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08

第8章 德育与认知和品德发展(4)

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中生的品德认识水平。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些具体品德行为与远大理想和信念之间的关系,使高中生认识到“小节无害”的想法是不正确的,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意识。教育者要切忌空发议论、消极批评、用原则吓人的不良做法。

5.强化品德的社会评价标准,防止高中生把品德的个人评价标准强加于人,以至取代品德的社会评价标准。可以开设一门品德评价课,实事求是地评价社会各类品德现象,特别是高中生周围的品德行为,引导他们时时处处以社会品德评价标准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节品德发展特点与德育

在分别说明了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从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整个过程看,品德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一、阶段性特点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过程,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和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环境条件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之间往往是以飞跃跨进的形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开始和最后尽管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依据这些基本特点,我们才把受教育者分为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等不同的教育阶段。并在制定品德规范、提出德育原则、选择德育方法时,充分考虑处于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的受教育者不同的品德发展特点,设计和开展符合品德发展规律的活动。

二、顺序性特点

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各个阶段之间虽然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各阶段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连续发展过程,并且其间存在着内在的时间上的顺序和水平上的次序。换句话说,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在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在水平上是有高低次序的。

一般说来,首先要抓好儿童期的德育工作,使儿童期受教育者的品德得到一定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抓好少年期的德育工作,使少年期受教育者的品德获得发展。只有培养和发展起了儿童、少年的品德,使其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才有可能顺利培养青年,使青年初期受教育者的品德获得发展。这种顺序是内在的,不能随意颠倒或割裂。明确并坚持这一点,对德育实践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醒我们对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任何一个阶段的受教育者的品德培养都不能放松或忽视。否则,就会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德育衔接上存在断层,从而出现种种品德发展上的不适应。

三、长期性特点

从品德结构看,品德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要使品德各要素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并实现合理的组织,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而需要长期培养和磨练。从品德心理形式要素的发展看,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行为的发展都需要较长时间。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达到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如果说青少年儿童认识一般事物是这样,那么,要认识和掌握更为复杂的品德关系,就更为困难了。这里不仅需要知识的学习,智力的有效开发,而且要通过自身的品德实践活动去体验,还需要社会阅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品德情感的养成就更加困难,要经过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品德行为的养成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四个复杂阶段:第一阶段——按照教育者的指令或要求行动;第二阶段——需要有教育者或集体的提醒,才能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第三阶段——在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下尚需提醒,才能按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第四阶段——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为方式行动。而每一个阶段品德行为水平的养成都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从品德的社会内容要素、心理内容要素、品德能力要素看,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实践和锻炼过程。

另外,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受着多种主客体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常常出现矛盾或不一致,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品德认识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品德环境中还存在着消极因素,致使品德发展过程更加曲折和反复。

明确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长期性特点,有助于克服在德育效果评估和德育投资上的近视偏向与短期行为,使德育评估符合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在德育投资以及人力配备上树立战略思想。同时,有助于消除在德育工作上企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思想倾向。

四、差异性特点

由于青少年儿童个人努力程度不同,接触的品德环境和接受的品德信息不同,使得每个人的品德发展呈现出差异。毛泽东曾经指出,在人的品德发展方面,差别是永远存在的。邓小平也指出,我们“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青少年儿童品德发展上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1.在相同的品德发展阶段,不同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据我国一项初二年级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言行和道德判断力方面的调查分析,他们的道德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水平,基本掌握正确的道德知识,具有正确的道德观点,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言行。在进行判断时,既能考虑行为后果,也能联系行为动机。这一水平的学生共60人,占调查总数(465名)的12.9%。第二级水平的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道德知识,有一定判断是非的能力,能够对一些具体行为做出某些正确的判断。但是,道德知识贫乏狭窄,理解也比较浮浅,缺乏运用道德标准评价自己和别人行为的能力,判断水平较低。这一水平的学生共342人,占调查总数的73.5%。第三级水平的学生缺乏起码的道德知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极其肤浅、模糊,甚至出现错误理解,是非界线不清,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这一水平的学生共63人,占调查总数的13.6%。从言行一致的指标看,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的占33.5%。动机好,意志弱,有时言行不一致的占37.6%。在集体压力下积极表态,但言行不一致的占13.2%。

2.品德发展水平相同的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不同。处于少年期的学生,品德发展都具有复杂性特点,但不同人复杂的内容不同,有的是同学之间,特别是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上存在问题;有的是与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上存在问题;而有的则是与朋友群体之间的关系上存在问题等。

3.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儿童,其品德发展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在同一年龄阶段上,女生比男生成熟得早,爱学习,爱劳动,谦虚谨慎,守纪律,有礼貌、友爱互助;为集体做事自觉、积极、主动,但怕苦、怕累。她们对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追求早于男生,而且往往考虑个人生理特点和体质条件。而男生成熟得相对迟缓,但他们追求勇敢、顽强、诚实、公正等品质;考虑职业理想时,目标较高远,不考虑个人体质条件;为集体做好事或帮助别人时不怕艰苦;社会责任感较强,做错了事敢于承认错误,作自我批评;见义勇为,不计较个人利益和安危。但有时会有骄傲自满的情绪。

这里着重分析的是年轻一代各年龄阶段品德发展的阶段性或一般性特点,是共性。但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还必须借鉴这些共性研究提供的框架做好个别研究工作,了解每个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个别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