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家灵通百变36招
7845500000034

第34章 训练口才,磨砺铁嘴

市场由人来主宰,经营是人在打交道。人际关系在市场经营中十分重要,因此,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公关技巧对经营者是不可或缺的。

现代社会,商品流通日益发达,产业和市场结构日趋复杂,市场运作灵活多变,竞争已成为企业经营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企业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以良好的公关与交际做为润滑剂,以减少企业与大众之间的冲突,使沟通更和谐,最终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关系氛围和社会环境,就变得至关重要。

在愈趋激烈的经营环境下,善于利用公关与交际技巧的企业,不但能使企业有别于其他竞争者,更能使其突显于消费者的印象中。因此,将公关与交际纳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已成必然之势,因此要学千手观音,八面玲珑,要学笑面弥勒,一团和气。需口才,需形象;须交友,须结盟。以此建立、加强企业与消费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密切联系,保持其良好的关系,使这一无形资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利益的服务。

招术精解

语言从它产生之时就是实用的,而好口才,更是在实用中积累和锤炼出来的。商务谈判,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力量与智慧的较量。“训练口才,磨砺商务铁嘴,”就是指在商务公关和交际中要练就一付玲珑自转的口才,才能在商务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彰显无穷威力。成功的商人总是谈笑风声,妙语连珠,令商务伙伴和对手折服。

理论透析

成败系于三寸舌

好的口才,可使经商者顾客盈门,财通三江,而不是门可罗雀,债台高筑;好的口才可以使合家欢乐,其乐融融,而不致举家不乐,愁肠百结;好的口才,可使你在商务谈判游刃有余;好的口才,犹如战鼓催征,雄兵开拔,有如江水直下,一泻千里,或如绵绵春雨,滋润心田。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大喊:“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振聋发聩,似狂飙突起,令人热血沸腾。可见,“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你的口才。好的口才可以使你获得别人的同情、帮助,与人合作,受到他人的赞赏。中国人很早就体会到了公关口才的作用。有俗语为证:“一句话使人跳,一句话使人笑。”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口才重要性的感悟。中国历史上,善辩之士甚多:晏子使楚,名扬千秋;苏秦善辩,穿梭六国;孔明机智,舌战群儒;解缙巧对,传为美谈;鲁迅、闻一多、周恩来、陈毅,更是现代能言善辩的泰斗。在西方国家也有相通之处,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西塞具有非凡的演说才能,能把演讲的社会作用推广到惊人的程度,并凭着自己的一张利嘴跻身政界,成为罗马的检查官和执政官。18世纪的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后发展很快,议会议员皮特有“第一张铁嘴”之称,其演讲仪态雄伟、声音宏亮、言辞激越、感情充沛,这种非凡的口才使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政敌,赢得了支持和理解,一跃成为全英首相。

古希腊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著名的寓言大师伊索年轻时曾给一贵族当奴仆。一天主人设宴,宴请城中的风流名士。主人传下话来,让伊索准备最好的酒肴待客,伊索接到主人的命令后,四处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办了一个舌头宴。开餐时,主人大吃一惊,忙问:“这是怎么回事?”伊索笑着回答:“我尊敬的主人,你吩咐我为这些高贵的客人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导各种学问的关键,对于这些名士贵族们来说,舌头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听后,一个个吩咐伊索说:“明天给我办一次酒宴,要菜最差的。”次日,开席上菜时,依然是舌头,主人见状,勃然大怒。伊索却不慌不忙地说:“难道一切坏事不是从人口中出来的吗!舌头既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主人听后,无话可说。这则故事十有八九是人们编出来的,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说话对于人类来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嘴上工夫在于答问技巧

答问是与提问相联系并受提问制约的语言叙述。在销售谈判中,要想面对对方各种可能的提问而能巧妙地回答,使自己不致被动,一般有以下答问技巧:

1.不彻底回答

这是有限度地回答对方提问的一种技巧,包括缩小范围回答和不正面回答两种。例如顾客提问产品质量如何?货主并不详细介绍所有的质量指标,只回答某几个有特色的质量指标,从而造成产品质量好的印象,这就是缩小范围的回答或称不完全回答。再如顾客提问产品价格多少?货主明知报价较高、直接回答可能导致谈判失败,于是回避发问说道:“请让我先把这种产品的几种特殊功能介绍一下好吗?您肯定会对产品的质量感到满意,相信您对价格也是会满意的。”这就是不正面回答。

2.不确切的回答

谈判不是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不是考试时答卷,很少有“对”或“错”那么确定而简单的回答。有些答话要富有弹性、模棱两可,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实力。例如:“同行业的利润率一般是10%,我们可以略低于平均数。”或者巧妙地改变主题,利用反问转移重点问题。例如:“您的提问并非没有道理,可以进一步商讨。不过在这之前,我想先请教几个问题……”“也许您的想法是对的,不过您的理由我有一点不太理解,能否请您再解释一下?”“也许您说得对,假如换成我,您会如何表达呢?”

