,仅仅剩下了柱基。

宝城宝顶,位于独龙阜上,在方城之后。宝顶为一座土丘,直径达400米。宝顶的周围是砖砌的围墙,这就是宝城,周长约1公里。宝顶之上,芳草萋萋,松柏苍翠,一片自然景象。在宝顶下,埋葬着朱元璋的墓穴。

据文献载,自明孝陵建成后,曾养梅花鹿千头,植松10万株。鹿颈上挂着银牌,人称长生鹿。到明朝末年,梅花鹿和松树都完全损失殆尽,真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