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商家灵通百变36招
7845500000012

第12章 滚动积累,以钱生钱

招术精解

初涉商海,资金匮乏,资本微小,实为常情,如何做大?方法颇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常用的明智之法,就是滚动积累,以钱生钱。所谓滚动积累是指把赚来的钱直接用于再投资扩大经营规模像雪球一样滚动下去,越滚越多;以钱生钱其意宽泛,形式多样,但其不动之根本是指用他人的钱赚钱,然后投入再赚钱,循环往复,钱越来越多,资本积聚越来越大。

理论透析

滚动积累高级形式探秘

蛇吞象是滚动积累以钱生钱的高级形式,指人们运用一定数量的钱控制尽可能多财物的资产重组过程与方法。通常是指小企业兼并和收购大企业。小企业并购大企业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小企业主对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有着乐观的判断,支撑这种判断的是该企业拥有某种或某些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技术;二是由于企业内力的持续膨胀,该企业外壳无法适应其进一步的发展,而重新设厂铺摊又消耗内力,此时寻求能容纳适应其扩张的需要的企业外壳(企业外壳是产品知名度、企业形象、生产规模等)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三是大企业由于管理者运用资源能力的低下,或制度的问题,产品无市场等原因,很难在原来的制度下及管理者手中维持生存和发展,正处于岌岌可危、停滞、乃至破产的地步。

蛇吞象式以钱生钱的精髓是在“大象”身上注入资金(技术、设备等)让其活起来,并受控于“蛇”。这种资金就是控制“大象”的有力手段。

蛇吞象的运作方式就是兼并、收购。通俗地说就是买卖企业。所谓兼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注销,其债权、债务由存续公司承担;还有一种方式是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公司,合并各方解散,各方的债权、债务由新公司承担。收购是一家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用现款、证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公司(称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资产,收购方式有两种:一是收购目标公司已发行在外的股份;二是认购新股,只要没有全部收购,目标公司就不会失去法人地位;收购的目标可能是为了获得控股权,可能是谋求投资回报率,可能是为了进入董事会,也可能是企图全部接收。并购的理由是包括现有企业资源的更好用途,产品的更大市场,资产的更好组合及企业制度的改造潜力。企业的买卖提供了一个使企业由能力较低企业家向能力较强的企业家手中转移,使企业的赢利能力提高,优化资源配置的机会。

以钱生钱的真谛

资金是企业起飞的基础,是经营者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的前提。现在的筹资方式繁多,如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引进外资、买方借贷、卖方信贷等等,其实质就是借用他人之钱,以钱生钱,在我们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不拘一格,因情趋势,择优选用。

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个“借”字曾演出了多少以钱生钱的舞台喜剧。

借,可以弥补自己资金的不足。借,可以强化资本积聚的优势。借,可以让资本突破各种局限。借,可以达到滚动发展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出沙漠中的绿洲,可谓高明之极。香港房地产巨头霍英东先生,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借”字,首创“先出售后建筑”的经商模式,借钱生钱,这使他成为人人赞叹的“奇特发迹者。”霍英东在经营房地产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出他精明高超的经营头脑。以前的房地产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后再逐屋出售,或按房收租,霍英东变了个戏法,他预先把将要建筑的大楼分层出售,再用获取的资金兴建大楼。这样一来,他可以用少量的资金来办大事。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的资金,他可以用来建筑十幢楼,甚至更多,这是以钱生钱的妙招。同时,他又能拥有雄厚的资本来收购地皮、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这样,他就能以比同行们低得多的价格出售地点优越的大楼。霍英东的这个“戏法”,开创了大楼预先出售之先河,使他的立信建筑置业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里所营建、出售的高楼大厦遍布香港、九龙地区,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纪录。这个既不是建筑工程师出身,又非房地产经营老手的水上“穷光蛋”,成了香港房地产业的巨子。霍英东的发迹可以说是借别人资金之力,滚动积累,以钱生钱,创造出了自己的沙漠绿洲,最终成就了大业。

我们应该看到,“借”不是“靠”,“借”不能依赖等待。我们借的不是东风,三国时的诸葛亮为东吴巧借东风,火烧曹营七百里,那只是巧借了地利形势。我们这里的“借”,是借来之后要为己所用,要让所借之“钱”能为自己生“钱”。这除了要借得适宜,借得巧妙之外,借来后就要靠自己去全力拼搏,一丝一毫马虎不得。因为是借来之“钱”,就要更加小心谨慎,周密计划,步步前进,滚雪球般慢慢壮大,经营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否则,稍有不慎,“钱”借得到,却不能生“钱”,岂不是白忙活一场,赔了夫人又折兵,那就悔之晚矣!