3.使问话人难以继续追问的回答

答话要谨防出现漏洞,以免让对方抓住某一点继续发问,尽量减少对方继续追问的兴趣和机会。为此,可以借口问题无法回答。例如:“现在讨论这个问题为时过早。”或答非所问,转移话题,或干脆不回答,或利用赞美对方等方法回避话题,转移对方注意力。例如:“听说贵厂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具有成功经验,还望不吝赐教。”回答对方提问的要诀主要归纳如下:

(1)在回答对方提问题之前,要给自己一些思考的时间;

(2)在未完全了解问之前,千万不要回答;

(3)有些问题并不值得回答;

(4)有些问题不宜作正面回答;

(5)有时回答整个问题,不如只回答问题的某一部分;

(6)对有些提问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善于使用“弹性语言”,讲“既不真又不假的话”,顾左右而言他;

(7)以资料不全或记不清等为借口,暂时拖延;

(8)请对方再次阐明所提的问题,为自己争得充分的思考时间;

(9)回答得越简明扼要越好;

(10)巧妙地反提问。

总之,谈判中提问的目的并不就是想要弄清所提问题的本身,而回答时,针对问题的答案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回答。

案例及评析

案例1.柳暗花明,反败为胜

有一对正准备结婚的恋人,来到××电器集团公司的展销部购买电冰箱。这小俩口,围着××牌电冰箱转了好久,男的正准备掏钱付款的时候,女方突然改变了主意:“我看,我们还是去买日本东芝冰箱吧!”怎么又变卦了,原来不是说好的吗?“我看这种国产冰箱质量不保险,不如日本的好。不过是多花千把块钱就是了。”

这时,站在一旁接待他们的售货员,眼看到手的生意没了,悔恨自己刚才那么耐心地给他们解说都白搭了。心里一急一气,便脱口而出:“得了,得了,不买就别问这问那。日本的好,您又有钱,去日本买好了,干嘛上这儿来?”

这俩口子给这么一击,转身就想走。这时候,门市主任微笑着走了过来。

“两位请留步,我有几句话要对两位说。”小俩口不由自主地过身来,气鼓鼓的样子。

“真对不起,方才我们的售货员说话没有礼貌,冒犯了二位,这都怪我这个主任,平时教育不严,我向二位赔礼道歉。”

这二位听他这么说,才平息了怒气。

“至于买不买我们的冰箱都没有关系,只是有一件事要向二位讨教一下。”

听到“讨教”二字,小俩口子真的认真起来了。

“方才这位小姐说,我们的冰箱质量有问题,是否可以具体说明一下,也便于我们今后改进工作。”

小姐冷不防给主任这么一问,一时不知如何作答,迟疑了一会,才吞吞吐吐地说:“我也是听人家说的,东芝的冰箱好。”她指着冰箱背后的散热管,继续说:“这些弯弯曲曲的管子都露在外面,也不好看。”

“小姐,这完全是误会。当然,东芝电器历史长牌子老,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国产冰箱近些年来也有很大的进步,你们方才看到这种冰箱,正在走向国际市场。”

小俩口将信将疑,主任接着说:“我们的冰箱,曾经过周密地计算,将散热管暴露在空气中,散热的速度可提高一倍,由于热量散得快,所以冰箱内部制冷的速度快,达到提高效率、节约用电的目的。实验表明,与同等容积的密封式冰箱相比,我们耗电量仅是它们的1/3,如果一天省半度电,小姐,你计算一下,一年可省多少电费?”

主任换了口气继续正面进攻:“至于说到美观,这是不必要的顾虑。因为散热管在冰箱背后,紧靠墙壁或者在墙角之间,对于正面观看毫无影响,请两位放心。”

这位小姐竟无话可说。这时主任发动连攻:“我看这样好了,你们若信得过我的话,下午我派人给你们送去。喏,这是单据,请到那边取发票和保修单。”

就这样,主任巧妙地挽回了败局,促成了生意。主任正面击退的不是顾客,而是顾客由于疑虑而产生的责难。

评析:

有时,顾客出自对某公司产品的质量、信誉的疑虑,拒绝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时还可能说出一些刺耳的话来。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顺利地销售出产品和达到服务目的,为了维护公司、企业、商店的形象,有必要从正面对顾客不实的批评进行辩驳,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疑虑。

案例2.针锋相对,巧妙反击

在70年代末的一次外贸谈判中,中方外贸代表拒绝了一位红头发的西方外商的无理要求,这家伙恼羞成怒,竟然出口伤人:

“代表先生,我看你皮肤发黄,大概是营养不良造成你思维紊乱吧?”

