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14

第14章 德育的方法(1)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所采用的各种影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育者的工作方式,又包括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德育方法受德育目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所制约。它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历史继承性;既具有系统性又具有灵活性。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德育的内容是科学的和系统的,因而德育方法必然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必然注重启发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认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为此德育方法以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为主,并辅之必要的制度约束,即奖励和惩罚的方法。

第一节德育的具体方法

一、说服法

说服法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接受真理、明辨是非善恶,提高思想认识、启发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种方法。说服教育也叫说理教育,它是社会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也是运用最广泛教育方法,它不仅适用于中小学校,也适用于大学;不仅适用于学校教育,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可以说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离不开它。因此,它是真正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的方法。

说服法适应于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符合于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其中知,即道德认识的形成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基础。而受教育者思想认识的发展一般是在有说服力的事实和逻辑性的说理教育下逐步提高的,只有运用说服法的道德认识才是深刻的,才能够影响感情和意志,并促使人们去行动说明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这也是说服教育最显著的特点。说理还要以情取胜,生动有趣,使受教育者动情,产生良好的效果。说理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承认、接受、接纳,用通俗的话来说,真的服了。然而,却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人真琢磨不透,我们该说的都说了,该讲的都讲了,不该做的又做了,不该出的事还是出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有这种认识的人可以说他没有掌握住说明法的关键所在——以理服人,以情取胜。

当然,说服法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育者的威信、人际关系、说服的技能技巧等,说服法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通常用的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辩论、指导阅读、参观、访问和调查等。

说服教育时,教育者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关心、爱护、尊重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取得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其次要实地调查研究,做到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说服还应有预见性。正如《学纪》中说:“禁于未发之谓预。”在说服教育中要见微知著,对行为做好预测,取得主动权。

二、示范法

示范法又称榜样法,也叫榜样示范法,是指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德、思想和行为影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方法。示范法的特点不是和说服法一样直接讲明道理,而是在说明教育的同时,伴之以榜样的示范,即通过榜样的言行,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把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和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从这些富于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具体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力。

示范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它不仅符合积极引导正面教育的道德原则,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生活中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而生活里的形象中,则包含着人们的善行和恶行,体现着人们的意识和志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仅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具体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做,而且熏陶他们的情感,从内心产生巨大的力量推动他们下决心去做,这样就利于他们形成优秀的品德。所以,在社会上或在学校里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往往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前进,甚至可以推动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

示范法中可以起榜样作用的,首先是革命导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形象高大,事迹典型,思想性强,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高风亮节,胸怀宽广,大公无私。其次是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他们立志报效祖国,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努力学习和工作,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奋斗终身。再次是平凡生活中的好人好事。他们贴近现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更具有说服力。

在运用示范法时,首先应注意引导大家去学习榜样的精神实质。即不只要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榜样的先进思想,使之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阶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在生活中真正用榜样的先进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学习榜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引导大家落实到学习、生活、劳动之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避免形式主义或一阵风的形象。

三、锻炼法

锻炼法是教育者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教育对象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它又叫行为实践。之所以要运用种方法,是因为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行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只靠说服或陶冶法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在各种实际活动中进行体验和锻炼。因为,只有当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进行体验和锻炼才能真正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对思想道德准则的认识才会深刻。尤其是道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更需要实际锻炼,只有在反复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习惯。所以,要使人们形成言行一致的良好思想品德,必须有实际锻炼。马卡连柯认为,任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不可能离开“在集体中专门练习”。黑格尔也曾说过:“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是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重视锻炼法是我国德育的优良传统。孔子认为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不但要“听其言”,还应“观其行”。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荀况在论述学与行的关系时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朱熹认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些先哲们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际锻炼。如果没有实践锻炼,人们也可能懂得许多道理,但是,却不一定有良好的行为和行为习惯、出现理论和实际脱节现象。所以说,我们既要重视说服,以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也要重视实际锻炼,以形成大家良好的行为习惯。

锻炼法也像说服法一样,运用得非常广泛,锻炼法具体方式很多,主要有:日常学习与活动的锻炼,承担社会工作的锻炼,参加劳动的锻炼,执行法律制度的锻炼,锻炼法不仅要在顺利环境中锻炼提高,而且还要在不利条件的逆境中锻炼。

实践锻炼法的实质就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形成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它需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情感的催化,意志的鼓励。所以教育者运用此方法应当注意:首先,注意与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有机配合,以达到通过训练提高认识,强化情感,增强意志,形成习惯的目的。其次,要持之以恒,使实践训练成为永久性、日常性的工作,以免一曝十寒,表里不一,流于形式。

四、陶冶法

陶冶法是教育者利用自然的或创设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所谓“陶冶”,在汉语的本意中是“陶者制陶,冶者铸金”之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借用制陶铸金的生产方法的比喻意义,提出了陶冶教育的方法。汉代教育家董仲舒认为人的性、情、欲均“陶冶而成之”,南明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慕贤》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陶冶教育的作用,“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请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宋代王安石给陶冶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这里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说明陶冶教育的广泛性和多面性,“有其道”,说明陶冶教育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以上充分说明,情感陶冶法是我国古代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陶冶法的实质是通过情境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想品德。潜移默化的作用点是通过人的情感,作用的方法是情绪感染。马克思认为,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在具体环境中所误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就是如此。“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对客观环境要加以选择,教育者还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教育对象如陶坯一样在其中得到熏陶,最终发生质的变化,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但是情感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情境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一般伴随着生动的形象,悦耳的声音,醒目的色彩,精巧的造型,是真、善、美的融和,它以教育对象的情感为作用点,改变人的心理,精神得到净化,思想认识得到提高,行为习惯得到优化,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情绪感染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收效较为缓慢,但正是这种缓慢的过程,能够取得水滴石穿的作用,和其他德育方法相比,教育效果较为稳固,如果教育对象在一定情境中逐渐形成品德再经过反复强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环境发生变化,也不会轻易动摇和改变。由于陶冶法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所以总是和说服法、榜样示范法、实践法同时进行。陶冶、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运用陶冶的方法:就是创设良好陶冶环境,其中不仅包括整洁美化的市容市貌,良好的环境,而且包括精心布置的各种能使大家受到熏陶的文化、体育、教育设施,从而使大家可以随时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好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艰苦朴素、积极向上,文明礼貌、有秩序、守纪律的风气,有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品质。第三,还应重视领导教育者本身的感化作用,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以及具有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品德,就会给受教育者以直观上的感染。第四,还应重视美育的陶冶作用。通过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书法、摄影等项活动,也可以陶冶受教育者的美好情操。

五、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教育者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形成良好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在教育方法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具有异于其他德育方法的功能,一般的德育方法偏重教育者的教育手段,而自我教育法偏重于调动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主体的品德需要。实践证明,品德认识只有被教育对象亲自获得亲身体验,并转化为他们内心的品德信念时,才能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自我教育法另一个重点是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能力,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由于来自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污染诱骗,受教育者如果没有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势必要深受其害。为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抵抗力,教育者除了提高教育对象的辨别能力外,还要激发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愿望,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具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才可能免受其害,具有一定的免疫力,这也是自我教育法的特点。

自我教育法中要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改正的能力。自我教育法的具体形式很多,诸如在社会调查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在参观访问中对照自己找差距;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内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提高自我认识能力;通过多种服务形式培养品德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