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07

第7章 德育与认知和品德发展(3)

针对少年期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应坚持巩固成果、积极引导的方针,具体采取如下对策:1.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少年期受教育者加快需要的分化,保护他们的积极品德需要。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和满足少年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克服不正当的和不合理的需要,具体说:(1)向初中学生推荐内容健康,并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书籍,引导他们阅读和评论;(2)联系并组织初中学生观看内容健康,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影视,组织开展评论活动;(3)向初中学生讲解内容健康、富于启发的美德故事;(4)组织初中学生参加多种有利于积极品德需要产生的实践活动;(5)定期或不定期地表彰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积极分子,号召并引导其他学生学优秀,赶先进。

2.提供品德心理咨询服务,做好敏感问题的咨询、答疑、解难工作,进行科学引导,缓解和消除品德心理上的障碍。

3.开展社会品德现象评析讲座活动,引导、帮助初中学生正确认识、判别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品德现象,构建正确的品德思想,以便积极适应和改造改造社会环境。

4.采取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民族价值习惯的方式,开设性教育课程,引导处于性生理成熟期的少年学生正确地、科学地对待性的生理冲动,以道德的、美的方式表现性爱恋意识,从而得到两性交往或相处时的美的情感体验。

5.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水平,促使少年学生将大量“过剩”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

6.加强品德行为训练环节,以强化小学阶段形成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消除不良习惯。

三、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特点与德育(一)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特点青年初期是14、15岁至17、18岁时期,又称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有如下特点:1.自主性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在:第一,高中生对周围世界开始形成系统的看法,试图从哲学观点出发来思考周围的现实,对世界观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世界观基本形成。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评价,不肯轻信教育者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证的判断,力图亲自弄明白是非曲直。第二,高中生常常把自己的品德、言行与自己的品德理想(人物)对照,并暗暗下决心在行动上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第三,高中学生常常对自己的品德言行作肯定性评价,而很少出现自己否定自己品德言行的情形。这是高中生品德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有人称之为“自我欣赏”或“自视清高”或“自我意识发展上的偏离现象”。第四,对别人的品德评价漠不关心,常常把自己的品德评价标准强加于人,表现出以自己的品德评价代替别人的品德评价的倾向。即使是教育者(教师、家长等)的品德评价如果与自己的品德评价不一致,他们也会提出反驳意见或以沉默表示反抗。这种现象在同龄伙伴、朋友、同学之间表现为不时发生相持不下,谁也不愿让步的争吵。

2.相对平稳性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为:第一,在教育影响下基本形成了教育者所期望的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第二,高中生确定了比较明确的品德理想和品德信念,并开始寻求实现品德理想和信念的现实途径,自觉地培养锻炼自己为实现既定品德理想和信念所需要的品德能力。第三,高中生的品德能力已发展到能比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的关系,特别是他们已能比较好地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果恋爱同学习相矛盾,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高中生可能暂时放弃恋爱。

3.一定的消极性特点。

这种特点表现在:第一,高中生有时对集体活动不愿参加,有意逃避,纪律观念淡漠。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学习紧张或学习与集体活动在时间上发生冲突的时候。这种行为往往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无意的、盲目的。第二,高中学生有时只顾自己痛快,不考虑他人感受。例如,夜间在操场活动、喊叫,并认为这是锻炼身体的正当活动。有时为学习夜里起床弄出声响影响他人休息,并不感到惭愧,反而觉得自豪。第三,高中学生时常聚集在一起,形成小团体,在公共场所起哄、打斗、搞恶作剧等,以非常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目的。

(二)形成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特点的原因形成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得到明显的发展,但又不够成熟。其次,高中生体力发展基本成熟,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自己意识到了自身的力量,但又缺乏对自己做出客观公正评价的能力。再次,由于体力的发展基本成熟和学习角色的变化,高中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在教师、家长面前,尤其在同龄朋友和低年级学生面前,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但是,他们自我发展的信心却不足。高中学生已开始追求品德理想,时时处处都想模仿理想中的英雄,但又害怕自己变成一个没有独立个性的人,认为模仿是意志软弱的表现,对自己创造性的品德发展能力持怀疑态度。这样一来,高中学生就常常自己以自我肯定评价的形式给自己增强信心,同时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师长的肯定性评价。如果这种期望落空时,他们就会对别人的品德评价表示反驳或漠不关心,而表现出“自视清高”和“自我欣赏”的言行。最后,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形式因素发展基本成熟,品德认识有一定的深刻性,品德情感开始受理智驾驭,品德意志具有了果断性、坚强性、持久性,品德信念开始明确、坚定,品德行为开始用社会品德标准来要求,品德言行不再是由于无知或身心发展不成熟而大行不拘小节。

(三)高中阶段的德育策略

针对青年初期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特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说理疏导方针,具体应采取如下策略:1.肯定并保护高中生自主性强的特点,加强自我意识培养。高中学生常常对事物或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时甚至是与教育者的观点相悖。教育者要切忌简单否定,粗暴对待,而应耐心倾听,然后在他们认识的基础上,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指出悖理的错误的行为,帮助寻找提高认识的途径和方法,以理服人。

2.不宜增加更多新的品德规范,而应对小学和初中段所传授的品德规范进行多方论证和组织实施,加深体验,促进理解、消化、吸收,以此促进高中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的形成。在着力提高品德认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各品德心理要素水平,为他们形成共产主义品德信念打实心理基础。

3.积极创造条件,帮助高中生品德需要分化,满足他们的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教育者要给高中生提供适当的表现机会。如有的学生爱好体育,就要适当地组织体育活动吸引他们;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就要组织文学兴趣小组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力量和特点都能得到正当表现,使他们感受到自尊、受人尊重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