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最新校园德育建设丛书-校园德育建设指南
7823900000012

第12章 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发展(1)

第一节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一、德育在个性心理品质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生理层面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生理解剖特征和生理机能特征,它表现为人本身的自然力,是素质结构中的特质方面。心理层面是指人的心理品质,它是在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与能力、社会适应与情绪调控能力、自我意识与意志品质等等。社会文化层面是以人的生理组织结构为物质载体,经过心理过程而形成的社会文化素养。与此相适应,素质教育应当是生理素质教育与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质训练的整体教育,即具体体现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德育在培养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古今学者和政治家在阐述德育功用时,除了强调德育有助于教化人民,安邦定国之外,还强调德育要形成人的理想人格。如孟子提倡的理想人格是“大丈夫”精神,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毛礼锐等主编:《中国古代教育史》第10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德育的价值就在于增进人的这些善性。我国儒家经典《大学》概括了儒家德育思想的宗旨,指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第10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也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在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引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我国在1988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把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列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并规定了具体内容。1994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又重申中学德育要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

二、德育与个性心理品质的关系

(一)个性心理品质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的意识倾向性是指人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人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道德观念等意识。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爱好、气质等心理品质。而德育是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指以提高个体的品德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品德正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功能也是从这四个方面来界定的,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并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并且,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彼此也是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没有健全的个性,就谈不上优秀的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所以,个性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德育对个性心理品质发展具有定向作用道德教育反映了德育对人的社会化要求,个性心理素质则主要侧重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改造上,它体现了社会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个性化。“社会化”和“个性化”又是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人的个性是受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等约束的,它们在人的个性心理素质上打下了社会的烙印,使个性得到社会性的改造,从而使人的个性发展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德育既不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个性特征,又不纵容个性特征偏离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发展,而是根据社会要求,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去要求个性发展,启迪个性发展的方向,使个体的个性品质的发展趋向于与社会进步要求相一致。所以,德育对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具有定向作用。

(三)个性心理品质是形成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个性心理品质一方面受到一定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是形成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像正直、勇敢、坚定、艰苦奋斗、不畏困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优良性格特征是形成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品德的基础。而狂妄自大、残忍暴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怯懦自卑、狭隘猜疑、畏惧困难、抑郁寡欢、悲观厌世等不良性格特征,是低劣思想品德的基础。康德说过,德性只有在性格的准备下才能形成,任何政治的、伦理的、思想的,只有融会到性格里才能形成为个体的内在品质。所以,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只有与个性心理品质融合之后,才会根深蒂固。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政治品质与思想品质“表现不错”的人,一到关键时刻,就会出现品德的游离与动摇。就是由于这些人的政治品质与思想品质是尚未扎根于心理品质。德育过程本身就是内化与外化相结合的过程,外部的政治思想及道德要求,只有内化为个体的知、情、意,才能外化为行为。

三、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意义

(一)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是培养现代人的要求从时代发展来看,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生存问题变得越来越尖锐,高技术的劳动市场和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这些都增加了人的心理负担。这就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应付未来的挑战,对年轻一代不能只考虑智力的开发,还要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尤其要学会克服由自我中心主义产生的贪欲性、侵略性。在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的讨论中,有的学者认为,未来的人应当掌握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则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的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发挥,甚至变得没有意义。具有三本“教育护照”的人一方面具有提出新的创造思想,发展这些思想,并坚定不移地使之付诸实施的能力;另一方面,这样的人有能力并勇于负责,善于交流和谈判,施加影响规划和组织。他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有主见的而不是依赖着他人。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品质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而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是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的急剧变化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是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青少年儿童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时期。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又处在一个纷杂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度过青少年的各个阶段。而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却跟不上,致使一些中学生陷入心灵困惑不能自拔的境地。相当数量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影响了他们的成长。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要有:1.懒于思考。

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感知不准确,不求上进,学习敷衍,成绩差。

2.狭隘抑郁。

表现为受到批评委屈时往往耿耿于怀,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以致出现神经过敏,情绪不稳,意志消沉,沉默寡言等。

3.怯懦自卑。

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耻笑自己。

4.孤僻离群。

表现为喜欢独处,性格抑郁,甚至有怪僻表现,不愿和同学在一起。这种表现尤以独生子女居多。

5.对立破坏。

表现为受到挫折后攻击行为严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他们对教师不信任时就采取对立态度,认为教师和同学都轻视自己,伤害自己,从而无理取闹或搞恶作剧,甚至有意破坏公物和学校纪律。

6.焦虑急躁。

表现为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或变化的环境,常常觉得思想有压力,一紧张思维不清或记忆混乱,造成只能在常态下学习和生活,而遇到有提问、考试、比赛时则表现异常。

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主观心理因素。其中绝大多数是由环境影响和个性异常造成的。从环境方面看,社会、家庭、学校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忽视了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所以,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使他们良好的个性特征得以保持,不良的个性特征得以改造。

第二节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特点

一、中小学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服从于中小学教育的这个根本目的,体现基础性。

(二)阶段性和顺序性

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适应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要求。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某种程度或特定内容的德育要求特别敏感,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乐于接受的态度。因此,个性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必须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相适应,具体说:1.小学阶段的个性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基础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如诚实、友爱、勇敢、有同情心、责任感、自尊、自信等等。

2.中学生是独立自主、自尊自信、勇敢刚毅、理智感、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等各种心理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进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期。

3.高中阶段应当是高层次心理品质的逐步养成时期,是健康的独立自主意识、理智感、责任感、事业心、自我教育能力、良好内部道德环境等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同时,高中阶段应当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和谐、全面的教育与培养,继续进行青春期教育,加强心理保健指导。

(三)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针对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中健康的一面和异常的一面,采取措施扬长避短。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1.智力正常。

青少年儿童能正确认识现实,能基本适应学校生活与周围环境,积极向上,富有儿童、青少年的朝气与进取精神;心理特点与年龄阶段符合,具有与自己年龄相符合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喜欢学习,能以主要精力投入学习,并从中获得满足、愉快的体验,具有儿童、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乐于交往。

青少年儿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能同家长、教师、伙伴保持比较和谐亲密的关系;与人相处有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如尊重、信任、诚挚等。

3.有与自己年龄阶段相符合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

青少年儿童有比较正确的态度与认识,能悦纳自己;对自己的优点不夸张,对缺点基本上能冷静对待,能控制支配自己的言行,心理活动协调完整,言行基本一致,情绪与认知基本协调,能承受欢乐与忧伤的体验,能克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心理暂时失调,并使之平静正常。

与上述情况相反,青少年儿童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1.意识异常。

不能清晰正确认识环境,认识自己,认识和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且常常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产生异常反应,耽于幻想,想入非非,在幻想中求得满足,对他人的教育和帮助一概采取拒绝态度。

2.智力异常。