案例及评析

案例1.美国企业家史威特:二十五美元滚成三十亿

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向父亲借了二十五美元作本钱,由杀小牛开始做起,终于在美国肉类加工业中,建立了一个年营业额逾三十亿美元的事业。这是美国上一代的企业家史威特所创造的奇迹。

史威特在他哥哥店里帮忙时,体会到了降低成本、廉价销售的诀窍。他哥哥开了一家肉店,史威特辍学后,在哥哥的店里帮忙。他嫂子在卖肉时经常缺斤短两。史威特便提醒哥哥说:“嫂子的做法会吓跑顾客的。”哥哥不但没有接受史威特的劝告,反而批评史威特。最后他离开了哥哥家,他想自己独立门户另开张。

史威特尽一切努力说服爸爸同意他的做法,最后爸爸同意了,但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如果史威特做生意失败了,就必须返回学校读书。史威特不但满口答应并且郑重承诺会设法将这笔钱还给爸爸的,其实,爸爸并不在乎史威特是否还钱,他一再叮嘱说:“时间长短没关系,我只要你时时刻刻记住,这笔钱是借来的,既下定决心去做,千万不要三心二意。”

史威特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一开始他买不起大牛,只能买小牛,自己动手将牛杀完,分割好牛肉,放到手推车上沿街叫卖,史威特每天很早起床,很晚回来。由于本小,所以利小,每天只能赚一块美元左右。但他从不气馁,不断鼓励自己积少才能成多嘛!

但由于史威特卖肉的地方,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长此以往,他的生意将破产,他思来想去觉得必须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他来到姑姑所在的大城市。他对姑父说:“要想做生意,一定要到人口多,消费力强的大城镇才有前途。”并对牛肉市场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见解打动了他姑父,于是,富有的姑父主动提出资助他。

史威特带着姑父资助的四百美金,离开姑姑家,来到了另一个更有经商氛围的陌生城市。这个城市交通发达,市面繁华,正是他盼望的经商场所。

就这样,更艰苦的创业历程开始了。早上四、五点钟他就起来,等把肉卖完,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一点钟左右了,平均每天只能睡五六个小时,创业的艰辛并没有将他压垮。人是一种韧性很强的动物,尤其是年轻人,只要熬过头几天,慢慢就会适应了。

史威特一天之中最大的安慰,是他晚上整理好一切,坐在床上数钱时。他日夜盘算如何能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肉店,这是他当时最大的愿望,也是支持他不畏艰苦地工作下去的力量。四年后,他终于有足够的资本在镇角开了一家肉店。

由于四年中,史威特一直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做生意,因此他的老主顾很多,加之每天与牛贩打交道,使他认识到如果能自己贩牛自己卖肉,利润会很可观的,贩牛使史威特大开了眼界,对西北部的商业发展情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使他有了新的计划。史威特的运气不错,贩牛生意又进一步增加了他的资本,他决定用这笔钱来扩展卖肉生意,并且改进经营方式。他的肉店的规模日趋扩大。

但他会悄悄地问自己:“辛辛苦苦赚这么多钱,究竟是为了什么?”这种问题只要一在心中滋生,多半会走向消极一面。尤其是贫苦出身的人,当小有成绩之后,往往会因有了较好的物质享受,而瓦解了奋发进取的斗志。

