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育的秘诀是真爱
7852600000032

第32章 教子应有平常心

如果父母们都“志在必得”,那么传递给孩子的可能是焦虑的情绪、失败的体验。

一个17岁的高中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惊动了媒体,也惊动了整个社会。这就是人们曾经备加关注的“徐力杀母案”。说起来,徐力杀母的原因极其简单:只是因为不能忍受母亲的唠叨。然而,这不堪唠叨的背景确是深刻的、沉重的:因为他担负不起母亲那沉甸甸的期望――必须考进班里的前10名。于是,在疯狂和压抑中,徐力走向了毁灭。

当惨案发生以后,人们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徐力是个看起来很文弱的男孩子,这样的一个大孩子怎么可能向自己的母亲举起凶器呢?《中国教育报》的记者周大立采访了监牢里的徐力,请大家看一看凶残背后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隐情:

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从小爸爸妈妈就很疼爱我。因为爸爸在外地铁路上工作,这个家里的里里外外全靠我妈妈。妈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爱护我,而且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但有两件事对我来讲记忆深刻。

有一年,那还是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希望我和妈妈一起到他那里生活,妈妈不愿意,为此,妈妈与爸爸大吵大闹。爸爸一气之下,把我带到他工作的地方,要独自抚养我。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调和,这件事情才算平息下来。从此,在家里我就害怕他们俩吵架。

这以后,我就跟妈妈生活在金华,爸爸一般一星期回来一次。我逐渐成为妈妈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妈妈唯一的希望就是我好好学习,将来能够考上重点中学,有个好工作。上小学和初中期间,我也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那时候,爸爸妈妈都为我感到高兴。而妈妈自己也挺要强,业余去读电大,还拿到了大专文凭;在单位里妈妈还是工会主席。虽然爸爸不常在身边,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挺舒心。

第二件事就是考高中时,我虽然进了重点学校的重点班,但因为没考进自己想去的省重点金华一中,我们一家三口为此抱头痛哭。此后,我暗暗发誓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高一上半学期,我的成绩排名是全班倒数第二;到了下半学期,我一跃升到第10名,妈妈很高兴,再三嘱咐我,以后每次考试成绩都应该排在班级的前10名。但我知道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不容易,因为我已经尽力了。

这两年,我妈妈常说,现在下岗的人这么多,工作难找,自己单位的经济效益这么不好,烦恼的事情也特别多,生活过得很清苦,如果我学习不好,妈妈活着也没有多大意思。如果考不上重点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还能有什么出息……这些话在妈妈心烦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唠叨,她整天就是让我学习、学习!连我唯一的爱好踢足球也被妈妈严厉禁止,真是没意思。

我知道妈妈日子过得很辛苦,但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啊,可是妈妈从来就不问问我。有时候我想说上两句,妈妈就又开始了没完没了的唠叨。久而久之,我跟妈妈就很少对话沟通。碰到烦恼的事,我大部分是憋在心里,有时候实在是憋得慌,就到野外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

去年(即1999年)11月底,妈妈在家长会上得悉我这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排在了全班的第18名,回到家后很生气,用木棍和皮带把我狠狠打了一顿,并狠狠地对我说――如果你以后再踢球,我就把你的腿打断!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你必须考到前10名,否则,你自己看着办!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你也没关系!我当时真的好害怕妈妈因为我考不到前10名而打死我。这件事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妈妈整天就逼着我要考前10名,我感到压力太大了,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那天,也就是1月17日下午1点多,妈妈在自己的房间里绣花,开着电视机。我削了一个苹果走过来,边吃边看电视。妈妈就说,“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你要考进班里的前10名。”我说,“很难考的,这不太可能。”妈妈说,“那你还看什么电视?还不用功一点。”“我已经够用功的了。”妈妈的脸马上沉了下来,“期末考试如果不考前10名,你自己看着办!进不了前10名,以后还怎么考重点大学……”

我听了之后没吭声,我知道妈妈的唠叨又开始了。我拎着书包准备到学校去。在门口换鞋的时候,我停住了脚步,看到门背后鞋柜里有一把木柄榔头。我把榔头放进了书包,然后走进妈妈的房间,借口找感冒药。妈妈正在低头绣花,我走到母亲的身后,拿起榔头,就朝着母亲的后脑勺猛击过去……

从表面看,徐力杀母是一起很偶然的案件,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很多必然因素。如果从教育的角度看,徐力的母亲缺乏一种对待孩子的平常心。什么都想追求最好的,什么都希望得第一,不能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选择和孩子的实际能力,不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事事都想控制孩子,这样的教育,其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悲剧。

天津市儿童医院曾对抢救的22例自杀少年的自杀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因学习压力过重而导致自杀的竟高达45.5%,高居自杀原因的第一位。同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的调查还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考进大学的占91.7%,希望孩子将来读博士的达54.9%。然而,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大量扩招,但当年能够上大学的考生只占同龄人的20%。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很容易导致父母和孩子的成就焦虑,甚至出现自杀的悲剧。

在日本,每年上大学的同龄人在50%左右,而我们国家和日本相比相差许多!这是由我们国家的国情决定的。也就是说,无论父母如何高期望,无论孩子如何拼搏,如果只以考进大学为成功的标准,那么,享受“成功”果实的仅有20%的家庭,而另外约80%的家庭注定要成为失败者。如果父母们都抱着“志在必得”的决心逼迫孩子,而不是教孩子拥有一颗平常心,那么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只能是焦虑的情绪、失败的体验。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成功的路千条万条,成功的标准千个万个,父母何必对孩子苦苦相逼呢?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一些退路和回旋的余地,也许父母们将发现,其实孩子生存得很好。

怎样以平常心对待孩子,让孩子更从容自得地生活?提出下列建议:

给孩子适当的期望。如果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不能和实际情况相符合,则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焦虑的状态里,那么自然无法保持平常心。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定期望值。

给孩子留出发展的余地。父母可以给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但同时也要告诉孩子,人生必然有挫折和失败,只要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不必要求孩子“志在必得”。

重要的是教会孩子生存之道。在整个人生中,幸福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或教师们应把这个目标当做自己的主要责任,给孩子一些为幸福生存而锻炼的机会,比如,在课余时间让孩子们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孩子们与别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合作等等。这些生存的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也更有可能通向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