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女性心理学
7824100000008

第8章 童年期女孩

6岁到12岁是童年期。这一时期进入小学学习的阶段,这是女孩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女孩从以游戏为主转入以学习为主,在教育的影响下,她们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得到了质的飞跃。

一、生理特征

童年期儿童脑重量已接近成人。与随意运动和言语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大脑额叶显著增大,表明大脑结构已有了充分的发展。在大脑皮层功能方面,儿童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进一步加强,兴奋性条件反射和抑制性条件反射容易形成,且不易泛化。第二信号系统随着学习活动和成人复杂化交际而日益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两种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

大脑的发展,为儿童的抽象思维、心理过程的随意性以及行动的自觉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大脑发育在出生时,约相当于成年人脑重的29%。到十一二岁,脑的重量基本上接近于成人脑的重量,达到99%以上。大脑表层的皱褶迅速增多,神经系统的机能不断完善,神经细胞的分化技能基本上达到了成人的水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也显著提高了。这些都为童年期女孩大量吸收知识、对事物敏感而且快速地作出反应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心理特征

(一)智力特征

这一时期,女孩的智力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觉和听觉方面有了突出的发展,手关节和肌肉的感受力有了迅速的提高。这一时期女孩反应能力强,动作灵巧,观察事物快而准确。

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显著提高,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也进一步提高。由于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她们根据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适当判断、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童年期女孩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通过教材内容的训练,她们的再造想象比较完整,并富有现实性,创造想象更有概括性,表现在绘画和作文上有独立的想象和意境。这对于女孩继续增长知识、发挥才干,都是极其宝贵的心理品质。

但是,由于这时期的女孩知识经验终归不足,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充分,看问题也会出现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这对于她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利的,需要进一步教育和引导。

(二)情感特征

童年期女孩的情感十分丰富和强烈,她们遇事容易动感情,也很容易被激怒。这种冲动性和她们的生理发育尤其是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而抑制过程弱有一定的关系。人们经常会发现,几个女孩凑一起,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兴奋不已,也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愤愤不平、垂头丧气。她们的心境活泼乐观,易感性强,容易被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并且以这些事迹为榜样来鞭策自己。

这一时期的女孩正逐渐形成一些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她们开始注意自己的面容和衣着打扮,开始对女伴的长相评头论足,并开始对男孩有一个初步的评价。她们很重视友谊,并且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去选择朋友。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她们容易把友谊局限在小圈子里,也会出现“拉圈子”等不良行为和心态。

(三)性格特征

童年期女孩在成人的教育和学校集体生活的熏陶下,性格有了初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以及对外界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这个时期,她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而且逐渐能初步分析自己缺点所产生的原因。从这一时期开始,她们对教师的言行,由初期的绝对信任、效仿逐渐发展到有自己的独立评价。在集体生活中,她们的集体意识逐渐建立,能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荣誉感逐渐发展起来。

由于童年期女孩的认识水平有限,性格仍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不断给予她们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她们的性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心理社会发展

(一)同伴关系的形成

童年期女孩学会有选择地建立友谊关系,至于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她们的好朋友,不同年龄女孩的选择标准是不一样的。低年级女孩通常会选择经常与她们在一起,特别是放学后能一起回家的同伴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而高年级女孩则更加理性,她们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有相互了解基础的作为自己最好的朋友。童年期是同伴群体形成的时期,也是“帮派时期”,同伴群体会对童年期女孩的个体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通过舆论和群体压力来实现。如果她遵守群体规范,保持与大多数人一致,就会受到群体中其他女伴的欢迎,否则就会遭受排斥。这对童年期女孩的自我概念形成有很大影响。

(二)集体观念的培养

在学习生活的锻炼中,童年期女孩的个性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个性倾向性日趋明朗,能力、气质和性格也日益成熟和稳定。这一时期,她们的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喜欢模仿,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培养她们与其他学生交往的团结互助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对她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使她们的心理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养成定时进餐、清理书包等自我生活服务的习惯,而不能事事包办,否则必然会影响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养成懒惰、娇气、依赖和畏难的消极个性心理品质。这样的孩子稍遇刺激便可能引发神经官能症或心理行为障碍。

四、常见行为问题及其教育引导

儿童从6~7岁开始进入小学接受学校系统的教育,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向以学习为主的学校生活,在心理发展上,从受成人保护的儿童转变为必须遵守学校纪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在这一重大转变过程中,童年期女孩可能会出现说谎、逃学等品行问题,如果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教育,将会对她们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

(一)说谎

说谎在儿童中比较常见,男孩和女孩在说谎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心理学家路易斯的研究表明,2~3岁的幼儿就会说谎,并且说谎行为有随年龄增大、生活经验增多而增加的趋势。

1.说谎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现实生活中父母及其他成人对说谎的态度对儿童说谎有很大的影响。尽管大部分父母要求儿童不能说谎,但在某些情况下又不自觉地要求儿童说谎。例如,当有不愿意见的客人来访时,要求孩子说父母不在家,以打发客人。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他们从父母的言行矛盾中领悟到,说谎不是不可以的,并且有时还是有益的。孩子说谎的习惯,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得到强化。例如,谎报学习成绩可以逃避家长的责骂,犯错误时也可以利用谎言来隐瞒实情。总之,孩子说谎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批评、指责,进行自我保护。

2.教育引导

成人要求孩子不说谎是正确的,但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是遇到坏人,机智地说谎并与坏人斡旋,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他人,这种行为就应该给予表扬;若是用谎言隐瞒自己的过失,给别人造成麻烦的,就应该给予批评,同时教育他们:即使有了错误,但只要说真话,就是好孩子,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对于经常说谎的孩子,教育者必须采取耐心引导和严格要求的方法与态度来帮助其逐步克服说谎的不良习惯,而不是以打骂、惩罚、斥责等粗暴、消极的方式对待孩子,否则将促使孩子为了保护自己而以谎言应付大人。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如果孩子说谎是由于父母引起的,父母就应该自我检讨,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且为孩子树立起好的榜样。

(二)逃学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现逃学问题,但是女孩因不愿上学而逃学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她们每天早上背着书包出门,但事实上并未到学校上学,而是在校外玩耍、游荡,到放学时又按时回家。家长不容易发现其逃学,往往直到学校老师告知孩子经常旷课时才发现。女孩的逃学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逃学的孩子则有可能被流窜在社会上的不良团体所利用,跟着他们做坏事,进而发展为少年犯罪。

1.逃学的原因

孩子逃学的原因主要是父母管教过严或老师过于严厉。贪玩的孩子常常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违反课堂纪律而受到老师的公开批评甚至体罚,其自尊心受到损害,因而对学校产生厌恶和恐惧感,对学习失去兴趣。

2.教育引导

对于逃学的孩子,学校和父母应该共同配合,采取适当的管教方法。特别是对刚入学的孩子,父母应主动与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交换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意见。如果发现孩子有逃学的行为,决不能训斥、打骂,而应该分析其逃学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才是防止孩子逃学的根本。

(三)品行问题

童年期女孩在成长过程中若缺乏良好的教育,就容易出现品行问题,如骂人、偷窃、搞破坏性的恶作剧等。

1.品行问题的原因

童年期女孩可塑性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因此她们很容易模仿别人的行为,但由于年龄尚小,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教育不当以及受到家庭、社会环境不良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品行问题。父母如果品行不端,必然潜移默化地毒害孩子。

2.教育引导

为防止儿童出现品行问题,家庭和学校必须加强儿童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处处起良好的表率作用。对已经出现品行问题的儿童,不能鄙视,应耐心引导,取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改变不良品行,做一名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