史威特经过一段时期的徘徊犹豫,重新燃起奋发的雄心。他对自己说,如果我再打起精神工作十年,以现有的基础为后盾,自己未来的成就会比现在好上十倍。

史威特经过实际调查认识到,他的卖牛生意如果还要扩大,现在所在的克里顿城是容纳不下的,除非把同业排挤掉三分之一以上,这样必然会引起同业之间自相残杀的局面。因此只有把事业向其他地方扩展。

史威特把自己到过的地方,一一地拿来考虑,最后,他想到了芝加哥,这是他当年贩牛时经过的一个地方,他知道这个在密西根湖畔的大城市,不仅是商业上的水陆要冲,而且是西部牛贩的集散地,很多牛都是在这里屠宰后,把肉批发到各地去。如果要发展肉类生意,这的确是个理想的地方,牛的供应绝对不虞匮乏,同时价格又便宜。

史威特到达芝加哥后,一开始批发生意,他就发觉一个更大的生意在等着他去开拓。史威特来自东部,对东部市场行情比较了解,由于东部牲畜供应困难,肉价较高,普通人家无法享用,史威特看到芝加哥堆积的肉山,突发奇想,为何不把这些肉设法运到东部去,一定大有市场。

那时候,东部西部之间的交通并不像现在这样便利,大部分的货物都是靠卡车运输,而且冷冻设备也不理想,要把肉运到东部的确不是简单的事。他也知道,这种生意做成之后,才是发展潜力无穷的事业,不仅使东部的人有便宜的肉可吃,更可使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他仔细考虑运输的细节问题,诸如如何包装,如何防腐等等,这是需要庞大的资金才能办到的事情,为了筹措资金,他再次从事贩牛生意,这时他认识了新的合作伙伴杜玛斯。杜马斯认为史威特的计划极具发展前途,如果真能打通东西部肉类市场的通路,使产销业务贯串起来,不仅可以发大财,而且将使美国畜牧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使肉类食品业的经营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二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开发肉类食品加工。他们在西部设置肉类加工厂,生产各种肉罐头销往东部,如此一来,东西部的肉类产销完全成了一体化作业,东部的人们可以普遍吃到便宜的肉,西部的畜牧业因销路增加而日益发达,最终为美国肉类食品加工业,开拓出一个辉煌的局面,创立了一个年营业额逾三十亿美元的大企业。

评析:

史威特靠二十五美元滚成三十亿美元为美国肉类食品加工业创造了奇迹,这固然与他的滚动积累投资有关,但是如果史威特没有很好的商业信用和奋发进取的斗志也是不可能的。

案例2.滚动积累的“金凤”

1998年,在成都平原金堂县,一个关于企业兼并、资产重组的经济现象在新闻媒体频频亮相,成为成都平原炙手可热的话题:一家几年前靠3万元起家的打字复印社,先后兼并了9家国有中小企业,使自己的资本迅速膨胀,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拥有资本金1.2亿元、总资产达2.5亿元的现代农业股份制企业——金凤集团。

“金凤”是如何一飞冲天的?

“金凤”的发展模式如何评价?

人们在竞相传说的同时,都想探究金凤奇迹的来龙去脉。

(1)资本积累源于一家打印社

“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挣钱虽说生意小,小小生意挣大钱。”这是四川地方上流传久远的商业民谣。四川省知名的私营企业家,大都如民谣所唱经历了从小本生意做起逐渐发家的历程,张氏兄弟也一样。

张氏兄弟,哥哥,张发云,职大计算机专业毕业;弟弟,张发贵,学了8年统计,2年企管,现带职在四川职大工商管理研修班学习。

1992年初,成都青白江布鞋厂因产品滞销停产,张发贵的三嫂因此而为下岗职工。按理说,当时在金堂县计经委管理科任科长的张发云(二哥)和在成都青白江机械厂任书记兼任分管财务的副厂长的张发贵(四弟)要想给自家亲人重新谋份活干,还是挺容易的,但张家兄弟一合计,与其在国企混日子,不如自谋出路。

张发云是学计算机的,他提议开一间打字、复印社,一来可安置弟媳工作,二来兄弟合伙,可在工作之余捞点外快,三来与其所学专业对口,操作起来轻车熟路,能很快打开市场。他的建议很快得到大家认同,一家人东拼西凑,终于筹集到3万余元。当年“五四”青年节这天,一家名为“成都青白江金山科技开发部”的打字、复印社在青白江区城厢镇悄然开张,仅半年工夫,就赚回一个开发部。

