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晋江,有一条横卧海上长达五里的长桥,叫做“安平桥”。
“安平桥”又曰“五里桥”。因为它是处在晋江县安海镇西畔,所以俗称“五里西桥”。
闽南的大小桥梁,数以千计。如果从建筑时间上看,以唐五代时候的“偃月桥”、“浴日桥”最古;如果从建筑工程之艰巨看,习惯上推“洛阳桥”。可是,从建筑长度上说,便应该要推举“安平桥”了!
“安平桥”位于晋江县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波上。据《晋江县志》载:“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宋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362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安平桥”筑成之后,赵令衿兴致勃勃地写了一首诗云——
为问安平道,
驱车夜已分。
人家无犬吠,
门巷有炉熏。
月照新耕地,
山收不断云。
梅花迎我笑,
为报小东君。
“安平桥”的结构,全部用花岗石平构而成。桥面用大长石条铺成桥板;桥板又阔又厚,最长者可达四丈左右。可见当时石料工程之艰巨。桥之每间,都是用六、七、八条不等的石板平铺而成。据传说和私乘族谱记载,这样的巨石,多从咫尺遥对的金门岛开采海运而来的。桥之桥墩,皆用方石条和方石块砌成长方形和一边筑成船形之状。
桥之上面两旁,置有形式浑朴的石塔;石塔之上有装饰石雕佛像。其桥端还有惟妙惟肖的石狮子柱和负于石柱的石将军,以及各种花边图案雕刻。
整座桥上面,分别置有五个小亭,多祀菩萨。它不但是这长桥的装饰艺术,也好让长桥上的行人在此小憩。亭子外面,有雕成各种体式的石栏杆,作为桥上的遮护。可惜,今仅存“中亭”和桥头的“水心亭”了!那“中亭”有二尊石雕的守桥将军,躯高一米五十九至一米六十八。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其形象魁伟,姿态英武,精神百倍,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创造智慧!
使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中亭”的石柱上,镌有姿势飘逸的对联,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名句。
“安平桥”原有篆书丰碑,早已废。据清人龚显增《亦园脞牍》载:“丁丑由安平趋漳郡,道出西桥,见篆书丰碑,屹立桥上……碑题‘安平桥’篆书三字,字径二尺,配搭匀整,气象峻嶒,旁款一行,正书云:‘左迪功郎南安县尉陈大方立’。刊者刘师岳。大方绍兴末任南安县尉”。
可知“安平桥”建成之后,曾立丰碑,而且至清朝丁丑龚显增时候还耸立不灭。经福建文管会呈报中央,于“中亭”也立一丰碑,上镌隶书“安平桥”三个金字,款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我国其他很多伟大的桥梁建筑一样,“安平桥”历代以来被诗人词家冠以“卧龙”、“飞虹”等等壮丽的称号。明朝时候,闻名全国的学者蔡清的得意学生陈紫峰,有一天和他的好友黄凯、史笋江、曾渐溪同游“安平桥”,正遇骤雨,他们在桥上却兴致勃勃地聊起雨中的海上长桥胜景。史笋江于是出了一隅,道:“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黄凯不假思索,信口对道:“长虹高挂一条金带束天腰”。不但对得很工整,意境也甚佳。
“安平桥”建筑之伟大名闻全国及海外。它和赫赫有名的洛阳桥在建筑上是有区别的:洛阳桥以神话传说出名,是建在江头;“安平桥”却建在海波上。它的建筑工程之伟大,结构艺术之优美,正体现我国劳动人民光辉灿烂的艺术才能和伟大的创造力量!
当代诗人郭沫若1963年间到这里来,曾为它留下了一首律诗——
五里桥成陆上桥,
郑藩旧邸踪全消;
英雄气魄垂千古,
劳动精神漾九霄;
不信君谟真梦醋,
爱看明俨偶题糕;
复台诗意谁能识,
开辟荆榛第一条!
由于时代久远,山移谷变,这海上的桥几乎已经变成陆上的桥了。但是它的面貌,却没有改变,它的姿质,仍然那样雄伟壮观。
——原载《厦门日报》1979年,又载《福建青年》杂志1979年12月号,又载菲律宾《商根》1989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