中方代表立即反击道:“经理先生,我既不会因为你皮肤是白色的,就说你严重失血,造成你思维紊乱;也不会因为你头发是红色的,就说你吸干了他人的血,造成你头脑发昏。”

这虽没有直接骂西方外商,但还是让他感到十分难堪。

激将法不仅是简单的否定、贬低,而是激中有导,用明确或诱导性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引向你所希望方面来。

深圳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同国外某财团谈判关于合资经营新型浮法玻璃厂问题。对方自恃技术设备先进,向中方漫天要价,谈判一度陷于僵局。

袁庚在招待酒会上致词时说:“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把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等四大发明无条件地贡献给人类,而他们的子孙后代,从未埋怨他们不要专利权是愚蠢的,相反,却盛赞祖先为推进世界科学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在,中国在和各国的经济合作中,并不要求各国无条件地让出专利,只要价格合理,我们一文钱也不少给。”

袁庚的致词,赢得了对方的赞赏,使谈判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这个财团在后一轮谈判中,主动提出降低专利费与中方合作,双方顺利地达成了协议。

评析

商务中的谈判如同战争一样,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当遇到一些故意刁难的事情发生时,为了捍卫自己人格的尊严,针锋相对地作出反击,同样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3.以退为进获得奇效

菲德尔费电气公司的约瑟夫·S·韦普先生去宾夕法尼亚州与一位富有的农场主洽谈用电业务。当他来到这所整洁而堂皇的别墅前去叫门,对方只把门打开一条小缝,户主布朗肯·布拉德老太太从门内向门外探出头来,当她得知来人是电气公司的业务洽谈人,猛然把门关闭了。韦普先生再次敲门,敲了好久她才又将门打开,仅仅是勉强开一条小缝,而且还未等对方开口说话,她就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

虽然一开始就十分不顺,但精明的韦普先生却没有因此而气馁,决心以退为进,碰碰运气。

韦普先生:“布拉德太太,很对不起您,打扰您了。我访问您并非为了电气公司之事,只是向您买一点鸡蛋。”

听到这话,老太太的态度稍微缓和了一些,门也开大了一点。

韦普先生一看机会来了,接着说:“您家的鸡长得真好,看它们的羽毛多漂亮,这些鸡大概是多明屋克种吧?能不能卖给我一些鸡蛋?”

这时,门又开得更大了。

布拉德太太:“您怎么知道是多明屋克种的鸡呢?”韦普先生知道自己的话与老太太建立了共鸣,便趁热打铁,接着说:“我也养了一些鸡。像您所养这么好的鸡,我还是头一次见到的。而且我饲养的来亨鸡,只会生白蛋。夫人,您知道吧,做蛋糕时,用黄褐色的蛋比白色的蛋好。我太太今天要做蛋糕,所以我就跑到您这里来了……”

老太太一听,乐了,眉毛飞扬,由屋里跑到门廊来。韦普先生利用这短暂的时间,瞄一下环境,发现他们拥有整套的奶酷设备。

于是韦普先生继续说道:“夫人,我敢打赌,您养鸡赚钱一定比您先生养乳牛赚的钱还要多。”

这句话简直说得老太太心花怒放。因为长期以来,她总想把这得意之事告诉别人。“茫茫人海,知音难觅。”她立即把韦普先生带进来,让他参观鸡舍。在参观过程中,韦普先生不时发出由衷地赞叹,还交流了养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就这样,他们彼此变得亲近,几乎无话不谈。

最后,布拉德太太向他请教用电有何好处,韦普先生实事求是向她介绍用电的优越性。两星期后,韦普先生所在公司收到老太太交来的用电申请书。后来,又源源不断地收到这个村的用电订单。

评析:

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自己的话题应该是顾客所关心和感兴趣的,否则对方会亮出“红灯”。如果赞美对方,务必实事求是,切勿“花言巧语”而让对方知道你是在引诱他而半途而废。同时要抓住时机,在对方心情舒畅时巧妙地亮出你的绝招——回马枪。记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贻误战机只能使你枉费心机,空忙一场。

案例4.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进行活动,就是对“暗渡陈仓”的释义。暗渡陈仓论辩法,是指在论辩过程中制造假象欺蒙对方,而达到的是另一种目的的论辩技巧。使用此法应注意三条:一、制造假象,蒙骗对方,其假象要逼真,以便牵制对方的思维;二、“渡”要巧妙,要将自己的观点悄悄地渗进对方的思维领域,使其明白真正意图后,又无法悔改;三、表明自己的观点时,可委婉含蓄一些,甚至不说明,或沉默不语,只能让对方去领会。

举世闻名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发报机之后,因为对行情不熟悉,也不知道自己的发明能卖多少钱。于是同妻子商量,他的妻子说:“卖二万。”

“二万?太多了吧?”爱迪生半信半疑。

“我看肯定值二万,要不,你卖时先套套对方口气,让他先说”妻子提醒他。

爱迪生在同一位经纪商进行关于发报机技术转让的谈判中,当商人问到价格时,爱迪生心中总认为二万太高,不好说出口,总是沉默不答。商人忍耐不住,说:“那么,我说个价格吧,10万元,怎么样?”

这一下大出爱迪生意料之外,于是当场拍板成交。这就是他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暗渡陈仓论辩法,取得了奇妙的谈判结果。

评析:

沉默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谈判中,当不熟知对方老底时,可以适当地运用沉默作武器,向对方施展心理攻势,同时给自己有回旋的余地,不失为两全齐美的谋略。

商海侠语

公关谈判,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好的口才,是这一战场上锐不可挡的利器。谈笑间僵局打破;妙语中对手诚服。三寸之舌有时可以胜过百万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