赚钱竟是这么容易!在国企里兢兢业业干了十几年工作的张氏兄弟笑在心头,喜上眉梢,一过年关,兄弟俩便在金堂县和青白江大湾镇等地开起了连锁店,滚动发展把生意铺大,加快资本积累速度。由于这些连锁店市场对路,家家爆热,至1993年年底,张氏兄弟的本钱积累至40余万元。

这40余万带着冲动的资本,使张氏兄弟愈发热血沸腾,小小的打字复印社已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要干,就要干大的。怎么干?张氏兄弟看准了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这一机会。

在张发云任金堂县计经委管理科科长的时候,他还兼任着金堂县氮肥厂计量室主任。这是一家县属最大的老牌国企,因其为市、县各级部门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政府官员,被誉为金堂的“黄埔军校”。计划经济时代,其卓著的经营业绩曾令本县其他企业只能望其项背。

1993年下半年,肥料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后,仍延续旧的经营体制的金堂县氮肥厂顿时陷入了困境。县里欲调张发云到氮肥厂任厂长,张发云以工厂矛盾积累太多,体制陈旧,产权不明晰等理由,婉拒了县上好意,但他也表示,倘能让他兼并这个厂,他愿意干。

此前,张发贵也在打成都青白江机械厂的主意,他精心构思了一套工厂改制方案,称自己愿意注入资金,并购这家地方企业,当时的青白机械厂已是债务累累,困难重重,地方政府见有人主动并购,竟也大胆地批了,但实施时却受阻,原因是工厂一旦改制,原任厂长往哪搁?由于厂长带头反对,兼并计划落空。张发贵一气之下,愤然辞职。

1994年,四川省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已开始在各地试点和推行,搞得最有声有色的当属号称长江第一城的宜宾市。这年3月,金堂县组织20名位干部去宜宾学习产权制度改革经验,张发云也在其中,返回成都后,他就和四弟发贵泡在一起研读文件,哥俩都认为发展的机会来了。

金堂县政府思想一解放,县氮肥厂的并购计划就开始实施。当年7月,通过审计,氮肥厂拥有资产600万元,其生产性资产306万元,张氏兄弟运筹资金156万元,以私人老板的名义买下氮肥厂51%股权。这家经营了24年的国企就这样一夜之间改变了所有制性质,由张氏兄弟全权负责经营。说来奇怪,这家上半年亏损40多万元的氮肥厂,在张氏兄弟的“打理”下,下半年竟盈利70余万元。

(2)资本扩张找到了始发站

对张氏兄弟至关重要的是,在这个资本扩张的起点上,他们得到了惟一一个真正拥有净资产的企业。改制前的金堂县氮肥厂总资产为2000余万元,负债1400万元。按照当时县里的优惠政策,张氏可以只对600万元净资产中306万元生产性净资产控股;而且,他们也不必一下子拿出占这笔生产性净资产51%的156万元,按优惠政策,首付30%即可。

金堂县氮肥厂被盘活,使张氏兄弟开始大规模地实施跨地区企业兼并有了“资本”。1996年元月,曾给他们带来启示的“宜宾经验”帮助他们兼并了宜宾市氮肥厂;同年5月,“躲躲闪闪”的青白江机械厂还是被他们成功地购并。其后,张氏兄弟又采用“剥离债务,重组借壳”、“剥离资产,重组新企”的方式兼并了广元飞仙食品有限公司和巴中罐头食品有限公司两家中型国企。

至此,在短短4年多时间里,张氏兄弟以小搏大,滚动积累先后兼并了9家国企,6年前那间不足30平方米、资产仅3万元的打字、复印社如今也成了一家拥有资本金1.2亿元、总资产2.5亿元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这就是金凤集团。

“金凤”“蛇吞象”的秘诀是什么?张发云说,最主要的是我们对国企的优势和弊端都有很深的体会认识,在兼并金堂县氮肥厂后,他曾在担任董事长的首次演说中告诉职工,我们可以在厂里面“找”出10个10万元户。

