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帝王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从公元前206年起,到公元前一年止,西汉先后有皇帝11位。其中,有两位皇帝的陵寝建在渭河之南,即汉文帝的霸陵,修在白鹿原,这里还有他的母亲薄太后的南陵;汉宣帝的杜陵,建在杜东原。除此之外,另外九位皇帝的陵墓,都分布在渭河北边的咸阳原上。这九座皇帝陵墓,从兴平县的南位乡到高陵县的马家湾乡,一字排开,长达50多公里。东西处分布着的这些陵墓有:汉昭帝的平陵、汉武帝的茂陵、汉平帝的康陵、汉成帝的延陵、汉哀帝的义陵、汉元帝的渭陵、汉高祖的长陵、汉惠帝的安陵、汉景帝的阳陵。
汉代帝王陵墓建筑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依山为陵;一种是以黄土夯筑的方形坟丘,上小下大,顶部平坦,状似覆斗,即所谓的“方上”。在这两种建筑形式中,汉代帝王陵的建筑以方上为主。依山为陵的皇陵,只有汉文帝的霸陵一座。但是,依山为陵的这种建筑形式,对以后的皇陵建筑也产生了影响。像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唐太宗的昭陵等,同样采用这样的形式。
汉代帝王陵的陵园建筑规模都比较庞大。一般说来,每座陵园的占地面积在七公顷上下。陵园为方形,四周修有高大、结实的围墙。东、南、西、北四面,各开城门一座。东门为正门。四门的门道两侧,各建土阙一座。这样布局的陵园成了一座城堡。
墓冢位于陵园的南部,是陵园的中心。按照汉代墓葬制度的规定,墓冢高十二丈;墓穴方百步,高一丈七尺;有墓道四条,每条均可通过六匹马拉的大车。在汉朝,皇帝和皇后都埋葬在一个陵园中。但是,汉高祖时,帝后同茔不同穴;以后的各代皇帝,帝后同园不同茔。一般地说,后陵在东,帝陵在西。这种布局形式酷似长安城。因为,在首都长安城内,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在城西,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城东。
在陵园内外,还建有寝殿、便殿、庙宇等祭祀性建筑。寝殿是安放皇帝衣冠等物的地方,人们要像生前侍奉皇帝那样来侍奉皇帝。便殿中放置着皇帝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举行埋葬仪式时使用的器具。这里也是陵墓管理人员办公、休息和举行宴会的场所。庙宇就是皇帝的陵庙。这是供奉皇帝神主牌位的地方。从汉高祖时起,寝殿等建在陵园之内。从汉景帝时起,寝殿等便修建在陵园之外了。寝殿、便殿和陵庙,都是人们举行日常祭祀的场所。当时规定,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举行祭祀活动是相当频繁。
汉代帝王陵的陪葬墓好像群臣朝见皇帝,大多都排列在皇陵东边。有的陪葬墓群规模很大,如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至今还可以看到的陪葬墓冢就有60多座。陪葬的人员,一般都是功臣、大将、后妃等。据文献记载,长陵的陪葬者有萧何、周勃、曹参、王陵、周亚夫、戚夫人、张耳、纪信等。汉武帝茂陵的陪葬者有卫青、霍去病、金日碑、霍光、李夫人、董仲舒、公孙弘等。汉宣帝之后,陪葬者都是些宦官和外戚。
为给管理带来方便,汉朝政府在各座皇陵中设置了园长、陵令等官职,并派遣清扫人、植树浇树人、守陵人等。这样的日常工作人员,一般各陵就有几千多人。
从汉高祖刘邦时候起,汉朝政府就在各座帝王陵北设置陵邑,把贵戚、功臣和地方豪绅等迁到那里去居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帝王陵园。这样,在当时汉代首都长安城外,便形成了数十座新的城邑,有的甚至还发展成为县,如汉高祖的长陵县,汉惠帝的安陵县,汉景帝的阳陵县,汉昭帝的平陵县,汉武帝的茂陵县等等。这些陵邑,有的紧靠着皇帝的陵园,有的离陵园一二里或三四里不等。到汉元帝时,废除了这种陵邑制度。
西汉时的陵邑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其中,茂陵和长陵的陵邑为万户,其他各陵为五千户。
在西汉帝王陵中,地面建筑的豪华而庞大,早已经毁坏几乎罄尽。但是,直到今天,有的封土依然高大,状如小山;有的墓前石雕,如霍去病墓前的石兽等,保存依旧完好。在汉代帝王陵区,遗迹片片,堆积物也很多。人们在这里先后发现了几何纹和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纹空心砖,发现了陶水道管、筒瓦残片、瓦当,以及石子铺砌的路面等。在地下,有人还挖到了很多的制作精美的陶制动物俑像和陶俑,不管是在历史研究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