正是带着对国企体制的深刻认识,张氏兄弟在选择兼并对象时,提出了这样的标准:“负债太小不好,负债太大也不好”。

(3)捡了一堆“烂土豆”

“张发云和我们一拍即合”,自称“败将”的原广元飞仙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蒋永丽说,“他们来,一是答应立即注入资金,恢复生产,二是全部接收现有192名职工,这正是我们做梦都想要的!”她说,在“金凤”之前也有几家企业来谈过,多数只是看中了“飞仙”那个股份公司的“壳”,他们只愿为这个“壳”开价几十万,而几十万元的现金连解散这个企业所需的费用都不够。这个企业的“壳”当然也是资产日益膨胀的“金凤”所需要的,甚至也是做梦都想要的”。但“金凤”首先让广元市相信的是,他看中这负债率已达171%的公司的是:其拥有的一切正好符合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这无疑打中了这个握着一大把困难国企的广元市的心坎。

张发贵在解释张氏兄弟为何对资不抵债企业情有独钟时,曾打过一个比方:“我们好比捡了一堆烂土豆,但是我们发现每个土豆都还有尚好的胚芽,把这些胚芽剜下来,埋在土里,这就长成了现在的‘金凤’。”

(4)构筑一块新的产业绿洲

兼并了“飞仙”这样的企业后,“金凤”好比背了一堆金砖走在沙漠中,如果找不到绿洲,就只能被这堆金砖压死。

“绿洲”是什么?在将“飞仙”等购进之前,张氏兄弟利用试点县的政策优势,兼并了数家企业,资产已近2亿,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金凤”,这时必须面对这样的问题——拿这笔60%以生产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为主的资产如何构筑一块新的产业绿洲,以激活这些企业。

在1997年才宣布脱贫的巴中市,有一家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大相称的国家二级企业——巴中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它曾名声遐迩,却似乎一夜之间又销声匿迹,拥有5000余万元资产的“巴罐”负债已经超过1亿元,这个曾令这一城市引以为傲的企业,如今成了当地政府的包袱。而它却正是“金凤”所要寻找的宝贝:它有肉类罐头、果蔬休闲食品等农产品的原料基地、加工能力和曾拥有的良好商誉、进出口渠道以及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它所拥有的东西以够构筑一块生命绿洲,把“金凤”几年来积聚的“土豆胚芽”种下去。1998年1月,“金凤”以1450万元实现了对“巴罐”的控股。“金凤”由此大体完成了对购并资产的“二次重组”,确立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5)资产债务分离重组

张氏兄弟在企业兼并过程中,采用了三条腿走路:有净资产的企业,采用资本金控股方式兼并;净资产为零的企业,采用管理入股方式兼并;资不抵债企业,则采用“剥离债务,重组借壳”,“剥离资产,重组新企”的方式兼并。

在兼并“飞仙”时,与银行打了十几年交道、曾获得过财政部“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称号的张发贵在他的电脑上设计了一个“重组三步曲”:第一步,按原股东承担债务的原则,将“飞仙”有效资产1800万元剥离到原第一发起人广元市食品厂,同时该厂承担重组原债务3100万元;第二步,将“金凤”7800万元净资产并入“飞仙”,与广元市食品厂作为股权投资进入“飞仙”的1800万元有效资产进行重组,“金凤”即取得控股地位;第三步,经省体改委规范确认,“飞仙”更名为“金凤”,注册地由广元迁至成都,“借壳”成功。

评析:

兼并、收购、重组、盘活,使“金凤”滚动积累,从一个打字复印社成为一家拥有2.5亿资产的金凤集团,实现了从原始积累到资本扩展的飞跃。其中的奥秘所在将会使你大获裨益,增添滚动积累,以钱生钱的功力。

商海侠语

滚石不生苔,钱动生财。金钱的滚动和雪球的滚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层层积累、步步扩张,亦可收到聚沙成塔、积水成海的加速度敛财效果。

§§第四篇 产品开发:“旱地拔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